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故事54:文人相轻,连苏轼都被贬得一无是处

结束完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赈灾工作后,苏轼又来到了苏州。苏州名士众多,文采风流,其中有一个名叫方惟深的诗人尤为知名,苏轼特意前往拜访。

方惟深,字子通,本莆田人,后移居于苏州。他早年通经学,尤工于诗,举进士不第,与弟躬耕于陇亩,寄情于山水。方惟深是王安石的弟子,和他关系极佳,曾有诗云:

《谒荆公不遇》

春江渺渺抱樯流,烟草茸茸一片愁。

吹尽柳花人不见,春旗催日下城头。

全诗采用融情入境的手法,无一字直接描写访人不遇的怅惘之情,而通过春江、归帆、烟草、柳花、春旗、落日来渲染自己的情绪,深得唐人风致。

据说,王安石非常喜欢这首诗,亲自书写于案前,以至于被其门人误收入《临川集》(王安石诗文集)。

或许是因为王安石的关系,也或者是两人气场不和,苏轼和方惟深的此次唔面并不愉快,方惟深很不喜欢苏轼的诗文,曾评价道:“淫言亵语,使驴儿马子决骤。”

意思是说苏轼的文笔太通俗、直白,就像驴马横冲直撞,一点诗味都没有。苏轼的一位朋友不同意:“他也有写得极好的呀,比如“清寒入山骨,草木尽坚瘦”,写得多棒。”

方惟深还是不以为然,努努嘴:“他写得多呀,偶尔写出几句好诗也很正常。”

其实,这都是文人之间的相互斗气,也是艺术追求和性格的不同。苏轼为人洒脱,写诗非常随意,留存至今的就有2600余首,难免良莠不齐。

而方惟深呢,因为和王安石混得久了,写诗极为讲究,追求唐朝人的含蓄蕴藉,故而不喜欢苏轼的说理议论和直白显露,说到底是唐诗和宋诗的闹别扭。不妨再看方惟深的一首诗:

《舟下建溪》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这首七言绝句描写旅途夜泊的场景,选用最有特征的景物,巧妙构思,虽是信笔直书,却使人感到身临其境,静谧幽远。

开头的“客航收浦月黄昏”化用林逋《山园小梅》的“暗香浮动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则化用韦应物《滁州西涧》的“野渡无人舟自横”,皆不露痕迹,看得出方惟深用功之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