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角度分析:安徽蒙城中学男生群殴老师

‍作者:赵小明    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析案例,可以从行为学角度,是感性与理性层面交织分析的视角。

从进化心理学来看,人的大脑进化到今天,是边拆迁边建设的过程,动物大脑的嗅脑到人类的情感中枢,是一个决策系统,而近一万年以来进化的大脑皮层和额叶部分是另一个决策系统,因此,作家简.奥斯汀将此描述成理智与情感。

当我们看到群殴老师的视频时,一般绝大多数人都会因为视频信息激活情感系统,进而产生对情境的整体移情,这时人们更多的会用情感系统来做出一个决策,甚至诱导出一个行为

但是当我们用行为分析学来看视频时,我们会看到旁人不会注意的行为心理学信息。

无论是心理咨询还是心理教育,其实归根到底就是解决两件事:一是当事人的自我概念与定义,二是当事人的自我表象。

我们首先来假设一下,蒙城学生的自我表象、自我定义分别是什么?

我们的社会、学校、家长、整个成长的系统,最容易犯的一个过错,就是歪曲孩子的自我表象、甚至自我定义。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处于被评价,被评语,被贴标签的成长环境的反馈系统中,更多孩子的自我表象最容易被扭曲成——自我价值感低、自尊水平低的萎缩的自体,这种他评的反馈系统所形成的自我表象,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到大学一直到工作,我们更多的时候都在被定义、被评价,极少有机会自我评价自我定义,因此,孩子既对评价体系敏感,更对评价体系反感,而单一维度的以成绩论优异的教育考评系统,更是剥夺了孩子自我评价、自我认知的的机会。

当青春期来临时,由于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孩子们在认知上迫切想做成年人,身体上渴望得到成年人的待遇,自我表象在这个时期会膨胀,当他们急切的想高看自己一眼时,如果周围的他评体系,依然抑制着他们精神上成年的渴求,这时,孩子的膨胀的自体表象与他评体系中贬低的自体表象,两者之间就会产生巨大冲突,这时,心理学里所谓的认知不一致,或认知失调就发生了。而为了获得认知一致性,就会产生两个可能,要么继续接受大人眼中的幼稚的孩子形象,要么让大人认可自己内在的成年诉求。

其实精神分析也是一种行为心理学,弗洛伊德也常常通过看行为来了解内心。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视频所传递的行为学信息--

视频中,学生们反复上前群殴老师,但每一次他们上来殴打老师之后,马上就会缩回去,回到座位上,就像没有发生过什么一样,第二次上来群殴之后,马上又缩回去,这样反复4、5次......

这象征着他们在两种自我表象之间的切换,两种身份的转换,愤怒时的他们会打老师,打完马上变回被社会期待的样子,像一个学生一样回到座位上,是一种两极化的身份转换

如果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将带来两个结果:

第一,扭曲自我,去社会评价体系,同时, 精神世界里又藏着一个压抑的、膨胀的自我,或者虚伪的自我,这种人格很像心理学里的权力主义人格。

第二,通过得病来防御,获得解脱。青少年通过患上精神疾患,或者人格分裂,身份认同障碍,性别认同障碍等,来防御扭曲的社会认同。

一个健康的社会人,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应该是相互协调的。自我表象的扭曲,继而会带来对别人看法的扭曲,也就是病态化的自体与客体关系,这时理想化的客体表象与萎缩的自体表象之间,就形成了完美的移情配对。

最后,重要的事情再说一遍:

无论是对于心理咨询还是就发生了。而为了获得认知一致性,就会产生两个可能,要么继续接受大人眼中的幼稚的孩子形象,要么让大人认可自己内在的成年诉求。

心理教育,人格塑造还是学校科举,我们始终要抓紧两件事,一是当事人的自我概念,自我定义,二是当事人的自我表象。

小明说抓这两件事,两手都要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