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千利休》:解读日本“侘寂之美”背后的社会历史因素

美是真的光辉。——柏拉图

电影《寻访千利休》讲述了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被太阁丰臣秀吉责令切腹自尽却被妻子一番话勾起回忆而展开的故事。

故事从千利休切腹之日往前推移,21年前的战国乱世,千利休成为了大名(日本古时封建制度对领主的称呼)的茶道师,并以自己的影响力救下了命悬一线的丰臣秀吉。后来织田信长遭人暗算,丰臣秀吉成为新一代枭雄,千利休转而成为秀吉的茶道师。但随着利休对美的极致追求和对不畏强权的个性招致秀吉不满,加之利休的百姓影响力远超过秀吉,嫉妒心和猜疑心强烈的秀吉最终还是容不下这个曾经救过自己一命的一代宗师……

电影的每一帧都美得不可方物,导演完美呈现了千利休一生追寻的侘寂之美。为何千利休能够以茶道将“侘寂之美”发扬光大?本文将解读日本“侘寂美学”背后的社会历史因素,以及侘寂美学对当今的影响。

一、何为“侘寂之美”?

“侘寂”是日本美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源自小乘佛法总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

“侘寂”原本是两个词。“侘” 原指和谐宁静,后来在日本的词义变化为描述某种悲伤荒凉之事,是一种谦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而“寂” 指的是时间的自然演进,从而领悟到万事万物都会变旧变老。

日本诗人松尾芭蕉的千古俳句《蛙跃古池一声响》便完美体现了侘寂意境:

古池や(ふるいけや)

蛙飛びこむ(かわずとびこむ)

水の音(みずのおと)

古池正寂静,青蛙跃入水声响。一刹的自然声音恢复寂静后,大自然与人的感官瞬间触碰,给人留下心灵一击。

利休茶道全系统为“侘び茶”,正是将自然、古老之物融入茶艺中,品茶悟道。

二、“侘寂之美”是怎样的?

侘寂之美是一种很难具体描绘的美学形态,算是极简主义和守旧主义的融合,从物品到心灵都在追求极致的枯、空、朴、缺、微、旧。

枯:

可以物化为枯山水。在某些现代房屋设计中可见庭院里只留乱石枯枝不流水,这种枯山水是侘寂美学最常见的形式之一。而电影中则表现为,千利休将折下的木槿花的花枝插在瓶子里,看着它慢慢枯萎直至凋零,体验生命的逝去之美。

空:

美学上有个概念叫“空白效应”,指的是作品留给读者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凭借自身的文化素养,展开思维羽翼去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千利休的茶室空无一物,遵循了“少即是多”的生活哲学。少的是物质的束缚,多的是心灵的宽度。

缺:

电影的最后部分是千利休回忆初恋情人。在初恋去世后,千利休看淡一切出家,师从茶道师武野绍鸥。当师父正觉得新的茶室有种莫名的美中不足时,千利休将茶室内的一个摆件敲掉一只耳朵。

这就是侘寂美学讲究的残缺之美。不必过分追求事物的完美无缺,要学会欣赏残缺,那也是事物的本真面貌。

朴:

朴就是质朴,物件越粗糙越好。从十三世纪茶道由中国传入日本,最初为贵族消遣娱乐的活动,因此所有器具均有中国进口,讲究精美、贵重。到了16世纪,千利休反其道而行,抛弃一切精品,所有茶具都是粗陶制成。这种轻器具而重品茶的质朴行为,是侘之茶的基本理念。

微:

侘寂之美就是安静微小事物之美。千利休最著名的是他那间只有一张半坐席、门只有半截的极小茶室。里面光线微弱,阳光只能从一扇小窗户进入,从日出到日落,小斑驳在室内缓慢转移。这种对事物的微小变化的追求,也是千利休侘寂茶道的特色之一。

旧:

器物除了残缺,还要陈旧,如同一朵花在枯尽之前还要面临花瓣逐片凋落,这是生命的客观流逝,侘寂之美告诉我们要正视它。千利休茶室内那一堵被炭火熏黑的墙便是如此,他不去美化,任由其越来越旧,随后那黑旧墙体便会散发时光的味道。

三、侘寂之美是大同追求、是向阶级反抗

千利休1522年生于日本堺市的商人家庭,是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其创立“和敬清寂”茶道思想对日本茶道发展的影响极其深远。

虽然千利休家境优渥,但从小混迹市井,了解平民生活。进入贵族阶层成为茶头(领主首席奉茶师)以后,看透士族们虚伪的茶道娱乐,在他们眼中,茶道不过是攀比物质的途径。

因为织田信长本身出身高贵,含着金汤勺长大的他对其他茶道师进贡的奇珍异宝没有任何兴趣,反而是千利休用一捧清水展示的“镜花水月”让他眼前一亮,所以作为信长的茶头时,利休尚能自由研习茶道。

但到了丰臣秀吉期间,因为丰臣秀吉的卑贱出身,导致他成为当权者后铺张浪费,试图通过财富和权力向天下人证明自己的统治地位。千利休看不惯丰臣秀吉为首的这些奢靡士族生活,于是通过极简的奉茶之道进行无声反抗。

电影中有一幕,几名武士和贵族暗自斥责千利休的茶道无礼。首先原因在于茶室的门只有半截,所有人不论身份必须弯腰进入;其次武士的剑不得带入茶室,而在当时日本,武士的剑是不容侵犯的;然后饮茶时间只有四小时,期间不得商量俗世之事,时间一到客人自行离开,主人也不送行,这一方面也煞了士族们的脸面;最后,茶室内的人共用一杯,用纸巾擦拭以后递给下一人,代表着平等不嫌弃。

这种追求大同的茶道艺术,让士族阶层感到自己的身份地位被羞辱,却让平民觉得自己被重视。

四、侘寂之美的流行符合平民阶层的市井需求

首先,侘寂之美的特性有残缺美、质朴美和陈旧美。残缺、粗糙的陶制品均是平民消费得起的,而环境也讲究极致简单狭小,不求富丽堂皇,因此平民阶层甚至无需建立额外的茶室,在自己的小房子中便能炮制起与著名茶师一样的技艺。

这其实是“名牌效应”在作祟。即由名牌这个无形资产所引发的能够为其所有者或经营者带来新的经济效用的现象。

用极低的成本享受与皇室同等的奉茶技艺,千利休的品牌影响力让侘之茶在平民阶层广为流行。

千利休在侘之茶的基础上创立了“和敬清寂”的茶道理念,这种茶道衍生出来的生活理念符合当时百姓的生活审美需求,但却触及了统治者丰臣秀吉的政治利益。

和,即和谐。除了茶的口感柔和,整个茶室气氛更应祥和。

敬,即互敬。茶室只有一个低矮入口,凡进入茶室的人没有地位之别,都需要互相尊敬。

清,即整洁。主人迎接客人时,需彻底擦净茶室,客人也需要掸去身上浮尘。

寂,即空无一物。不仅是茶室内无布置,进入茶室后人的内心更应保持空寂,不问俗世之事,从而达到洗涤心灵的境界。

千利休简化茶道过程,追崇淡泊,不仅仅是平民阶层追捧他,连丰臣秀吉许多门下名将都成了千利休的弟子。

电影中丰臣秀吉举办了一场空前的茶道大会,但没人念他的好,所有人都跑到千利休的坐席处观摩这位首席茶道师,人群中甚至传出一句“千利休真是民心所向啊!”这正是丰臣秀吉最嫉妒的地方,身为一个政权实际统治者,民望甚至不如一介茶僧,这能忍?

丰臣秀吉担心他的民望过高对自己产生政治威胁,于是他通过种种方式要让千利休臣服,包括试图娶千利休的女儿为妾、羞辱千利休的爱徒、逼迫他交出初恋的香炉等等。但这些都是手段罢了,他真正要的是千利休的民心,仿佛使他臣服就是使全天下人臣服。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但丰臣秀吉似乎不明白,这个僧人让百姓学会了欣赏符合自己身份的侘寂之美,如果伤害了千利休,就等于伤害了天下人的精神偶像,最终只会更失天下心。

五、侘寂之美是日本多灾多难下的生死寄托

其实仅靠千利休的个人影响力是不足以让侘寂之美成为日本经典的生活美学的,更重要的是日本历史和地理长达千百年的多灾多难,形成了大和民族看淡生死的性格。

首先是历史因素。

除了电影内容所处的战国乱世,12世纪源氏家族软禁了天皇建立幕府,日本大权由天皇转入幕府将军手中,武士阶级便成为统治阶级,此后数百年日本各地区都处于武士集团争相割据的阶段,百姓生活时时面临战争威胁。

其次是地理因素。

日本的地理位置是在特殊。太平洋季风区的岛国,长年遭受台风侵蚀;还位于板块交界处的地震带上,一旦地震爆发,除了地动山摇,到底是海啸还是火山喷发也未可知。

以耕种和捕鱼为生的大和民族,在地震、火山、台风和海啸带来的多重伤害中,任何营生都不得不听天由命,长期以往便形成整个民族对生死的淡然处之。

在电影《寻访千利休》中,千利休的女儿拒绝嫁给丰臣秀吉为妾,为了不让自己父亲身陷囹圄,她选择自尽。电影画面中窗外是寂寂飘雪,千利休用花枝沾上茶汤给已逝的女儿最后一抹茶,老夫妻平静地看着女儿,没有戚戚然。

在社会和自然的双重打击,日本人逐渐形成在苦难中欣赏美的民族性格,因此枯萎和消亡在他们眼中也是生命的其中一种状态,只有懂得了侘寂之美,才能在生死无常的岁月里稍显自如。

六、为何茶道为成为侘寂之美最重要的媒介?

日本茶道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最初由僧侣从中国带入日本。最初是僧侣用茶来修行,集中自己的思想,后来僧侣们慢慢将日常生活与禅宗、伦理和美学联系起来,使其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而僧侣在日本地位很高,有自己的庄园领地和僧兵,是武士集团割据的重要辅助力量。日本僧侣与日本武士阶级的密切关系使茶道经由僧侣传入上层社会,成为贵族间的消遣。

虽然到了织田信长当权期间,也就是千利休所在的时代,日本处于竭力清除僧兵力量的阶段,但由于日本是佛国,对僧侣的尊敬并不会因为清除僧兵而消散。如同古代中国政客对文人墨客的追捧,日本对茶人僧侣的追捧也意味着重视文化修养,是一种精神上的攀比。电影中丰臣秀吉想要将织田信长的茶头千利休收入麾下就是这个意思,贱民出身的丰臣秀吉十分渴望在各方面都得到他人认同,与日本第一茶道师交好,就意味着自己不是仅凭武力征服天下,更是以素质获得民心。

总结以上就是借贵族之资发展茶道,借平民之力发扬茶道,使得茶道中的侘寂之美最终成为日本美学体系的其中一支。这便是为何茶道为成为侘寂之美最重要的媒介的原因。

七、从千利休到当下,看电影外的侘寂之美

还是从侘寂之美的几个特性出发,我们看一下侘寂之美在当下的体现。

枯之美:

现代插花艺术中有一类枯枝艺术。枯树枝包含沧桑虬劲之感,在一方争奇斗艳的鲜花中,光秃秃的枯枝造型富有张力,如同矍铄老人在轻舞,重现生命艺术之美。

空之美:

近年来的室内装修摒弃了过往的轻奢欧式风,转而流行起极简主义风格。这是符合侘寂美学“空”的特质的,用最少的物品装饰空间,凸显室内的空,让上班疲惫的身心回到家也能被清空。

朴之美:

日本杂货品牌无印良品也是侘寂美学的践行者,它通过直接使用纸箱、铝、塑料等朴素材质创造便宜杂货的产品形态,使得古老的侘寂美学在现代商界复活。

微之美:

窦文涛在《圆桌派》里讲过他去日本的旅行,当时订了一个很著名的民宿,到了以后发现摆设很简单光线也很暗,民宿主人却说他们民宿里最珍贵的就是小天井投射下来的那一束光。这种审美追求真是侘寂之美,这座民宿和千利休的茶室一样,最美的是那道微弱的、随时消失的光斑。

缺与旧之美:

残缺与陈旧往往是共生的,物品陈旧必缺。记得我去逛一些复古咖啡店时,里面的桌椅常常是一些陈旧木材做成的,而且还有缺口。我问老板:“这些都是老市场淘来的吗?”老板却回答这些都是全新买的,只不过是故意做旧。

“故意做旧”四个字刷新了我的眼界,原来“旧”在新时代里还能是一种产业,而且价格不菲。不过,虽在某种程度上,“做旧产业”遵循了侘寂美学的审美理念,但却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它的价值观,侘寂是要欣赏事物本身的自然演变,而不是刻意追逐外观上的破旧。

八、写在最后

电影最后,故事又回到了千利休切腹当天,只见他一身洁白僧袍,拒绝大臣的协助,短刀刺入身体,血色如樱花般在僧袍上渐次绽放。他的一生都奉献给美的事物,就如他所言:“只有美的事物,才能让我低下头颅。”

侘寂之美在日本因社会历史地理等客观因素萌芽,却因千利休的推广而成为源远流长的经典美学之一。侘寂的核心是欣赏不完美、无常中有美,就像千利休对初恋的抱憾、未能圆满的生命了结,这些都是不完美的,但都不值得去纠结。学会坦然面对生命中的遗憾,这才是千利休和侘寂之美带给我们的价值。

(0)

相关推荐

  • 开汤美学:当代国饮的境界体现思考

    一直以来,总有朋友拿着历代先人的茶诗来跟大家描绘茶之至高境界: 就比如耳熟能详的唐代卢仝作<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 -,-- 他显然已经喝出了茶中滋味的幻化: 北宋苏轼作& ...

  • 寻访千利休:日本茶道的侘寂美学

    千利休生于1522年,日本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著名的茶道宗师,人称茶圣.本名田中与四郎,家纹是"独乐".世人把他与今井宗久.津田宗及合称为"天下三宗匠".作为日 ...

  • 日本侘寂和庭园美学(完整版) #侘寂 #日式庭院 #花园设计

    日本侘寂和庭园美学(完整版) #侘寂 #日式庭院 #花园设计

  • 日本庭院的侘寂之美

    如果说京都有哪些地方值得留恋,就不得不聊聊那里的庭院.这又和一个人名字割舍不开,那就是千利休和他的侘寂美学. 千利休是日本战国时代至安土桃山时代著名的茶道宗师,被奉为茶圣.想当年全国的名仕纷纷带着珍贵 ...

  • 《寻访千利休》:好好品尝生命的喜悦

    唯有美的事物能让我低头 外在的遇见, 来源于内心的质地. 见天地 见众生 见自己 好好品尝生命的喜悦 在影片里引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句诗: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意思是:松树活了一千年终究要 ...

  • 宋朝美学与日本侘寂美学

    日本美学里,绕不开一个词--侘寂.它仿佛是日式审美的总纲,亦是理解日本文化.艺术和日常的关键词. 侘--在阴暗处照亮美 寂--从破灭中寻找真 「侘」起源于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的侘茶之道:黯然枯寂,岁月洗 ...

  • 杨文凯:日本的侘寂之美及其自我超越

    中文导报 笔会专栏 三家村 杨文凯 侘び寂び,是日本文化传统和审美意识的一大特征.如何理解以茶室为象征的简朴之美,如何认识渗透着和风精神的侘寂之美,是进入日本文化堂奥的必由之路. 虽然治学可以无问西东 ...

  • 《寻访千利休》:唯有做到极致,方能有所成就

    电影<寻访千利休>: 唯有做到极致,方能有所成就 作者:花籽 图片:网络 点击上方绿标 主播韩枫为你播读 "如果将怀中的小壶交出,便可赦免死罪." 千利休为其点茶,说: ...

  • 附21图|坪庭——最小的庭院,坪尺之间,感受侘寂之美

    坪庭,就是在平仄狭小的空间建造一座小小的庭院园林,发挥各种美感与创意.尽管空间狭小,却可以选择合适的树木与青苔搭配,营造一种庭院深深的侘寂.通过光与影的绝妙平衡,从光影缝隙中观察时节变化,使凝固的建筑 ...

  • 仔泰砚专场*侘寂之美

    石窟 砚 作者:仔泰 材质:古歙州婺源龙尾山*眉子坑*眉纹 尺寸:15*20*5.5cm 墨海 砚 作者:仔泰 材质:古歙州婺源龙尾山*眉子坑*眉纹 尺寸:8*18.8*3cm 莲池 砚 作者:仔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