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态度——闲适性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语文学科的本然。何谓语文?这个名称已经游历了上百年了,最近才定了下来,但也保不住以后不再变了,全看时代的需要,全看社会的发展对语文的需求和看法。当下的语文,其重点还是倾向于应世而用,也就是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交流接待,或者能够将自己的观点传达明白,不至于对方误解。无论标准怎么变,无论教材怎么变,这个大原则暂时没有变。交流接待,对语言使用的要求是文明、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第一要素依然是文明。也就是,语文教学首先要教孩子文明地说话。什么叫文明呢?就是美好地显现。“文”,是美好的意思。“明”,是显现、显明的意思。这恰恰跟语文的“文”联系了起来。

人如何才能做到美好?如何才能做到文明?当然是一种闲适的状态。人在仓皇的时候,是很难做到文明的,人功利心极强的时候,也是很难做到,也就是,当学生的时间被压缩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或者当孩子急于求得高分的时候,是很难讲文明的,即使他的文章写得很漂亮,即使他表面上温文尔雅。这一点,实际上是最需要我们引起重视的。

新的语文课程标注,更加强调一种“大”,大的语文材料,大的语文学习空间,大的语文学习时段,大的任务,大的评价,可以是线上,也可以是线下。我以为,这样一来,孩子的自主性可能就更大了,孩子相互协作的功利心会降低,因为这样的任务,不是功利任务,而是一种探索,无论哪种探索,一定会给孩子带来快乐的。只要教师、只要教育行政部门正确认识到这一点,孩子是完全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一种“闲适性”状态的。

是的,笔者曾经讨论过语文学习闲适性状态的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学习目标的不确定性。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引之下,我们可能很难再给孩子确定所谓的学习目标,也许可以确定一个保底的目标,但最终孩子有没有达成,可能并不唯这个最低目标说了算,因为孩子可能达成了其它方面的目标。

第二种情况,学习资源的不确定性。既然是大单元,教师有很大的自主权,学生同样也会有很大地对学习材料占有或者选择的自主权。在任务群学习里,这种情况表现得可能会更加明显。

第三种情况,学习方法的不确定性。由于空间变大,时间变长,当然会给了孩子各显神通的机会,所以,未来只要任务确定了,过程可能会由孩子自己做主了,对于方法问题,也不能概论了,孩子的创新性会更加得到张扬。

第四种情况,学习评价的不确定性。这跟目标的不确定性是相辅相成的,老师可能要学会针对不一样的孩子作不一样的评价了,只有这样,孩子的语文个性才能得到真正的确认。

当然,这一切,可能还是要基于我们如何“考试”,否则,说了也白说,当然,白说,我也得说。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