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一中李展飞——《在朋友圈找孩子的家长,你还能找回孩子吗?》
在朋友圈找孩子的家长,你还能找回孩子吗?
这几天,朋友圈又在找孩子了,这应该是今年我看到的第三起了。
这次的是一个高中学生,跟家里闹了矛盾,离家出走。这三四天里,我的朋友圈里就有不同身份的人一直在转发,估计传播的范围应该很广了。
帖子里的信息很详实,孩子叫什么,哪个学校的,还配的生活照。
看得出,家长很着急。
于是,“病急乱投医”。
我绝对理解家长的心情,因为我也是家长。
然而我并不支持家长的这种作法,因为我是老师。
孩子脱离了家长的视线,家长开始慌乱——孩子出事了,必须马上寻找,不计后果也要找到,这是典型的成人立场。
可是,谁想过孩子?
有一个这样的案例,一个孩子一节课不见了,父母和老师报警寻找,学校通过校讯通发给了全校的家长。结果孩子回来了,大发雷霆,歇斯底里,因为这一场铺天盖地的寻找让他在这所学校再也抬不起头。
一条校讯通,很容易就发出去了,瞬间,几千名学生背后的家庭成员,数万人就知道——这个孩子消失了。至于为什么消失了,没有人愿意去求证,有的只是充满善意或恶意的揣测,成为了饭后的谈资。
同样,一条语焉不详的朋友圈发出去,以现在的朋友圈的传播速度,几何裂变式的传播,瞬间就是全城人都知道这个孩子消失了。
如果这个孩子真的消失了,倒还罢了,那就真正成为了一段时间的谈资。可是,如果这个孩子回去了呢?他面临的将是周遭各种各样的眼神和神秘难测的心理。
孩子,将如何抬起他的头?
我们要知道,他们虽然是孩子,可也是有自尊的。
一场以爱为名义的全城大寻找,让一个孩子就此成为了另类,成为了别人指点的对象。我不知道在这种环境里,一个孩子将何以自处。
将心比心,作为成年人,我们又是否愿意自己处于这样的境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使他是个孩子,即使我们是以爱的名义。
很多对孩子的伤害,都是以爱的名义。
孩子离家出走了,我们为什么不想想孩子,他在想什么,他为什么要选择这样做?有的人或许要说,如果那个孩子真没了呢?
不错,这个“如果”是成人的思想。
然而,有人可能也会说,万一这个孩子只是心情郁闷出去走走呢?
是的,这个“万一”是孩子的立场。
什么是教育?
我觉得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呵护孩子的成长,让他成为他自己。而当我们的教育不能呵护孩子,甚至阻碍孩子的成长时,我们做的还是教育吗?
面对一些类似的问题,我们综合去调查,去分析,然后再决定如何去做,是不难的。而作为成人,往往先入为主地就对孩子进行“有罪推定”,不怀好意地去揣测孩子,是否有些操之过急?
其实,回头看来,大多数的类似找人的朋友圈,最后都是虚惊一场,真正遇害的案例有,微乎其微。说实在的,当前我国的社会环境还是足够的安全,远没有到孩子一离眼就要遇害的地步。我们不能用那“万一”来代替“一万”。再进一步讲,这个孩子回去的概率大,还是消失的概率大呢?我想这个答案很简单。
有的人也许依然会说,万一真的“万一”了呢?
这个我当然无法保证,确实,凡事总有例外。
然而,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仍然认为,当我们缺乏对孩子最基本的善意的理解和相信,我们就很难做出善良的美好的教育。
正如我经常跟我的学生们开一些关于生命话题的玩笑,而我的这种玩笑中其实带着深刻的生命教育,我在通过这种玩笑去引导他们如何认识生命、敬畏生命。我相信我的孩子们不会那么轻易地去放弃自己的生命,我相信他们有勇气迎接生命中的各种挑战,我对他们充满了信心。
回到朋友圈的这个案例,孩子回来了,如果没有把事情弄得满城风雨,他依然可以继续自己的生活,而如果满城风雨了,孩子,还会是那个孩子吗?而我们的家长们,你真的把孩子找回来了吗?
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立场上,理解孩子,呵护孩子,没有哪个孩子会走向丑恶,因为他们在成长,在收获,也在快乐。他们没有理由和空间走向丑恶。
但愿,以后这种铺天盖地式的朋友圈找孩子的事情能少一点,甚至绝迹了吧。
当然,我更希望那种以爱的名义作恶的所谓“教育”,也一并绝迹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