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波《唐诗十八讲》13 罗隐《蜂》 2024-07-28 18:07:33 爱上唐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郦波。长于直陈时势,甚至针砭讽喻的,首屈一指的就当属罗隐了。小“李杜”和温庭筠,我们在前面都讲过很多了,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讲讲罗隐的那首咏物名作——《蜂》。希望能通过这首诗可以去触摸、去体验罗隐那坎坷的人生,以及悲情却坚守的命运。诗云:蜂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在诗歌方面,罗隐的科举诗、咏物诗、咏史诗都非常有特色,有不少佳作名篇,而在他的七十多首咏物诗中,这首咏蜂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作了。在这首诗中,罗隐并没有像以往的文人那样,把蜂与蝶看作是风情、风韵的象征,而是从一个极其特别的角度去着眼,写了蜜蜂的命运,甚至是人生。“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诗的前两句写到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高山峻岭,只要有鲜花的地方,就可以看到蜜蜂的身影。蜜蜂似乎是大自然的宠儿,风头独享,所谓“占尽无限风光”。但接着诗人笔锋一转,“采得百花成蜜后”,这是写蜜蜂流连百花之中,并非是为了享乐,而是有着繁重的酿蜜工作,这是凸显酿蜜之不易,劳作之辛苦!而横空出世的一句“为谁辛苦为谁甜”,显然这才是全诗的中心所在。诗人提出了一个令人难以回答的问题,蜜蜂如此卖力、如此辛苦,到底是为了哪般,是为了何人?你看这首诗,完全不用典,也没有什么难理解的词,却在浅白至极的文字中引发了人们的多种理解和丰富联想。关于这首诗的理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是南辕北辙、大相径庭、截然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这首诗是一首借蜜蜂歌颂辛勤劳动者的诗歌;有的认为诗中的蜂代表了下层的劳动人民,但诗人并不是歌颂他们的勤劳,而是心有悲戚,同情他们终日劳作却常年衣食堪忧的生活,从而对那些不劳而获者进行无情地讽刺;还有的则认为此诗是悲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这不能不说罗隐是有一支生花妙笔,在创作上达到了一种极为高妙的艺术境地。我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用在这里同样合适。对罗隐自己而言,他其实只是把蜂的一生、蜂的命运客观地写下来,个人的情感深深地隐藏在诗句的背后,因而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具体言的是什么,读者又联想到了怎样的人生与现实?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了。但究竟哪一种更接近诗人创作的初衷,更接近罗隐写这首诗的本意?其实除了上述的各种理解之外,我个人觉得,诗中的蜂又何尝不是诗人的自喻?从蜂的身上,罗隐是否看到了自己人生的影子?实际上,罗隐的诗和他的自身经历、社会环境都是密切相关的。罗隐的前半生几乎是在“十举不第”的奔波中度过的,他曾经十次应举,但次次落第,他半生飘荡、浪迹天涯,也正是在这艰辛困苦的南北奔波之中,他反而有机会广泛地接触社会,洞察社会幽微,目睹世事变化。罗隐一生写下的四百多首诗里,大多数都是“以讥刺为主,虽荒祠木偶,未能免者”。“曲江池畔避车尘” “知音衰尽路行难”。就是他早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其实写蜂、写动物、写植物、写山写水,所要抒发的最终还是人的情怀。就像在这首诗中,人们从蜜蜂的命运中最终悟到也是人生的感慨呀!“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其实也可以看作诗人对自己的才华充满了自信,对自己得天独厚的才学充满着自得之情。“采得百花成蜜后”,但就是这样的自己,既然要走求仕之路,那就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采花成蜜,在体制的约束下去走科举之路,以“行卷”的举动让有才华的自己能够为世人所了解,自己的行为不就像那忙忙碌碌的蜜蜂一样吗?所以最后一句“为谁辛苦为谁甜”何尝不是一种反诘,不是一种反问,何尝不是一种自问?问自己十次应举却又是为了什么呀?却又是为了何人?说实在的,这首诗表面上写的并不压抑,反而有一抹调笑的轻松,然而一个“为谁辛苦为谁甜”的问句,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底子里的不堪承受的沉重,是一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初盛唐诗人和中晚唐的诗人就有了很大的不同。你看前者的胸中有广大的世界,而后者的心中则与世界格格不入了。罗隐在这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罗隐在诗中最集中、也最善于表现的就是自我的悲苦命运,是一己的身世遭遇,也就是《桐江诗话》中所说的“篇篇皆有喜怒哀乐心志去就之语,而终不离乎一身”。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蜂》这首诗,正可以说是他自己人生的隐喻了。当然关于罗隐的诗,也有论者指出,一般诗人咏物,比如贺知章《咏柳》、白居易咏桃花、元稹咏菊花、杜甫咏鹰、李贺咏马,大多都采用的是一种叫做“尊题格”的方式。历代咏物名篇多属于“尊题格”,大多是咏物的品德,咏那个对象的高尚品德,是一种赞美,这叫做“尊题格”。面对急剧动荡的社会现实,罗隐却独创一种叫做“贬题格”的方式,也就是对所咏事物进行批评,甚至是抨击。罗隐的目的就在于借所咏之对象讽刺社会之不足,或抒发个人的不满之情,是借助咏物旧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他的咏物诗所写的对象,多为暗喻讥刺的物象,在艺术效果上加强了咏物诗的议论讽刺效果。这样就在发人深思的同时,也让人产生一种悲剧性的同情,从而推进了咏物诗的抒情品格。基于此,我们再回头来看《蜂》这首诗,“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如果从“贬题格”的角度来理解,这首诗就绝不是歌颂劳动的光荣,也不是歌颂人民的勤劳了。诗中虽然有一句“无限风光尽被占”的描写,却更有着后面“为谁辛苦为谁甜”千钧之问了。罗隐的诗不仅名篇很多,尤为突出的是将咏物诗和讽刺艺术发展到极致。刘禹锡、杜牧这些人的七绝亦善于讽刺,但是罗隐的诗,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了。罗隐向来与政治疏离,冷眼旁观,尤善于议论,对现实中种种可笑、可悲、可恨的人事进行冷嘲和热讽。如果说盛唐诗人最擅长的是审美的话,那么罗隐最擅长的毋宁说是审丑了。除了这首《蜂》,他同类诗中,还有比如说《金钱花》,诗云:占得佳名绕树芳,依依相伴向秋光。若教此物堪收贮,应被豪门尽劚将。罗隐咏金钱花,不夸反贬,也是借金钱花这个物象加以联想发挥,对豪门就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另外比如他的《春风》比如他的《鹰》,比如他的《雪》,还有他的《钱》这些咏物诗其实都是如此。罗隐的诗之所以有如此特殊的美学风格,除了“十举而不第”的坎坷人生外,我个人觉得很有可能还与他受到的一种审美伤害有关。唐代是一个欣欣向荣的时代,是一个十分看重人才的时代,但在取仕上就有一种奇怪的论调。唐朝吏部选人之法的“四法”之中,相貌颇被看重,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的体貌的重视。唐人其实也是主要看颜值,所以唐人对颜值的看重,在历朝历代恐居前列。宋人钱易的《南部新书》曾记载,说“郑畋少女,好罗隐诗,常欲妻之。一旦隐谒畋,畋命其女隔帘视之。及退,其女终身不读江东篇什。”这是说唐僖宗的时候进士出身、喜好诗文的郑畋担任宰相,罗隐曾把自己的一些诗文作品寄给郑畋,希望得到他的赏识和重用。郑畋家的小女儿看到罗隐的作品之后就非常喜欢,甚至有意要嫁给罗隐。可是有一天罗隐到了府中之后,她躲在帘后看了罗隐的真容之后,却大为失望,以至于此后终身都不再读罗隐的诗了。这件事在《旧五代史·罗隐传》、还有《唐才子传》这些史料中也都有记载,虽然文字略有不同,却由此可以看出,罗隐恐怕长得很难看。罗隐的落第,除了他喜好讥讽为人所不喜之外,也应该和当时评价人才的这种主要看颜值的社会风气有关。就是这种对于颜值的追求,使得貌古而陋,且有迂寝之状的罗隐,就失去了竞争的机会。其实不独罗隐了,我们在此前讲过,晚唐另一位大文豪温庭筠也颇受容貌的拖累。我们前面讲温庭筠的时候曾经说过,温庭筠一生三大遗憾之一,就是长得特别丑,以至于当时人称他“温钟馗”。他也因为自己的相貌之丑,担心自己会误了鱼玄机,以至于错失了一段本来可以非常美丽的师生恋。温庭筠出身名门,满腹才学,却也是仕途偃蹇不得志。虽然他恃才傲物、狂放不羁,多犯忌讳,取憎于时,但郁郁不得志。或许也和罗隐的命运一样,也有这样对于颜值的心病,甚至是整个社会对颜值的过度追求造成的结局。反过来,你像盛唐之际的张九龄、还有中唐的元稹,都因为气宇轩昂、风流多姿而为时人所爱,甚至为皇帝所爱,为朝臣所仿效、所追捧。我们讲张九龄的时候说过,后来每有大臣向唐玄宗推荐丞相人选,玄宗都要问一句:“风度得如九龄否?”这又从侧面佐证了唐代选拔人才的时候,“颜值控”到了什么程度。对罗隐而言,他的人生就是这样,充满了玩笑与戏剧性,他的理想越执着,所遭受的打击就越大;他赢得的诗名越隆,难有作为的失意也就越强烈。但是,虽然命运坎坷,虽然道路曲折,罗隐的不屈和坚持却在他的诗文中得到了一种永恒。奋斗了大半生的罗隐,五十五岁的时候做出了一个艰难的人生选择,那就是“东归吴越,依附钱谬”。钱镠虽为藩镇,但名分上仍属唐臣,归于唐朝中央。因此年近花甲之年的罗隐得到钱镠欣赏与看重,人生在百般碰壁之后才得到了一个稍可休憩的所在,并终老于故土。不过东归吴越的罗隐,在钱谬幕下依然没有改他那种倔强硬脾气,仍然时有督过。明人胡震亨就说:“读罗昭谏请钱鏐举兵讨梁,又不禁发上冲冠矣……”.清人吴颖也说:“其高节奇气,有可以撼山岳而砥江河者。”这说的是,在篡唐自立的梁——后梁,企图笼络各藩镇势力的时候,罗隐就向钱鏐大胆进言,劝其举兵讨梁。实际上罗隐从自己的人生际遇中,已经能够非常理性地看出,大唐覆灭是不可挽回的命运了,但从其内心深处的道义来说,他必然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他从来都不曾放弃自己原本的倔强和坚守,这是怎样的一种无望的挣扎,这又是怎样一种浮世的悲凉!唐末诗人多擅长五律和七绝,罗隐也不例外。七律其实最能看出诗人的功力和造诣之所在,晚唐七律后人一向多推崇李商隐、杜牧和温庭筠。但洪亮吉在《北江诗话》中却有一段精彩的评论,极高地称赞了罗隐对于七律的贡献。他说:“七律至唐末造,惟罗昭谏最感慨苍凉,沉郁顿挫,实可以远绍浣花,近俪玉溪,盖由其人品之高,见地之卓,迥非他人所及。”洪亮吉所言极是!实际上罗隐诗集中七律所占比例最大,像诗题为《梅花》,《黄河》、《曲江春感》,《登夏州城楼》、《魏城逢故人》,这些七律都是古今流传的名篇,的确非唐末其他诗人所能及。所以洪亮吉认为他可以远追杜甫,近比李商隐。甚至就连最不喜欢罗隐的杨慎杨升庵——明代大才子的杨慎也不得不在他的《升庵诗话》中承认,像罗隐的《梅花》堪为晚唐绝唱!其实,对七律的用力,或许就是罗隐对盛唐气象的一种倾慕,一种追随。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罗隐可谓是唐诗最后的余晖。其后,唐诗就无可挽回的日渐式微了。所以罗隐身后大唐堙没,但我们却可以通过诗人那坚强而倔强的背影,去回望一个璀璨的时代、一个曾经不灭的绝响。 赞 (0) 相关推荐 唐代罗隐《自遣》上句两个“今”,下句两个“明”,唐诗有多简单,诗人就有多愤懑 古人说到写诗,无外乎兴观群怨,尤其以诗言志.诗缘情最为主要.前者借助诗歌抒发志向,我们已经见过很多,动辄"宁为百夫长,不做一书生"是也:后者主要抒发感情,动辄"念去去,千 ... 情景交融——古典诗歌意象化表现方式的定型(下) 四.唐诗情景关系变异的理论迹象 根据上文所举诗例,要说情景分述或前景后情是六朝到盛唐诗情景结构的主要模式,理由是较充分的.但要说情景交融的模式定型于大历诗歌,可能还会让人怀疑.古人对此缺乏深究,论述唐 ... 王勃一首咏物诗,如果不看题目,很难猜出咏何物 2021-01-18 10:02 华人号:中国文化 如果真的能够穿越,让大家回到古代玩个几天,相信有很多人会选择唐朝. 从殷商到明清,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唐朝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贞观之治.开元之治,让唐 ... 来鹄怨天灾借云兴叹,罗隐怜民生咏蜂抒情|唐宋绝句欣赏⒆ 来鹄画像 本文主人公乃来鹄与罗隐.来鹄,豫章(今南昌市)人.家贫,工诗,自诩"乡校小臣",隐居山泽.师韩柳为文,大中咸通间举进士,屡试落第.乾符五年前后,福建观察使韦岫召入幕府.广 ... 一首富有深意的诗,全篇一共四句,却句句经典 若论诗歌的成就高低,唐朝无疑是排在第一位的:而唐朝之所以能够坐稳"文化宝座",固然与其繁荣的经济发展是分不开.在大唐时期,优秀诗人层出不穷,而且,诗人们的诗都是各具特色,它们用精彩 ... 以“翠竹”为题写诗——为什么我不建议大家写成熟意象的咏物诗? 接到朋友提问:如何用"翠竹"作一首诗? 竹子历来是中国古代诗人喜欢用来表达自身性格.志向的意象,因为竹子外形俊雅,直而不曲,代表了个人性格的高洁.刚直.竹叶成林,则影影绰绰,加上不 ... 曾张胤||《丸扇》等咏物诗四首 <丸扇>等咏物诗四首 ◇曾张胤 ❈ 五律·丸扇 削竹为龙骨, 裁绢作素裳. 摇头消溽暑, 摆体送清凉. 描画仪容秀, 题文翰墨香. 秋来欣待岗, 纵弃又何妨? 七律· ... 郦波丨《唐诗十八讲》14杨万里《昭君怨·咏荷上雨》 <昭君怨·咏荷上雨>诗云: 昭君怨 作者:杨万里 (宋)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这样的绝妙小词绝妙小品,真是玲 ... 郦波《唐诗十八讲》01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今天来讲一首沉郁顿挫的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其六>,这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诗云: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首诗是首七言绝句.当然了,要读懂 ... 郦波《唐诗十八讲》02 苏轼《望江南》:诗酒趁年华 百家讲坛:康震解读<苏轼>合集 纪录片<苏东坡>全集,没有如意的人生,只有看开的生活 郦波解读苏洵.苏轼.苏辙合集 <苏东坡传>合集 苏轼最经典诗词100句 康震解 ... 郦波《唐诗十八讲》03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上) 全套<春江花月夜>,美到心窝,听到心醉! 春江花月夜 赵聪 - 龙源之声 春江花月夜 付娜 - 付娜古筝(2) 春江花月夜 袁莎 - 袁莎·国家舞台 春江花月夜 周子雷 - 春江花月夜 春 ... 郦波《唐诗十八讲》04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 全套<春江花月夜>,美到心窝,听到心醉! 春江花月夜 赵聪 - 龙源之声 春江花月夜 付娜 - 付娜古筝(2) 春江花月夜 袁莎 - 袁莎·国家舞台 春江花月夜 周子雷 - 春江花月夜 春 ... 郦波《唐诗十八讲》07辛弃疾《破阵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爱上唐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郦波.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读一下,辛弃疾"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那首名作<破阵子>,词 ... 郦波《唐诗十八讲》14 杨万里《咏荷上雨》 <昭君怨·咏荷上雨>诗云: 昭君怨 作者:杨万里 (宋)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 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这样的绝妙小词绝妙小品,真 ... 郦波《唐诗十八讲》12 宋祁《玉楼春》 古诗词文欣赏 品读古典诗词 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 聆听最美好声音 爱上唐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郦波.今天聊一聊俊逸才子宋祁<玉楼春>,词云: 玉楼春 宋祁 (宋)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 ... 郦波《唐诗十八讲》11 宋之问《渡汉江》 爱上唐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郦波. 今天我们要来聊一聊宋之问的<渡汉江>.诗云: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首先这首五言绝句小品,真的是写得太棒了!"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