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选书的
「这是书邦人的第 1 篇原创文章」
首先来说说我对读书的一些偏见。读书是一件个人化的事情,选书方法也因人而异,可以说「横看成岭侧成峰」,怎么说都有理。我虽算不上「买书如山倒」的书虫,每个月也买二三十本。
关于如何选书这个话题,可大可小,从大方面来谈,恐怕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从小处来说还是有规律可循的。现在我就自己选书的几个方法,与大家分享。
第一点要提到,就是少读或尽量不读在世的中国人写的书。
这的确是我的偏见。在读一本书之前,我都本能地去搜索作者信息,如发现作者是还在世的国人就坚决不读,哪怕别人极力推荐,豆瓣评分再高也不去读。
因为我的精力有限,不可能看到「他们都说好」的书就急不可耐地阅读。
我为什么尽量不读在世中国人写的书?
一是与作者同处于一个社会大环境下,容易看见作者的时代局限性,即使勉强读下去也对自己无益;
二是他身边必有一群利益相关者和信徒,这群人通过各种手段作恶,比如造势和刷评价把一本本烂书炒起来,容易误导人。
况且,我也不相信一个只活了几十年的国人能写出多么伟大的作品来。为了节省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我甘愿错过其中为数不多的好作品也不愿去冒险读一本可能浪费时间的烂书。
更保险的方法是选择读那些历时百年甚至上千年,至今仍被公认的伟大作品。
接下来就要对图书划分等级,对号入座。我把现藏图书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神作、一般和垃圾。
神作是人类出现文字记录以来,历经时间检验仍存于世的经典书籍。这类书百读而不厌,耐人寻味,常读常新。
一般作品是指,自己会犹豫在可读或可不读之间,有时间就翻一翻,没空翻阅也不会记挂着,放下也不会感到遗憾。
垃圾作品是指刚试读了几页,就浑身不适,有扔之而后快之感,此类书便会一入冷宫深似海,不愿再看第二眼。
买书前,我先在线试读一部分,自行判断是否值得购买。这一本书我不管买与不买,都会把它划入相应相等级中,可以说「盖棺定论」了。被划分为垃圾等级的书,就不会有「翻身」机会,这样可避免再次被此书干扰。
神作则立在金字塔顶端,数量极少,每遇到一本,就要尽量买下。即使当时不读,我也会陶醉在与神作相伴的美妙感受中,这种雅兴是一个读书人不能幸免的美好。
对于专题阅读,可好坏兼收。这一点和以上两点并无矛盾。我每年的专题阅读,除了将经典书单外,还找一些该专题下划为垃圾的书。
当一个专题读完后,便在对比中找到好书与垃圾书的差距。从这个差距里看到自己当前的水平和所处位置,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查理 · 芒格在一次演讲中说到:如果我知道我会死在哪儿,那我一辈子都不会去那里。这是反向思考。如果我们知道做哪些事导致失败,就不要去做。
对于烂书也是一样,当你知道它长什么样子,作者为什么写得差,由你来写的话如何写得更好。这是读烂书的益处。
如果只读一个专题的经典好书,没见过烂书,所谓「经典」与自认为的「厉害」就被架空了,没有了参照物,将无法正确判定阅读该专题后,自己真实水平的高低,也有可能自己水平非常差,却不知不觉地高估了自己。
如果翻一翻该专题中的烂书,你就知道从差到优逐层递升的过程中,在哪个环节出现了断层,找准自己的水平定位。
除了读书,我平时习惯查阅几个感兴趣行业的学术论文。常用的平台是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阅读论文,不仅可以更深入了解一个学科,还可以通过每篇论文附录里引用的参考书目和作者,获取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
比如十月份我看了 200 篇专业论文,就会统计出被引用最多的十本书。而这十本书,必定是该学科里极具影响力之作,值得全部买来精读。
除了参考书目,我还会统计论文中引用次数最多的作者。这些作者已不是靠出版一两本科普书来唬人的浅薄之徒了,而是该领域里举足轻重的人物,诸如学科带头人,泰山北斗等级别,那么就可以选择他们一部分作品来研读。
关于出版社和版次问题。我买书主要集中在这几家出版社: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上海古籍和三联书店,有一部分繁体中文书来自是港台书店。
买古书我主要选择偏重于辞书典籍的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三联书店则侧重于出版思想性、文艺小资类的小书;购买汉语词典类和汉译名著系列时必选商务印书馆。
20161110 初稿 20210108 修改错别字,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