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马不吃回头草,辞职之后,还能再回来吗?

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第23卷 汉纪十五
汉昭帝 始元六年(庚子,公元前81年)

【原文】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已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既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霍光、上官桀与李陵素善,遣陵故人陇西任立政等三人俱至匈奴招之。陵曰:“归易耳,丈夫不能再辱!”遂死于匈奴。

【译文】

单于召集当年随苏武前来的汉朝官员及随从,除先前已归降匈奴和去世的以外,共有九人与苏武一同回到汉朝。苏武一行来到长安后,汉昭帝诏令苏武用牛、羊、猪各一头,以最隆重的仪式祭拜汉武帝的陵庙,封苏武为典属国,品秩为中二千石,并赏赐苏武钱二百万、公田二顷、住宅一所。苏武被扣留匈奴共十九年,去时正当壮年,归来时头发、胡须全都白了。霍光、上官桀一向都和李陵关系很好,所以特派李陵的旧友陇西人任立政等三人一同前往匈奴劝说李陵回国。李陵对他们说:“回去容易,但大丈夫不能两次受辱!”于是老死于匈奴。

【解析】

这一段材料,承接迎接苏武归汉那段。
当时汉朝人在匈奴的有不少,比如逃兵、叛将、被扣押的使者、被俘虏的百姓等等。
对于李陵而言,他算是叛将。
当时李陵带着5000步兵出击匈奴,被十数倍匈奴人包围,且战且退,战到弹尽粮缺之后才投降匈奴。
汉武帝得知此事后暴怒,将李陵一家处死,甚至连为李陵求情的司马迁都遭受牵连。
当汉武帝在世的时候,李陵或许不敢回去,因为担心回去后被汉武帝杀。
不过当汉武帝去世之后,掌权的又是和自己关系很好的霍光、上官桀,且两人都表示了希望李陵回来。
相比较匈奴地区塞外的苦寒,长安绝对是温柔乡,
为什么李陵还是不想回去?
要想搞明白这一点,必须要重新再提一个概念:
人的所有言行,必然在其主观判断中利己。
同理,李陵之所以选择不回汉朝,也是因为在他自己看来,留下反而是利益最大化的体现。

1.自我压力

李陵兵败被俘,诈降有心理压力,但毕竟还能找借口理由说是为找机会回去。
听闻汉武帝杀了李陵家人,李陵诈降变真降,同样也有心理压力。
因为这么做,算是把李陵祖上的威名给抹黑了。
在匈奴的这些日子,李陵自己也会回想当日,后悔自己的这些行为造成5000多士兵的阵亡,更带来家族的灾祸。
现在,有机会回汉朝。
抛开荣华富贵不说,抛开是否追究投降责任不说。
李陵要面临三重心理压力。
其一,朝廷杀了自己的家人,这个仇是存在的,现在跑回去,真能和没事人一样?好就算能回去,那么李陵家人之死和他密切相关,他如何面对这个家人之死与自己投降的因果?
其二,叛汉投降匈奴,而后再回到汉朝,如此跳反已经是不忠两次,是对内心价值观的冲击。
其三,他又用什么面目去面对霍光、上官桀以及满朝文武,然后坦然享受荣华?
如果李陵是个厚颜无耻、没脸没皮之人,上面这三个问题就不会成为心理压力。
如果李陵不是这种人,那么这三个问题会不断地折磨李陵,除非他不回汉朝。

2.人言可畏

好吧,就算李陵能过自己心理这一关,可以把心情、情绪平复。
但是回到汉朝呢?
有句话说得好,人言可畏。
李陵回来,荣华富贵的确少不了,又有上官桀、霍光罩着。
但是旁人,会怎么说,绝对不会是好话,指不定背后怎么编排李陵。
比如,匈奴混不下去了回来。
又比如,两次投降的二五仔,把家人都害死了。
还比如,叛将还好意思回来,真不知道如何面对泉下李广。
要知道,相比起坚硬如铁的刀子,语言的软刀子杀起人的更诛心、更歹毒。

3.污名难洗

李陵诈降变真投降,固然情有可原。
但是,投降就是投降,这是客观事实。
这一件事就是李陵身上不可磨灭的污点。
霍光、上官桀在,或许别人不会拿来做文章。
但是,如果有朝一日,霍光、上官桀不在了,是否有人会以此说事,这个还真不好说。
何况,从一个长时间角度来看。
就算李陵回去了,他的后代都要背着这个污点。
说句难听的,吵架骂人的时候,直接搬出来,你先人投降了匈奴,直接让对方没脾气。
所以,当李陵有机会选择回到汉朝时,李陵放弃了。
并不是因为汉朝或匈奴之间利益选择的问题。
而是,内心、价值观上的冲突,李陵倍感煎熬。
选择不回去,更多是内心上能够过得去。
这也是以前提到概念,所谓利益,并不是钱财权力,还有内心的感觉、情绪、价值观等等。

【启发】

今天的启发留给你。
如果你是李陵,你会回汉朝吗?
好,换个问题,换个说法。
如果你因为某些问题从单位辞职,跳槽了很多公司之后,混得一般,比起原单位差很多。
这个时候,你有机会回原单位工作,你还愿意回去吗?
不求打赏,只求到下面给个赞,好不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