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知识】这是一篇有味道的文章...
腹泻指排便次数一天大于三次,粪便量增加,粪质稀薄。腹泻超过3~6周或反复发作,即为慢性腹泻。腹泻应与肠运动过快所致的排便次数增多和肛门括约肌松弛失禁区别。慢性腹泻属于中医"泄泻”的范畴。
病因&病机
泄泻的病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不调、禀赋不足及久病脏腑虚弱等。泄泻病因虽复杂,但其基本病机变化为脾病与湿盛,致肠道功能失司而发生泄泻。
湿热腹泻:临床表现多起病较急,泻下如注,泻出黄色水便或带粘液,腥臭,腹内肠鸣作痛,肛门灼热疼痛,或伴有寒热,口干渴而不多饮,胸脘痞闷,小便赤涩,舌苔黄腻,脉滑数。
寒湿腹泻:大便清稀,不甚秽臭,腹部疼痛,喜温喜按,脘腹胀满,米谷不化,不思饮食,肢体沉重困倦,或伴有寒热头痛,小便清白,苔白腻,脉濡或缓。
食积腹泻:症见腹痛即泻,泻下痛减,少顷复又痛泻,粪便稠粘或粪水杂下,秽臭难闻,胸脘胀闷,痞塞不舒,暖腐吞酸,腹满厌食,舌苔垢腻,脉多弦滑。
肝郁脾虚腹泻:泻前胃部微胀痛,泻下挟有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泻后痛不减或有所加重。每遇精神刺激或情绪紧张而诱发,两胁胀闷或窜痛,同时有食欲不振,吞酸,嗳气,矢气等症,舌质淡红苔白,脉弦。
热结旁流腹泻:常见大便泻下黄臭稀水或纯青稀水,绕脐疼痛,班部拒按或按之有形,胃脘满闷,食欲不振,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滑。
脾虚腹泻:大便稀溏,或水泻,每食生冷油腻或较难消化食物则腹泻加重,甚则完谷不化,或如鸭粪,腹部隐痛,喜热喜按,食欲不振,食后作胀,面色萎黄,体倦神疲,舌质淡胖,苔白,脉沉弱。
肾虚腹泻:黎明之前,脐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大便稀薄,多混有不消化食物,腰腹部畏寒,四肢不温,小便清长,或夜尿增多,舌质淡胖,多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疗法一
取穴主穴: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腹四关(双侧滑肉门、双侧外陵)、天枢(双)。
随证加减:小腹胀痛者,加大巨(双侧);便溏、水泻者,加水道(双侧);脾胃虚寒者,加大横(双侧),神阙温灸;纳差者,加梁门(双)。体针配穴:足三里(双)、上巨虚(双)、下巨虚(双)。
操作规程:患者取仰卧位,腹部进针时避开毛孔、血管,施术要轻、缓。如针尖抵达预计的深度时,一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使腹腔内的大网膜有足够的时间游离,避开针体,以避免刺伤内脏,进针后3~5分钟捻转1次,中脘、关元、气海、下脘均深刺,腹四关(双侧滑肉门、双侧外陵)、天枢(双)均中刺,其余随证配穴均浅刺,使得患者自觉局部憋胀、疼痛或局部短距离的无规律的感传;每日1次,每次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可艾灸中脘、关元、神阙,或者在中脘、关元、足三里施行温针灸,亦可使用隔姜灸,每次选腹部穴位2~3穴为宜。
疗法二
取穴主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双)、商曲(双)、气穴(双)、滑肉门(双)、外陵(双)、大横(双)。
随证加减:头晕、头痛者在中脘周围加针;失眠者中院用深刺;情绪改变者深刺右上风湿点;潮热、出汗者加刺左气旁;体质虚弱者可在关元下、气穴下5分加针。
操作规程:患者取仰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后,用0.25mmx(25-40)mm毫针,进针时避开血管、毛孔,施术须轻缓,进针后,不提插,轻微捻转,不要求得气,遵循三步法:即候气,行气、催气。
针刺深度: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穴均深刺;天抠、商曲、气穴、滑肉门、外陵、大横用中刺;右上风湿点、气旁,关元下、气穴下5分加针时用中刺或深刺。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可配合艾灸神阙穴,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双)、水分、大横(双)。
其他疗法
【取穴】神阙、天枢。
【治法】留罐法。患者取仰卧位,用口径6cm的中型火罐于神阙、两侧天枢的部位拔罐,一般隔1天或隔4天1次,往往1~3次即可减轻或者痊愈。
肾阳虚衰型:症见腹泻多发生在五更时分,俗称“五更泻”。晨起则腹痛欲泻,泻后痛减,伴腰膝酸冷,四肢不温,小便清长,夜尿频作。
【穴位】
①组:天枢、关元。
②组:大肠俞、小肠俞、足三里。
【治法】留罐法。按以上穴位部位选择不同口径火罐进行吸拔,上述两组腧穴交替使用,每日或隔日1次,每穴吸拔10~15分钟。
湿热型:症见腹痛,大便泻下如注,泻后不爽,色黄味臭,或带脓血、黏液,肛门灼热疼痛,烦热口渴。
【穴位】大肠俞、小肠俞、阳纲、关元、中脘。
【治法】闪罐法。取玻璃罐或竹罐,用闪罐法,置于大肠俞上,左右齐拔,每天1次,每次5~10分钟;其他穴位用留罐法,隔日1次,每穴吸拔5~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