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用线索作文(续1)
上一次的以物为线索的“物——事——物”结构,让大壮颇为震惊,原来以物为线索这一招这么妙。随随便便一件事,都可以用物的线索进行串联。
于是这一次,又来问姜老师。“姜老师,‘物——事——物’的结构,到底可以用在哪些主题的文章中呢?”
这个问题一出,姜老师马上就知道了。看来,这小子上节课并没有完全听懂。知道了这样的结构,那么到底该怎么用,什么时候用,为什么可以这样用,其原理何在?一大串的问题,姜老师在脑海里已经准备好。等待大壮的穷追猛问。
“喂,老姜,问你问题那,怎么沉默了,看来是被我难倒了吧!”大壮哈哈大笑。
姜老师不紧不慢地在ppt上展示出一段文字:
“物——事——物”的结构,是一种写作框架。在现阶段的小学生作文中,适用范围非常之广。面对一段陌生的材料,主要构思三个要素:
1、立意(包括中心思想、主题,以下统称为立意)
2、确定了立意后,选择一个事件,可以反映出这个立意的材料,也即事件。我们把这个事件称之为选材,后文统称之为“选材”。
3、确定好以上二者后,要思考怎样展开行文。也即“结构”,“结构”,也就是行文思路、框架。
“老姜,你说的这些和我的问题有啥关系?”我问的是“物——事——物”的结构适用于哪些立意?
姜老师说:“适用的范围很广,比如怀人(包括母爱、父爱、老师、同学、朋友、陌生人等等)、思念(空间维度上的:思国、思念故地,时间维度上的:思童年、思往事、思一次难忘的经历、教训、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可以是随意而定,如“父爱、母爱、师生之爱、同学友谊、陌生人之间的关爱”。只要是一件事,或者写一个人,反应出一个主题的文章,都可以用这样的结构。
大壮说:“举个例子吧!太糊涂!”
姜老师耐心地说:比如写母爱吧。传统意义上写母爱都是和母亲之间发生一件事,反映出母爱的主题,思路太老套了。有了这个结构后,你可以从“一只温度计”“一杯白开水”“一只棉手套”等小物品切入。
大壮追问道:“再具体点!”
姜老师知道,大壮的胃口已经被姜老师吊牢,窃喜。
“物——事——物”的结构,比如由一支温度计引起的对母爱的感动,回想起曾经有一个夜晚自己发高烧,母亲用温度计不断测量,最后痊愈。再看到这温度计,那一个高烧的晚上历历在目,引发对母爱的思考!同样,除了温度计,那晚出现在作者视野里的热毛巾、白开水、水杯;同时,母亲的眼神、母亲的手掌、母亲的叮咛。都可以作为题目,作为文章的线索。
大壮说:“哦,我知道了!也就是说,是先有这件事,再从这件事中的一个物切入,贯穿全文。但是这个物,不能随便选,前提一定要和这件事有关,并且要有一定的寓意、深层义。比如“母亲的手掌,那一定是抚摸发烧的我啊;母亲的眼神,一定是关爱的眼神啊;母亲的叮咛,也一定是母爱的体现啊。”
姜老师笑点头:“孺子可教也!”
“那么一只棉手套,那就是先由一只棉手套,引出和母亲之间发生的一件和棉手套有关的事,最后再回到棉手套,最后看到棉手套,寓意着对母爱的思考!
一杯白开水也一样!
大壮跳起来了!“那照这样说,这个结构不只写母爱,还也可以写朋友啊!友谊啊!师生情啊!对陌生人的关爱啊!或者是陌生人对我的关爱!思念一个人,思念一个地方、故乡、旧地等,总之写人/写事的文章都可以用一个小物串联起来,构成线索!”大壮激动地说,还用手指了指姜老师旁边的ppt。
姜老师笑着点点头,表示同意。但按照惯例,知道聪明的大壮马上就会有问题,于是没有多说话。
果然,大壮兴奋了一会儿,马上就安静了。一脸凝重地说:“总觉得有哪里不对!为什么一个方法,可以写出不同主题的文章?那岂不是这是万能方法了!”大壮开悟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知道这是最好的教育契机,于是姜老师并没接话。直接把刚才那页ppt又翻了回来。意思是让大壮再读一遍,再次体会。
“物——事——物”的结构,是一种写作框架。在现阶段的小学生作文中,适用范围非常之广。面对一段陌生的材料,主要构思三个要素:
1、立意(包括中心思想、主题,以下统称为立意)
2、确定了立意后,选择一个事件,可以反映出这个立意的材料,也即事件。我们把这个事件称之为选材,后文统称之为“选材”。
3、确定好的以上二者后,思考怎样展开行文。也即“结构”,“结构”,也就是行文思路、框架。
姜老师见大壮不懂什么意思,于是清了清嗓子,说:“决定一篇文章中心、主题、立意的,一定是由作者所选择的材料,即选材决定的。选材为了表达一个中心,会略去与中心、主题、立意无关的部分,聚集一切力量围绕中心展开,否则文章就跑题了。用语文老师的话叫做“详略得当”,用文学理论术语叫“主要特征同化非主要特征(以后会详细讲)”。所以选材有很明显的作者倾向性。决定了一篇文章中心的,正是选材和立意。而我们今天的‘物——事——物’的线索写作法,不是选材问题而是结构问题。结构是可以共用的!
同时,为什么要用一个物来串联起一件事,这起码符合写作的两点规律:1、线索,首尾呼应,使文章更加完整连贯;2、以物为切入点,写一件有主题立意的事,最后寄托作者的情感,这是明显的“以小见大”的手法,低开高走,结尾一定会让人眼前一亮!
“嗯,大壮诚恳地点了点头,知道姜老师要开始例文了!”果然,姜老师拿出两篇例文做对比,其中一篇竟然还是人教版五年级上的课文《梅花魂》 详见p25
梅花魂
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屡屡幽芳,总使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
我出生在东南亚的星岛,从小和外祖父生活在一起.外祖父年轻时读了不少经,史,诗,词,又能书善画,在星岛颇负盛名.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青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这时候,我会拍着手笑起来:“外公哭了!外公哭了!”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的吁出一口气,说:“莺儿,你小呢,不懂!”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别人碰也碰不得。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公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呢?
有一天,妈妈忽然跟我说:“莺儿,我们要回中国去!”
“干吗要回去呢?”
“那儿才是我们的祖国呀!”
哦!祖国,就是那地图上像一只金鸡的地方吗?就是那拥有长江、黄河、万里长城的国土吗?我欢呼起来,小小的心充满了欢乐。
可是,我马上想起外祖父,我亲爱的外祖父,问妈妈:“外公走吗?”
“外公年纪太大了……”
我跑进外祖父的书房,老人正躺在藤沙发上。我说:“外公,您也回祖国去吧!”
想不到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的哭起来了……
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书房里,郑重地递给我一卷白杭绸包着的东西。我打开一看,原来是那幅墨梅,就说:“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他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地愈精神,愈秀气。他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回国那一天正是元旦,虽然热带是无所谓隆冬的,但腊月天气,也毕竟凉飕飕的。外祖父把我们送到码头。赤道吹来的风缭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船快开了,妈妈只好狠下心来,拉着我登上大客轮。想不到泪眼朦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
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母爱是一个柚子 杭州市德胜小学五年级 周子涵
看到客厅里的几块柚子,不禁想起了那一幕幕深藏其中的母爱。
金秋十月,家里有两箱蜜桔,还有好几个小柚子。我自小就非常喜欢吃桔子,每天都要吃两个,那入口后酸酸甜甜的感觉顿时令人口舌生津,而柚子果皮坚硬,果汁远没有桔子来得爽口。妈妈早就知道我爱吃桔子,但坚持让我隔三岔五地吃一个柚子。柚子果皮里还有一层白皮,且有一些果籽,我平时也不爱做体力活,这会儿很是不情愿。
有一天妈妈出差,所以我不仅没吃柚子,还一口气吃了三个桔子。晚上,我就想:柚子不如桔子好吃!为什么妈妈要我吃柚子?
第二天早晨,我打了个大哈欠,却感觉左半边嘴唇火辣辣地疼,据我以往的经验,这一定是多吃桔子引起的上火……
那一天,我叫苦不迭。说话不能张大嘴,喝水也非常疼,我闷闷不乐的回家。看到桌上的柚子,又想起了昨天,不由得心生愧疚。那朴实无华的果皮闪着电灯的白光,仿佛两只大眼睛望着我。我走上前,开始剥开柚子……。
那一次,我才真正地知道,母亲平日的唠叨和叮嘱,平日让我多吃我并不爱吃的柚子,这其中是含有多少对我的关心和疼爱呀!
自此,每当看到柚子,看到那些坚硬的表皮,我都不再心生讨厌,而是妈妈的关爱,不时地在我耳边回荡……
果然,两篇文章的中心、主题、立意完全不同,但结构完全相同。大壮拱手作揖,谢谢姜老师!
教学经验分享,专供写作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