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亲家之间,为什么要尽量少往来3位过来人说了肺腑之言
亲情故事在身边
前几天朋友小聚,聊到了马上快过年了,该去婆家还是娘家?朋友叹气地说:“今年一家三口就在自己家过年,两边都不能去。”
我想这可能是因为疫情的原因,那最好别乱走动,在自己家过年也没什么不好,但后来一想又觉得不对,娘家和婆家虽然都是农村的,可都归我们市里管,那怎么还不能回去?
朋友说,问题出在两边老人身上,本来两亲家处得挺好,可公公和我爸在一起喝酒,聊到将来养老的事,意见不统一,吵得面红耳赤,两人升级到我们去谁家过年。
公公跟老公说,你是我儿子,以后不准去岳父家过年,没这规矩。我爸说,都啥年代了,咋地女儿嫁给你们家,难道还卖给你们了?
朋友和老公最后决定,谁家也不去,就在自己家过年,这样哪边都不得罪。
其实经常听到身边做了亲家的人说,亲家之间最好少往来,多走动无益,到底什么原因呢?看看这三位过来人怎么说。
看似是亲家,实则非
01看似是亲戚,实则非亲非故
董阿姨和丈夫育有一个女儿,虽然只有这一个孩子,但老两口非常注重教育,女儿挺争气考了出去,并在大城市安了家。
第二年怀孕生子,女儿让董阿姨过去伺候月子,婆婆是南方人,做得东西她吃不惯,再说伺候月子也挺累,两个老人照顾能轻松些。结果月子伺候到一半,两亲家吵了起来,差点动了手。
董阿姨说:“我们和亲家虽相隔千里,可平时经常联系,每年都会相互寄几次土特产,感情还挺好。
可真正近距离接触之后才发现,亲家母这个人深交不得,为人不仅太过节俭,而且错了还非常固执。
尿不湿这东西都是一次性的,怎么可能没尿满,晒晒再接着用?坐月子非得逼女儿喝什么黄酒,说驱寒祛湿气的,可孩子是北方人,根本不习惯,如果不喝就给脸色看。
就这两件事,我实在看不下去,跟她吵了起来,她指着我鼻子说:“这是我儿子家,你要是想多住几天,就得听我的,否则收拾东西回自己家。“
女婿把她说了一顿,亲家母坐地上大哭,说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我没管那些,一直伺候完月子才走的。
亲家在我看来,就是个称呼而已,别认为两家是亲戚,其实非亲非故,别管你做得多好,在人家心里,你只是个路人,根本没把你当回事。“
02亲家是熟悉的陌生人,翻脸无情
王大爷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对待亲戚和朋友非常的真诚,人缘特别好,唯独跟亲家公老死不相往来。
他的亲家公做了一件让他伤心的事,对方的小儿子结婚买房,手里钱不够,开口跟他借六万块钱,王大爷想着都是亲戚,帮忙应该的。
都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可到了还钱的日子,那边一直拖着说没钱。
王大爷想着反正不着急用,那就啥时有啥时给吧,五年过去了,人家跟没事人一样。
赶上王大爷老伴儿生病住院,急需用钱,于是跟亲家公要钱,人家心不甘情不愿,跟挤牙膏似的分七八次才还清。
亲家公没有半点感激之心,还经常在儿媳面前数落王大爷,王大爷女儿气得跟公公吵了起来,一家人闹得很不愉快。
王大爷说:“亲家之间别有金钱上的往来,更不要过多的交往,彼此之间跟熟悉的陌生人没区别,碰到不知道感恩的亲家,真是翻脸比翻书还快,还是过好自己的日子吧。”
03亲家都是笑面虎,背后挑拨离间
提到亲家这两个字,肖婆婆直摆手,她可是领教了亲家母的“威力”,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让她苦不堪言。
两人一起聊天时,亲家母说:“咱们这个年纪的老人,没享过什么福,儿女成家了,咱就不要再操心,过好自己的晚年比啥都强。”
背地里跟女儿又说,你公公婆婆退休金很高,两老人根本花不完,让他们帮你养孩子,那是她家的子孙,出钱出力是应该的。
肖婆婆不是那种小气的人,每个月给儿媳一千块,还得留点给自己养老吧,但儿子不愿意了,说如果不多给点,将来别指望他们养老。
肖婆婆很是奇怪,儿子以前不是这样的,咋会变成这样?
后来才知道,都是那个笑面虎的亲家母搞得鬼,她也有退休金,也有儿子,但人家一分不给儿媳,反倒挑拨离间唆使女儿和女婿跟肖婆婆要钱。
从那以后,肖婆婆很少跟亲家母来往,她说自己的脑袋不如人家,最好躲得远远的。
距离产生美,这句话用在亲家之间很合适。虽然有孩子们这层关系,但不要忘了,人与人不同,花有百样红。
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麟角,谁都不愿意屈就于谁,很多做了亲家的人,总是以为两个孩子结了亲,那么亲家之间就是亲上加亲。
不可否认,也有相处得不错的,但那只是极少数,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独自安静地生活,事关儿女重大礼仪时,礼节性的出席一下。
他们懂得亲家之间应该保持应有的距离,万一相处不好,倒是给儿女们添了麻烦,所以过好自己的日子,尽量少掺和儿女的家庭事务,才是亲家长久的相处之道。
我是丽姐,每天分享婚恋情感,人生百态。点击上面的关注,一起学习成长。
查看原文 原文转载自ms.mbd.baidu.com,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亲情故事在身边
发布于 01-06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