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景泰蓝为什么那么贵?
史料记载: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年夜饭,只有乾隆皇帝的餐具是景泰蓝,底下全部用瓷器。可见景泰蓝在中国历史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由于景泰蓝的历史意义及工艺,2006被国家列为第 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些年,景泰蓝已经真正走进了市场,已经是家喻户晓的艺术投资收藏珍品。景泰蓝的华贵,不是娇惯出的华贵,而是千锤百炼、浴火而得的华贵。“一件景泰蓝,十箱官窑器”,正是这种种的不易与高 贵的品格,让景泰蓝艳压群芳,成为一国之象征。
景泰蓝正名“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 。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
嘉庆时期景泰蓝在满足宫廷使用陈设外,开明的嘉庆皇帝将它变成了商品,富丽堂皇的景泰蓝成为清政 府的出口创汇的经济手段之一。当时景泰蓝制作不象早期只有照办处一家制作,在天津、广州、扬州等地开设作坊,为王公大臣、富商、外国人制作高 级礼品。但是作坊属于官办,当时仿制明代器物有一定数量,在国外目前常会见到一些非常精制明代特征的景泰蓝制品,这类器皿大多落有明代款识,但工艺上却比明代器物精细,且釉子表面砂眼较少,光洁,文饰规矩,与明代的飘逸相比略显过于拘谨。嘉庆时期制作的景泰蓝有许多在器物上刻制乾隆款的做法盛行,在当时景泰蓝的制作,在作坊里它的性质有了本质的变化,它不在是只属于皇 家的专属品,而成为了批量的商品。无论从制作技法,用料,工序等诸多方面,都有了变化,尤其在数量上与前三朝相比堪称大量,这类器物多是出口。器物的特点是器型大,多方型,扁型,盘子类,圆器少,器物上的瑞兽装饰成小巧耳饰,与早期相比显得小气,流传下来的器物有大面积的脱金现象。在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当中,工匠的工时是价值成因主要部分之一。采用宫廷标准所制作的时间需要一个月的器物,需要的工本费用大约要数十两纹银。清宫档案记载清乾隆御用工匠一等月俸纹银三十两。而减少工时就会降低成本,减少工序,减少过多的景泰蓝装饰也是降低成本的主要手段。清嘉庆时期的景泰蓝在制作上与乾隆时期相比,在器物上的装饰明显减少,而且设计上尽可能的将图案简单化,景泰蓝胎体明显变薄,但釉面的光洁度较比前朝有所提高。目前的中小型拍卖公司经常把嘉庆时期寄托款识为乾隆年制的外销品进行拍卖。国外回流的此类品种居多,当掌握了此时的工艺与前三朝的特点还是可以分辨的。
明代至清早期的景泰蓝存量极其稀 少,很难在交易市场见到,且价格高昂,因而有“找不着的‘明重器’,惹不起的‘清三代’”的说法。
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景泰蓝以紫铜作坯,制成各种造型,再用金线或铜丝掐成各种花,中充珐琅釉,经烧制、磨光、镀金等工序制成。这种工艺创始于明代景泰年间,造型特异,制作精美,图案庄重,色彩富丽,金碧辉煌,至清代的景泰蓝工艺更加成熟,胎薄,掐丝细,彩釉也比明代要鲜艳,花纹图案繁复多样,金色绚烂,尤以乾隆时期制作最为华美。
景泰蓝生于皇宫。它是皇 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宫殿的主要陈列品和市政厅的珍宝。在紫禁城金莲宝寺、故宫、颐和园、排云寺等,这些皇宫中的泰蓝景致中的宝石般的光芒总是令人敬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