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画精选(1901-2000)20(总第2560期)
关于中国画前途的第二次论争由于周扬的出面而取得共识,紧接着在50年代后期展开的关于中国画造型基础课教学的辩论(即素描教学大辩论)和史论著述、画论汇编的出版则是在学术层面上的深入,但在阶级斗争理论影响下,关于山水、花鸟画有无阶级性的讨论显然偏离了学术,以现实主义划界评判中国画史亦有牵强和误读。尽管极“左”的政治运动干扰了学术,扭曲了艺术规律,但中国画在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仍然发生了重大变化,并取得了相当成绩,这既赖于国家文艺政策不断有所调整,也赖于画家们尽可能地发挥了自己多年积累的学养,在艺术方向与艺术规律之间尽可能地谋求一致的结果。
——摘自 刘曦林《民族艺术的世纪丰碑》
诸乐三(1902-1984) 斑鸠桃花 70年代 107cm×35cm 纸本设色
陈洞庭(1929-1987) 歌声舞影尽销魂 1980年 98cm×52cm 纸本设色
陈秋草(1906-1988) 春光懒因倚微风 1980年 68cm×46.5cm 纸本设色
崔子范(1915) 春色 1980年 137cm×68.4cm 纸本设色
冯建吴(1910-1989) 云南海心亭 1980年 117cm×95.5cm 纸本设色
尽管徐悲鸿等人在世纪初年极力呼吁人物画的复兴及改革,但由于没有有力的文化政策的支持,只有极少数画家从事现实主义的人物画创作,以古装人物为画材者也远较山水、花鸟画家为少。50年代以来,新国画运动最突出的成就就是改变了这一状况——人物画普遍受到了重视,蒋兆和、叶浅予、李斛等很自然地转入了对新人物、新生活的表现;黄胄、杨之光、方增光、周昌谷、刘文西、卢沉、姚有多等一大批人物画家跃入前台,成为人物画坛的主力。他们大部分出自新的艺术院校,体现了新的教育方针与新人物画创作的密切关系。《洪荒风雪》、《雪夜送饭》、《说红书》、《两个羊羔》、《祖孙四代》、《机车大夫》、《新队长》等一系列洋溢着新的生活气息的作品分别出自他们笔下,有些作品在世界性的造型艺术大展中获得了金奖。又由于博物馆建设的需要,《杜甫》(蒋兆和)、《北平解放》(叶浅予)、《赤眉军无盐大捷》(刘凌沧)、《瓦岗军开仓散粮图》(贲庆余)、《八女投江》(王盛烈)、《转战陕北》(石鲁)、《清代纺织工场图》(王济美)等历史题材的绘画应运而生并成为新人物画的第二大主题。前述两类人物画新作,分别表现了新中国的建设者朴实健康的精神风貌和人民在历史情境中的风采,并且以《当代英雄》这类人物画为标志,呈现出朝气蓬勃的时代精神和英雄主义的时代主题,而关良和叶浅予的戏曲、舞蹈人物画则体现出艺术家空间选择的自由和对中国画的多样审美需求。在艺术表现上,可以看出对虚无主义和保守倾向的同时批评,使传统中国画的技巧和融合中西的新样式都得到了较为自由的发挥。放远了来看,在当时被指责为保守的传统画仍呈现出耐读的魅力,在当时被视为非正统的石鲁、黄胄也已成为新的传统。
——摘自 刘曦林《民族艺术的世纪丰碑》
何海霞(1908-1998) 华山青绿 1980年 97cm×60cm 纸本设色
李少文(1942) 大司命——《九歌》组画之一 1980年 41.7cm×38.9cm 绢本设色
梁长林(1951-1983) 故乡行 1980年 179cm×111cm 纸本设色
史国良(1956) 买猪图 1980年 196cm×176cm 纸本设色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