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小康村|四川昭觉火普村
“山窝窝”里的四川昭觉火普村如今旧貌换新颜。尹赛楠 摄
位于四川大凉山腹地的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曾是脱贫攻坚的前沿阵地。如今,火普村正满载着文明与希望,向着幸福的康庄大道不断加速远航。
清晨,采访团乘坐的大巴沿着307省道向大凉山驶去。60公里的盘山路,坡陡弯急,车辆需要行驶近2个小时才能到达火普村。从村口驶入,由彝语和汉语共同写成的“火普村”三个大字显得格外醒目。
“'火普’在彝语中的意思是'山峰之巅’,因为这里的平均海拔高达2700米,所以得名'火普村’。”火普村驻村第一书记曾远旭告诉记者。尽管如此,当地村民多年来的生活却和周边贫困村一样,仅仅在“低谷”中艰难维持。
步入火普村,连片房屋依山而建,白墙灰瓦,错落有致。村民吉地尔子家的厨房里悬挂着晒好的腊肉和香肠。
“过节的时候,家里宰了两头猪呢!”看到围拢过来的记者们,吉地尔子兴奋地说,这样的情景,之前真是想都不敢想。
谈起现在的好日子,火普村村民吉地尔子脸上的笑容里写满了幸福。尹赛楠 摄
地处四川省西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四川省民族类别、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差和发展相对不足,凉山彝族自治州17个县市中的11个均为深度贫困县,而位于大凉山深处的昭觉县,也是四川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截至2019年底,昭觉县仍有55个贫困村、3.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其中,昭觉县火普村于2014年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为79户243人,贫困发生率34.8%,是属于典型的高寒山区极度贫困村。
“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这是2016年以前火普村的真实写照。”原驻村第一书记马天告诉记者,这里地势高、石头多,老百姓出门就要爬坡,“记得2015年刚到这里来的时候,眼前的场景让我颇为震惊,老百姓住的是摇摇欲坠的土坯房,昏暗的房间里几乎照不进一缕阳光,人畜混居的情况屡见不鲜,卫生条件只能用'极差’来形容。看到这些,仿佛让我回到了自己小时候。”回忆当时的情景,马天仍然历历在目。“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我当时的心境,真的是'束手无策’。”
“面对这么困难的情况,有没有一瞬间想过放弃?”听到记者的问题,马天笑着点了点头。“当时我家里的条件也很复杂,68岁的老父亲身患癌症,两个孩子,大的三岁,小的只有一岁半,爱人是邻县的一名乡干部,同样在做脱贫工作,一个月难得见上几回,家里的大事小情,基本都是两位老人在照看。”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马天最终还是选择了留下。“如果大家都不干,那老百姓的日子要怎么办?”马天的眼神中流露着坚定。
火普村村民吉地尔子家的厨房里,挂满了晒好的腊肉和香肠。尹赛楠 摄
正所谓,扶贫先扶智,扶贫必扶智。一个多月的走访下来,马天发现了村里的许多陋习。“厚葬薄养、高价彩礼、不讲卫生……为了逐步破除这些陈规陋习,我们探索成立'道德银行’,修订村规民约。将'援建资金’变'奖金’,'慰问品’变'奖品’,通过道德积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引导形成良好风气。”说到这里,马天回忆起他到村后遇到的第一场丧事。
“当时村里的一家贫苦户拉马有惹母亲病逝,受传统观念束缚、害怕邻居的议论,尽管家境贫寒,但在操办丧事时,仍决定要杀20头牛。“得知此事后,马天带领村干部上门做他的思想工作。尽管如此,但这户人家依旧没有松口的意思。后来马天请来了村里的德古(彝族德高望重的调解员),从早上9点说到晚上11点,整整一天的时间,才做通了他的思想工作。“后来这家人依照村规标准办了丧事,不但没有铺张浪费,还赢得了村民们的一致认可。”而像这样的案例,在马天驻村的五年时间里,不胜枚举。
2016年,火普村率先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截至2020年,火普村共建贫困户安全住房79套,其中易地扶贫搬迁房41套,已入住79套,拆旧复垦79套。而在搬迁安置的同时,火普村结合本地种养传统,发挥绿色生态优势,引入良种良法,改革生态组织方式,成立“涪火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2017年建设30个牛圈共900平方米,利用帮扶资金购买20头基础母牛,由20户贫困户领养,共卖出小牛6.24万元;建设集体经济大棚24.43亩,土地流转17户,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和“菌菜轮种”(羊肚菌和高山蔬菜)的种植模式,累计获利39.4万元。2020年,大棚内还试种了香菇和灵芝并获得成功。
火普村驻村第一书记曾远旭介绍村内现况。尹赛楠 摄
除此之外,在驻村工作队与当地村两委的引导下,火普村村民克服“不懂汉语”的心理障碍,开始到外地务工。“对于外出务工的村民,我们每年都会给大家报销一次往返差旅费,力求通过一个人,带动多个人。”马天告诉记者,截至2020年,火普村外出务工人数达138人,其中贫困户42人,务工所在行业主要包括电子、驾驶、建筑行业等。
“以前靠种地为生的我,现在成了村里的水管管理员,一年有6000元的工资补贴,算上土地流转费用,家里仅我一人的收入就超过10000元。”说到这里,吉地尔子的脸上满是笑意。
2020年5月,马天结束了自己5年的驻村工作,回到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听到了这个消息,当地百姓纷纷“请愿”,希望他们眼中这位“最好的书记”能够再留一年。“来到火普村5年,这里已经成了我第二个家,记得回去不到一个月,十几个村民就自发坐车来到西昌看我,当时真的很感动。”说到这里,马天的眼眶微微泛红。
火普村原驻村第一书记马天向记者讲述驻村经历。尹赛楠 摄
生活中,对于幸福的定义,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吉地尔子的幸福,也许是过年杀猪时的喜悦感;马天的幸福,也许是让贫困村民过上好日子的成就感。而在火普村,还有更多脱贫致富后的幸福笑脸等待着我们去挖掘,这里,只是通往幸福的第一站……(记者尹赛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