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时光 丨 入夜了,走,去吃个夜宵吧

关于重庆的过去/现在/未来

你可以在这里讲述

重庆文化主题书店

第614个故事

老街夜宵

作者:恽宏世

前不久,和老同学相约去了一趟储奇门老街,那里是承载许多童年记忆的故里。如今的储奇门已面目全非,完全不是记忆深处的它了。

由花街子到凤凰台,全是建筑工地,尘土飞扬,机器轰呜,戴安全帽的工人进进出出。以前狭窄的马路,现已改成四车道,还配有隔离花台,锉刀厂消失了,中药材仓库无影无踪,我的母校——重庆四十中学,更是蒸发得不见一丝痕迹……

还有许许多多的楼房小巷,商店僻街都统统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的建筑和如“赝品”般雕梁画栋的老房子。

我行走在曾经熟稔的储奇门,仿佛游子归来见到两鬓染霜、佝偻驼背的双亲,不禁暗然神伤。岁月无情,此话不虚。新旧更迭,更新换代,淬火重生,皆一切事物的循环规律,于人于物概无例外。

我伫立在储奇门十字路口,站在原照相馆和百货商店门前,茫然地望着那些崭新的“老式”建筑,那些陌生的面孔和川流不息的车流,猛然想起了一个开在此处的抄手(馄饨)摊位,还有那些年老街的夜宵。

我犹豫不决写下“夜宵”二字,但觉得它太书面化。因为我们常常称正餐之外的加餐为“打幺台”或“打幺站”。这源于农忙时节,农妇在早饭后到午饭前,提篮挎筐给田里劳作家人送的那道加餐,算是犒劳犒劳自家的男人,也挺温暖、有人情味吧!

真正的夜宵,其实是粤港澳和岭南人的生活习俗。他们地处亚热带,昼长夜短,加之舟楫往来,经济富阜,当地人常常在夜晚之后,呼朋唤友或携家人到夜市里加餐品茗,饮酒聊天,直至天明。

我们重庆人的夜宵,说远点是充饥果腹,谈近处是嬉笑打闹、摆龙门阵。喝夜啤酒,那真是不喝个“大舌头”是不归的。当然,还有没有其它“暗门子”的事情,那就难说了。

扯远了点,还是回到文章的主题——夜宵,而且是老街的夜宵。

抄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储奇门十字路口,准确说是在照相馆和百货商店门前(两个店名都记不清了)。在一个有台基的交警岗亭下,有一家卖抄手的摊位。

卖抄手的是一位中年妇女,就住在解放东路邮局附近。她端庄稳重,中等个子,面容娇好。说实在的,在她身上寻找不到一丝生意人的痕迹,没有曲意奉承的言语和笑容,没有滔滔不绝的自吹自擂。写在她脸上的就是“实在”。

我想如果不是生活困顿,日子所迫,她万万不可能这样熬更守夜经营着这小小的摊位。

摊主还有一个“员工”,是她的女儿,也是我的校友(重庆四十中学),只是她晚我几年毕业。“员工”也眉清目秀、腼腆羞涩,但很勤快,洗碗抹桌,利利索索。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时候,摊主就把摊位收拾得妥妥当当。两个由废油漆桶做成的煤灶,蓝色的火舌“噗噗”直往外伸。

灶上有两口大锑锅,一口翻滚着沸水,待馄饨入锅;另一口飘着阵阵香气,那是筒子骨和绿豆芽久熬后的混合味,姑且称为“高汤”吧。吊出这般鲜香的高汤,摊主一定下了番功夫的。

两张方木桌,配四条长凳。桌上放筷筒一个,玻璃瓶两个,高瓶醋,短瓶酱油,易于分辨,食者不误。

另有一大方桌,上面放有竹编筲箕,盖着白色纱布,里面码着整齐的抄手,等待食客的光临。

还有一小桌上摆满了各种瓷碗瓦罐,它们是酜醋酱油、油辣子海椒、花椒面、胡椒面等等,当然还少不了绿似翡翠,白如雪儿的葱花。

位置当道,抄手又货真价实,所以摊位生意火红、食客不断。尤其是由荸荠和五花肉等食材搅拌的馄饨馅,真是又有嚼劲,又味美无比。

若是在天寒的时候,吃完抄手再来一碗高汤,撒一把葱花,汤还未喝就已香气扑鼻,温暖全身。那感觉我至今难忘,也许这就是家乡的味道。

梆梆糕

写老街夜宵,一定不能漏写“梆梆糕”。因为它曾是川渝夜宵中的翘楚。还有那敲击竹筒发出的幽远声音,更具人间烟火和岁月厚重感。

汪曾祺老先生曾写到:“一九四八年冬天,我到了北京,街头巷尾,每听到吆喝‘哎——萝卜,赛梨来——辣来换……’声音高亮打远。看来在北京做小买卖,都得有条好嗓子。”

由此得知,北人擅用嗓唱卖,韵味十足。川人喜借物吆喝,更显江湖。梆梆糕就是其中一种,因商贩用小竹棒敲击挖空的竹筒或木头,发出“梆梆”的清脆声音而得其名。

图源网络,侵删

在储奇门老街,半个世纪前就有一位卖梆梆糕的中年男子。他住在往河边走的顺城街,中等个子,不苟言笑,哪怕你把他那一担梆梆糕买下,他似乎都不会露一丝笑容。也许是生活的艰辛不易,奔波操劳使他不会笑了。养家糊口,维持生计,是那个年代底层百姓的所有生活追求。

每到夜晚,男子就会挑担击木,窜街走巷。担子的一头是锅灶,另一头放着铁制的盒子,还有盛糯米浆的瓷盆。米浆是用糯米,又称江米,用清水反复浸泡,多次洗淘,沥干水份,用石碓窝舂成细粉后,掺水加白糖和化猪油制成的。这样的食材做成的“梆梆糕”,色白疏松、细腻软和。

图源网络,侵删

若有人从窗户、楼幢或深巷处,叫一声:“买梆梆糕”亦简而呼道“梆梆糕”,男子会应声:“买几块”,然后放下担子,揭盆盖置铁盒,舀一勺米浆,倒入盒里。你到担前糕已飘出米香味,盒底也发出“滋滋”的、油与糕浑然一体的声音。稍等片刻,打开盖将盒倒置,梆梆糕散发着米香油香,糕面焦而不黄、糯香酥脆。

自我搬离老街后,再也没吃到美味的梆梆糕。这称得上储奇门老街风味夜宵的一绝,一生难忘。

图源网络,侵删

醪糟汤圆

四十多年前,在储奇门大名鼎盛的白家馆旁,解放西路36号——省轮宿舍右边一幢三楼一底的临街大门处,有一家卖醪糟汤圆的。“掌柜”的是半百老人,就住在这幢楼里。

此人貌不惊人,但精干利索,神态淡定,围腰洁白,手臂紧束,招客待人,和气有礼。一看就是有故事,有阅历的买卖人。

摊位占门一大半,晚上摆摊,也不怎么影响楼上住户的进出,大家相安无事。门前摆两方木桌,桌上瓶瓶罐罐不少:有装醪糟鸡蛋的,有盛白糖红糖的,有放筷子匙勺的……

桌旁大灶小灶各两个,全是那个年代的标准——废旧油漆桶加黄泥巴敷砌而成,灶上小锑锅、锑水瓢若干,煮一个鸡蛋或两个用锑水瓢,多者则使小锑锅。若吃小汤圆,通常是用锑水瓢。

蛋绝对是正宗的土鸡蛋,那醪糟更不摆了,是自家用糟曲,在棉被里置放数日发酵而来的。醪糟汤色清亮见底,醪糟更是白如霜,似凝非固,其味醇香浓郁。

有顾客到,待你坐定,然后置锅或锑瓢于灶上,先一小勺醪糟放入,一瓢水,然后慢煮,醪糟在锅里翻滚,加入白糖或红糖,再按食客所需,放鸡蛋添小汤圆等等,最后盛在碗里,放上匙勺,有顾客需筷子的,就递筷送上。整个过程体验到的完全是街头巷里的别样的市井烟火。

图源网络,侵删

一段回忆,一款夜宵,一味美食,看似轻如飞絮,简简单单,但背后却藏有多少世事沧桑,乡愁情怀。

多年后我才得知,不管是文中端庄稳重的妇女,不苟言笑的中年汉子,亦或擅言淡定的半百老人,都是在那个年代人生遭遇挫折,生活陷入了困顿,但都没有退缩颓废、自暴自弃,而是用一双手,学一技,操一行,挑起生活的重担,养儿育女,艰难地生活下去。

这就是老街老人,乃至巴渝人特质气质。

记忆里的味道,依旧清晰如昨

这味道里有食客不舍的眷恋,更有掌勺人走心的历练

记录重庆故事 保留城市记忆

一张照片 一座城 一段时光 一段情

(0)

相关推荐

  • 长期吃醪糟会上火吗

    醪糟就是一种用糯米密封发酵出来的米酒由于它的度数比较低,而且甜度比较高,一些小孩子也可以吃醪糟.而醪糟的用途也很广,不仅可以在生活中直接当饮品喝,也可以把它和汤圆放在一起做成醪糟汤圆是一种很受欢迎的吃 ...

  • 降温了,教你做一道暖身甜品,甜糯滋润、补气血,手脚冰凉的可以经常喝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道暖身小甜品--红糖醪糟小汤圆,汤圆软糯香甜,醪糟清香扑鼻,入口一嘴淡淡的桂花香,寒冷冬天来一碗,暖暖糯糯,十分滋润.除此之外,体弱的人经常食用,还能舒筋活血,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感冒 ...

  • 故城时光 丨 再也回不去的小时候

    关于重庆的过去/现在/未来 你可以在这里讲述 欢迎投稿至邮箱sgltougao@126.com 重庆文化主题书店 第610个故事 小时候 作者:佚名 我长大的地方,叫市中区,渝中区的前身. 现在的湖广 ...

  • 故城时光 丨 回忆我在重庆解放前后的一段日子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人民群众欢迎解放军入城 图源网络 重庆文化主题商店 第571个故事 迎接重庆解放 --回忆我在重庆解放前后的日子 口述:王远富 记录:廖明理 我因赞成共产党的主张,在 ...

  • 故城时光 丨 记忆里的花园坝

    储奇门车渡码头 作者:欧阳桦 重庆文化主题商店 第575个故事 记忆里的花园坝 作者:恽宏世 渝中半岛的储奇门码头,也许就没有储奇门有名气了.借码头之地营造的花园坝,当然更没有多少人知晓了.可是,对我 ...

  • 故城时光 丨 记忆中的江北老城

    重庆文化主题商店 第575个故事 记忆中的江北老城 作者:罗辑 我60年代末生在江北老城,住在美丽安静的江北公园,在那里度过了我的快乐童年.虽然1980年全家搬迁,但江北老城的一草一木.彼人彼事仍然时 ...

  • 故城时光 丨 解放碑忆旧(上篇)

    重庆文化主题书店 第584个故事 解放碑忆旧(上篇) 作者:嘉陵渔樵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从南京迁来重庆,定重庆为陪都.1941年12月30日,在重庆渝中区的邹容路与民权路.民族路交叉的十字路口(原名 ...

  • 故城时光 丨 老城澡堂子的记忆

    作者:蔺诗鹏 笔者注: 这篇随笔小文,从我们老城居民当年的生活细节入手,勾起我们那些记忆深处的点滴和怀想.还有在那个物质相对贫乏的年代,父子亲情却是那么的温暖,都是我的真情流露,相信也能勾起读者对老城 ...

  • 故城时光 丨 弹子石老街的回忆

    作者:时光里的读者们 时光君注: 这是推文<脱口秀 | 趣谈重庆大街小巷之弹子石老街>的一次有趣延伸,我们从留言区里挑选了三位粉丝的精彩留言,希望让弹子石老街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这些一个个 ...

  • 故城时光 丨都市的烟囱 曾经的辉煌

    作者:曹进 题记: 留意城市的花开花落,才会活得心如止水.胸如大海. 乘公交车路过江北南桥寺,看见在林立的高楼间矗立着一个砖造的.带有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特征的红色烟囱,与这一带的风景有一点不同.而且, ...

  • 故城时光 丨三百梯的回忆与感怀

    作者:曹进 重庆是山城,自然是离不开坡坡坎坎的,歌乐山的三百梯就是留给人们印象深刻的一个地方,它不仅仅是代表着一个地理位置,在我眼里,它是更能展现出重庆人的一种豁达.乐观,不惧山高路远.不畏坡高路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