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禅狮子山
作者:孙伟
闲来随手翻书,已故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的一段话:“狮子山是一座不平凡的山,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让我疑惑不解。为什么说狮子山是一座不平凡的山?如果说狮子山是一座佛?它的禅意在哪里?
带着诸多疑问和无限的向往,在盛夏热情的阳光下,来到了卧佛狮子山。
薛义河边,狮子山像一头雄狮卧伏在那里。远远望去,山峦起伏,群峰逶迤。蜿蜒起伏的九座山峰,似九龙腾云。这恐怕就是它也名“九龙山”的来历吧!再看,则又如狮子戏水。一弯绕山而过的河水,如玉带环绕,奔流不息。山青水秀,云雾缭绕,灵气氤氲。心寻的禅意已经初现端倪。
“山不再高,有仙则名。”这让许多人慕名而来狮子山的仙,就是禅宗二祖慧可。狮子山确实不高,海拔甚至不足千米,但是,却一直被人们尊称为二祖仙山。
从迎面狭窄的山道蜿蜒上山。再次仰首山峰,蔚蓝的天空,白云奔突而来。忽而汇聚成雄狮;忽而堆积成山峰;忽而幻化成龙腾;忽而又盛开成朵朵莲花,浮现环绕在山峰之巅。
山道两侧,草木葳蕤。林深阴翳处,不时传来鸟的鸣唱。更有草木的清新气息扑鼻而来,间杂着许多隐逸的香味。夏日的燥热和凡尘的浮躁,已经被狮子山的清幽远远的挡在了山外。
忽然,一只小松鼠闯入了我的视线,它从山石旁蹦蹦跳跳来到山道中央。我们不忍去惊扰这位可爱的精灵,立刻停下脚步,远远地注视这个小精灵的一举一动。小松鼠捡拾着跌落在地上的野果。端坐在那里,两只前足捧着果子咀食,形态憨掬可爱。它还不时转动着脑袋,向四下瞭望。不过对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不速之客,它到并没有显露出慌张的神情。自顾品尝手中的美食。此时,远远一阵阵佛乐传来,小松鼠似侧耳聆听,忘记了咀嚼,如老僧一般,双手合十置于胸前。这一幕不禁让我们目瞪口呆。这松鼠难道也是一种禅意?也是这禅境里流动的偈语吗?
伫立在山道上,面对此情此景,我的目光仿佛穿过了千百年的历史云烟。公元561年前,狮子山在万道霞光中,迎来了一位道骨仙风的耄耋断臂老者。他脚穿芒鞋,手拿锡杖,身上背着简单的行囊,吟唱着“跃过三湖四泽中,一肩担月上九龙,龛得葫芦可禅定,榻衣岩石能悟空。禅衣破处裁云补,冷腹饥时饮露充,物与民胞共寒暑,调和风雨万帮同。”的歌谣,目光坚毅,迈着雄健的脚步,沿着这条羊场小道向山上攀登。
来者不是别人,正是北魏高僧二祖慧可。当初二祖为追随达摩祖师禅修佛法,不惜长夜立雪,断臂残身,以昭示他对信仰的虔诚已然超越了生命本身。达摩祖师被其赤诚所感动,认为他是可以成为担当大任的法器,又为他更改法名“慧可”,并亲授佛法真义,责其发扬光大。九年后,达摩祖师在逝前,将四卷《楞伽经》、佛印和袈裟传与慧可,并付法偈:“我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八十高龄的二祖慧可,为躲避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佛之灾和弘扬佛法,从少林寺启程,历尽千辛万苦,跋涉千余里,来到太湖狮子山。
行走在狮子山羊肠小道上的二祖慧可,身披万丈霞光,犹如一尊活佛,那光影也把整座狮子山渲染得金光闪闪,如沐佛光。这光芒,更是穿透千年,沐浴在寻禅者的心上。
狮子山上,二祖在大葫芦石洞内面壁参禅,在香囊石上建造禅堂,开设道场,收徒传道。一时间,慕名而来太湖的高僧信众更是络绎不绝。
禅宗二祖慧可在狮子山葫芦石参禅布道31年,山峦叠翠的狮子山,也如秉承了二祖慧可的佛法心经,依偎在花亭湖畔修行。后来,二祖传法与三祖僧璨,再传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直到六祖慧能,先后在花亭湖畔筑寺清修。佛教禅宗应证了达摩祖师“一花结五果”的法偈,也达成了佛祖心愿。
来到由赵朴初先生亲笔题写匾额的“二祖禅堂”前。想到他1991年视察狮子山时的感言:“没有慧可,就没有中国禅宗。这不仅影响着整个中华文化,而且逐渐影响着世界文化。”已经对寻禅狮子山有了深刻的体悟。
千余载的时光如过往云烟,狮子山依旧挺拔俊秀,薛义河水照样低吟欢唱,二祖坐禅的葫芦石洞亦保持着当初的姿态。然而,禅宗二祖慧可开设的道场早已融入了青山绿水,这青翠的狮子山更是早已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母土,升华为禅源。
出了二祖禅堂,站到门外远眺青山碧水,细细品味赵老先生所言:“狮子山是一座不平凡的山,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忽如醍醐灌顶,顿然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