无聊问答:智商不归零,这些都是常识

什么是中国智慧?

窃以为,中国智慧的核心是:中庸。这观点虽然产生于儒家,但从道家学说中也能看出中庸的精髓,所谓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都从不同角度阐释着中庸。

《易经》堪称"中庸"经典。万物两两相对,表达的是两分的认识论,世界观,阴阳,乾坤,既济、未济,等,通过揭示世界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律,启示着不偏不倚,刚柔并济,以静制动、淡泊守中的"中庸"智慧。

有人说,“智慧是以道观之”,我深以为然。这里所说的道,在很大程度上,我以为,其实就是"中庸",即以“中道”观之。"中庸"的核心要义是:理性通达,不走极端。

二程中,程颐对中庸有个解释,我认为很精辟:“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偏,即偏颇,无论左右,守中不偏,偏之不宜,偏之失群,过偏为谬。而易,虽然是改变的意思,但它不是指万事万物不会改变、不要改变,而是世有万变,守中不变,静观默思,守中而动。

什么是国际视野?

国际视野,是不近视、短视的视野,是没有围墙的视野,是不戴有色眼镜的视野,是以平和心态没有偏颇的视野。更是知己知彼、纵横捭阖的视野。

国际视野一点也不高大上,就是一种正常人应该有的视野。怎么说呢?居家过日子,作为家长,你得知道你家在什么地方,过着什么样的日子,你得熟悉你的家庭各个成员的各种情况,你得了解同社区、同村子邻居,知道自己的处境与邻居们的基本差别、异同,同时你还得了解不同社区、不同村、不同市、不同省甚至不同国的文化、经济、社会情况。所谓身居陋室,胸怀天下。

胸怀天下不是说你要去解决天下的问题,而是要明白自己、自己家、自己家族在天下中的位置。中国古代哲人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所谓"修齐治平",虽然是经典的野心家思维,却也道出了关乎视野的核心内容、行为准则、基本方向和过程。

首先打铁还要本身硬,本身硬了,可以解决好家庭问题,家庭问题在古代封建社会的宗法体制下,基本上是家族问题,把家族问题解决好了,然后企图光宗耀祖,流芳百世。在很可能就具备了一定的治国能力的前提下,若逢恰当时机,无论科举取仕,还是皇上赏识,或许可以参与解决国家问题,最后"平天下",此王侯将相、黄袍加身之梦。到这一步,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容易迷失,以为天下苍苍不过如此,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轻则招来牢狱之灾,重则死无葬身之地尸骨无存。这样的人这样的教训很多。不是说不能有野心,是你应该永远知道自己身处何处,懂得审时度势。

总之,国际视野是你得看清楚、看明白世界,但又不迷失不昏头,知道埋头解决好自身、自家、自族的问题,围绕解决这些问题,你可以参考自己对世界的深入了解和准确判断,协调解决好自身、自家、自族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如果自身、自家、自族的问题没有解决好,甚至还有很多家人、族人饭都吃不饱、生存都成问题,却不惜血本到外面去玩哥们义气,拉江湖圈子,不仅这个圈子不可靠,家里族里也容易起矛盾,出问题。轻则如苏秦从鬼谷子学成之后一事无成,穷困潦倒,回到家里"嫂不为炊",重则如霸王无脸见江东父老自刎乌江。

什么叫高度?

高度不是你自己的身高,也不是你自以为的高度,更不是你水平、财富、地位的高度。这些都是屁。

不管你是谁,处在什么位置,拥有多少资源,你各方面绝对的高度与众人没有太多不同。生命同归的相同结果表明,所有的自高自大、自轻自贱都是没有真正理解高度的迷惘,更不符合中国智慧的中庸原则。真正看自己、看人、看事、看世界的高度,是跳出自我,超越自我,跃升上空,俯瞰众生的同时,也俯瞰自己。

一旦一个人跳出了自我,把自己放在众生中等量齐观,才会发现,如果真有心跟别人比,自己真的屁都不是,比自己任何一方面强的人大有人在。细究起来,很可能挑战自己的认知和自尊极限:长相大众化也就罢了,还古怪;身材不正常,还不健康;一开口就是笑话笨话蠢话;一出手就做傻事、笨事、扯蛋事;一思考,不要说上帝笑了,周围的人全笑了。所以,高度能让一个人清醒起来,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东西,应该如何想正题、说人话、做人事、行善举。

高度还可以启发公益心、慈悲心、大同心。一个人只要能发现自己跟众生是平等的,他拥有的力量越大对众生越有益,对世界也越有利,这样的人,尊大道顺天理,行善举做善事,与世界天然相容,当然阴德昭彰,阳寿绵长。反之,怎么可能长久?纵观历史,许多不认识自己的人留下了太多前车之鉴,足以令今人震聋发聩、择善而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