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法】李迪生谈太极散手的练法和用法

本文作者

太极拳散手(以下简称太极散手)为徒手较量,有防身的实用价值,同时也是太极拳的组成部分,是太极拳后一阶段所必须学习锻炼的内容。譬如班侯与雄县柳的比手就用的是散手,葛福来在学太极拳时与郝为真的比手也是散手。故太极散手在太极拳后一阶段的学习十分必要。

太极散手有别于推手,它是在外力打来之际,自身迅速反应对抗的方法。若没有太极散手的锻炼,即没有胸有成竹的出拳方法,临时乱动一气,即成为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成为先天自然之能的一种打击方法。散手劲法则不是这样,它在瞬间应付外力之时,也是心平气静,不慌不乱,发劲有方,因它有接劲和进身的方法。这些方法是后天学来的,是经过长时锻炼而来的技能。

太极散手技击性很强,也有套路,但练法注重各势单练,要练到猛中有柔,柔中有刚,发劲迅速猛捷,落点准确,瞬息万变。所以我们要研究它技艺的科学性、练法的科学性,更须研究以人的意念思维为动力所支配的技击机能。

一、太极散手的练法

1.学习太极散手必须有太极拳盘架的功法基础(任何流派架子套路都一样)。因为太极拳套路各式在练法上,都是以意引导不用拙力,在全身放松下使心情入静,按照每式动作起承开合的要领,完成一式的动作。就这样一式接一式地完成套路练习。演练日久,内劲就慢慢产生。这是以意识引导为动力的基础,即太极散手的第一基础。

2.太极散手第二个基础,是推手功夫。因为推手是锻炼太极拳劲法的应用,是练习虚实变化。通过推手渐渐悟出立身中正的重要性。从舍己从人,沾粘连随入手,动急急应,动缓缓随,敌方来劲腰身自有走化之法。逐渐练习下去,即可懂得劲法的变化,明白沾走相生的功能,是为懂劲。故太极散手要有这个基础。

3.太极散手的第三个练习基础是内功。没有扎实的内功功底,容易下盘不稳,接触外力不易走化,致使气浮上扬,飘动摇摆,反被敌方趁机得势而失败。另外,身体也不能整进整退,以致腾闪无度,时间稍长,步法即散乱,难以制人。

要知内劲增长须苦练桩功。有了内在的桩功基础,下盘自稳,呼吸深长,毫无不安之相,遇敌才能应付自如。

太极拳的桩功有多种,姿势有别,但功法却大致相同。笔者学习的为“乾元一气功”,故以此为例。这种功法分动功和静功。静功是练耐力的。要求全身放松,意守丹田,呼吸自然深长。站式两脚略宽于肩,圆裆落胯,脚趾抓地,涌泉穴不踏实;两膊平举,后收略弯,手心相对如抱球状,略低于肩。站桩时间每日至少两次,每次不少于三十分钟。这样锻炼不但增加耐力,而且不易飘浮。常练不懈,内劲增强,敌人有沉重感。动功口诀为“乾元一气功,此功有三层,先练上肢劲,次练腰身功,腿功最难练,中正为上乘”。动功是练走化和爆发力的。上肢功法四式:“翻江倒海,气贯长虹,金丝缠葫芦,狮子滚绣球。”腰身功法五式:“前进如张弓,后坐如堑坑,左右闪战空,扬走斜行路,沉如万钧重。”这些势法须在师传指导下练习。

4.太极散手更重要的练法是喂劲,是对思维反应的训练。这个阶段很重要,是不能缺少的步骤。因为意念引导是达到身知的有效方法。通过盘架、推手、桩功等一系列的意念引导训练,有了太极散手基础。才能适应散手在变换劲法上的应用。反应速率的训练,必须通过喂劲诱导来完成,以达到劲法多变和出击准确。由此可知,散手的精粹在于内劲浑圆,接劲有方,爆发力强。非千锤百炼无以达到。

在喂劲阶段中要求达到的目的:第一,要在意念引导下训练思维反应的速度和判断的准确性。第二,锻炼准确的接劲方法。即在接劲的一瞬间,能正确处理自己应站的方向、步法,以及应用哪些方法制胜。第三,由于始终意念引导,当劲法上身后,即达到身知,逐步形成条件反射,能够准确感知对方缺陷,随时捕捉对方弱点,顺势以制人。

这些练法由浅而深,不能躐等而进。如学者已有太极拳基础(盘架、推手、桩功等),就无须重复初期的学习,从喂劲开始学习即可。总之,要防止欲速不达之弊,否则自误。

二、太极散手的用法

所谓散手,是两人徒手对势比赛,或在突然遭遇的情况下动起手来。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提到:“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那就是散手的打法。

太极散手的接劲方法,大体归纳为三,即侧接法、中接(正接)法、下接法。但不论哪种方法,其诀窍是不将敌方来劲裹在自己身上,也就是说当敌方来劲时,即把其劲力闪于空位,而我围绕敌方子午线(中线)给予重、轻或推放手法予以打击。这是太极散手的接劲艺术,也是其用法的特点。兹举例说明之。

1.侧接法。如敌方以右拳(或掌)向我头部打来,我迅速以右封手将其来力缠住引开,同时,右垫步的右脚掌与腰突向斜右方旋转,使左膊向敌后侧延伸,以铁杵捣碓式向其右腋窝猛击。这是重击。若不须这样打击,则可随转身的同时,以左掌击其右肩,而将其向斜前方发出。左封手的接劲方法同右封手,只是方向相反。

2.中接(正接)法。敌人突然以掌向我子午线打来。这时垫步闪身不及,若用胸部走化,而敌拳落点是不适于胸部走化的位置,但又错位不及,不能贸然承接,则须用金丝缠葫芦的切手,将其来力分开,随即以飞仙掌击其太阳穴;或用碓击廉泉、白蛇吐信等击其要害部位。如不须重击,可在金丝缠葫芦的切手分开的同时,旋腰落胯,以右膊缠绕敌左膊,向右斜下方抡转,我左膊随转推逼敌之右膊,斜平圆猛速转动,使敌方重心不稳,向我右方斜下偏离,我即用掤挤法将其发出。

3.下接法。敌人突然用脚踢来,我急以垫步闪身,使其踢在空门,同时我以海底捞月抄其踢腿,在掀翻的同时用海底潜龙将其臁骨踢伤。若不这样,则在敌踢来时以弹腿将其蹬出。

学习太极拳以武德为上。古传早有明训:没有武德的人不教散手,恃强好斗者不教散手,会一吹十者不教散手。这是老辈遗留的戒条,现仍以为鉴。

以上所谈用法仅是举例,并不是非这几个架势不能应敌。因太极拳习练者文人较多,并不以拳术谋生,多求延年健身,对于散手中的技击和擒拿手法多不钻研,以致许多手法早已失传。所以,学者应多积累科学的技法,丰富拳法内容,作为人体力学的知识,这是它前进的方向。故写此篇以供太极拳研究者参考。

本文节选自《廉让堂太极拳传谱精解》一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