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桩从足底到上肢:谈“反向身外求”

树木从种子发芽开始,无时无刻不在克服地心引力向上顽强生长。阴阳相交,一粒胚胎从此诞生,生命开始生生不息成长壮大。无论是不动的树木,还是不停活动的婴儿,皆在不动或活动中,生生不已成长壮大。

王芗斋大成拳站桩,即是不动之动,更是动中之动。动中之动,乃是整体蠕动之动。在动中发出的整体爆发力之动,才是武者所欲。

所谓不动,是指经过多年在静止中练出一副虽然不动,但可随意整体变化的形。一副具备完成各项武学功能的形。就像一幢可抵御外敌入侵,生活设施皆俱备的城郭。形也可以是在移动中保持动而不散的动态之形。动,是指附着在形之中,与形影不离不弃,又欲挣脱形的引力而做功产生的整体蠕动。因此,动与不动是为欲深入探究的武者,铺成的一条漫漫寻根天涯之路。这是一个与西风古道相伴,为传承武学文化,耐住寂寞,耐住清贫,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孤独旅行。

人类的进化使大脑功能发展出高度发达的智慧,劳动使手得到完美开发,灵活自如,完成一切大脑赋予的任何指令。进化的同时,神经系统对腿脚的控制能力相对上肢明显薄弱,作用单一。人体的大块肌肉却集中在下肢,大腿肌肉长且粗壮。脚踝处于心脏最远端,气血分配较少,神经系统更不发达,灵敏度低,类似塞外不毛之地。然而,下肢具有非常大的功力潜能,若开发出来,对体能功力和养生,具有很高价值。腿脚产生的能量是大成拳功力和气血养生的主要来源。功力大体力足,使人们得到充沛的精力,日常工作生活质量更加丰富多彩。气血充盈,打通淤堵,疾病何以安身?

站桩大道至简,从古至今经久不衰的原因正是其中包含着以阴阳学说为指导思想的世界观。遵循着矛盾对立统一,物极必反的哲学原理。十二点一过,便是下午的开始。动脉血管的末端,便是静脉血管之始。功力在足背肌处逐渐积累,增大到最大值,就要开始向上折返,向相反的方向延伸。足踝处在此转折点起到随意运动的强弱举足轻重。因此,训练下肢神经系统是非常重要的过程,它的强弱直接决定到功力的大小。

站桩功力经过艰难跋涉,下达至足底。要在此驻扎良久,训练神经系统的灵敏度,以此来指挥加强足底肌的控制能力,使腿脚肌肉的收缩强度具有足够大的力量。为以后完成整体爆发力储备更大的能量。如果说,功力下降达到足背肌的过程是“自身皆俱备”。那么,从足底到上肢的过程就是“反向身外求”。

第一阶段 趾踵

根据生理解剖学,每只脚的掌心足背面各有五根筋,五指分别与小腿部伸肌和曲肌相连。小腿肌肉伸缩,通过足背筋或足底筋拉动脚趾开合。若足背肌给地面一个作用力,反作用力由足底筋开始向上,到达窝掴处,形成一个以涌泉、足跟、窝掴三角形组成的弓。足背肌向下踩的力越大,比目鱼肌向上的拉力越大。向上提拉力的大小取决于足背肌向下踩的力。同时脚趾头向外,向四周张开,而不是像广为流传的站桩“金科玉律”——十趾抓地。十趾向下用力抓地,足底肌收缩,足背隆起。本应是可以伸拉的足底筋,却收缩成了一团。足弓的拉伸功能,被紧固。这样做其实是一种自我暗示,误感觉脚下有力。这样的力是局部僵滞且不可移动的力,没有任何发展余地的,是典型的“执着己身”。

作为于先生一脉大成拳站桩传人,若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视十趾抓地为正道。那么,就没有扽筋,没有整力,更没有于门特色的整体爆发力可言。本文也将就此收笔。然,出于对深深厚爱的站桩,受使命感驱使,功夫还需进步,站桩还要传承,文章还得继续写下去。

第二阶段 腰胯

足踝前后踩提有一定功力后,就要训练髋关节周边肌群的随意运动,提高股四头肌,臀大肌,腰肌等运动整体随意的同一性。由于髋关节周边肌群分属不同的神经束指挥,很难执行统一指令,这就要求在站桩过程中加强此处的针对性锻炼,使其连接成灵活自如,步调一致做到同时收放,同时紧,同时松。在达到要求后,已经俱备足够大的功力。就可以继续练习下一步腰膝足之间的局部整体扽筋试力。

至此,下肢已经形成一个始于大腿前面至膝盖到足背,折返连接足底肌至承山,沿着大腿后面至腰胯的由筋和筋膜组合成的U字形。只要大腿前面向下一降,同时腰胯拉动后边筋肉提升,阴阳矛盾之力同时在降升中产生。从人体最粗最长整体组合而成的筋肉主干线,并汇聚动员起众多支线中。孕育发展壮大出人体最大的局部整体之力,此乃大成拳所发之力也。

开胯提肛一说,盛行于各家各派言说中,很有理论根据。不得不说已经成为经典之作。尤其是提肛,更为医务工作者津津乐道。但对于年青时代就已掌握整体扽筋者来说,只是嗤鼻一笑而已。骨盆,周围神经血管密布,肌腱韧带聚集,骨盆底部更有众筋之汇聚之说。由股骨头和盆骨组成的髋关节,活动范围大,更是多种不同功用的韧带连接而成。臀部有着一身之中最丰厚的肌肉,也有保护加固髋关节之意。

喔!紧固尚恐不足,反将其拉开。尤其是中年,慎重为佳。直肠括约肌向下蠕动是不争的事实,如此违背生理功能而行之,也许有期待中的惊喜。

总之,站桩到此,身体已经储备足够多的资本,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滔滔江水不惧泥沙阻挡,终归大海。雕虫小技何足挂齿。

第三阶段 手足

手胯足是人体最大的一张弓。弓是弯曲的弓,两端之间的拉力是直的,“形曲力直”。这是人体所能获得的最大力矩。足踏、踵抬、腰靠、首领、手指。如此一动,不动之动。一触即发,全身皆应。上下一致,松紧清晰。整体之力,浑然一体。直达手指,破体而出。如此反复,熟能生巧。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站桩达到这个境界,是笔者眼界所及的传统武术最高境界。也是笔者站桩达到的最高水平。距离传统武术最高殿堂还有多远? 这个问题笔者回答不了。因为至今都没有看见殿堂在哪里,所以不知道传统武术的最高境界有多高。只知道高不可攀。余现在这个水平,是否就是当年毛头小子朝思暮想的神秘之物,如痴如醉欲求的整体力? 是否就有本人所憧憬的“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有时经常这样问自己。经管她是那样的简单,那样的真实。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华丽,更没有描写那么神秘。大道至简,大道希声。此生之欲所得也,大幸!

自古曰,武极则文。站桩到此境界,距武之极处尚远,却阴差阳错,峰回路转,出现转折。仿佛突然之间,不才走向了舞文弄墨书写文章之路。往往在不经意间,只要闪现几个经典词汇,立刻引来文思泉涌。久违的字词不加思索,拥挤着向外迸发,提笔速记,欲止不停。写作思路好似天降,不容推敲,不可抗拒。不时出现跳跃思维,前一段还在敲打,后段已经酝酿成型。脑筋轻松润滑,旋转之快超乎想象。词句检索敏锐,不容多想,因为迸的太多。大脑似乎膨胀很大很空旷,像个气球,纯净,无杂念,专注,没有出现与文章主题无关的任何内容。全身热血沸腾,额头汗流,翻江倒海手敏捷。就这样一直持续到文章完成。等过一段时间再看文章,深感诧异,不可思议,哪儿来的灵感?

这些感觉自十几年前突然出现,至今不减反增。身心越是疲惫之时,往往是写作最佳时刻。等到文章一气呵成,疲劳随之皆无,头脑清爽口甘甜。这是身体释放出的站桩练习储存的能量,产生的结果。也许正是另一种“自身皆俱备,反向身外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