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传统车企敌不过特斯拉?
⬆︎ 点蓝字关注
全球风口 丨 你的全球科技前哨侦察兵
你好,我是王煜全,这里是王煜全要闻评论。
上周五10月2日,特斯拉公布了自己的第三季度业绩。虽然有疫情干扰,但特斯拉却突破了19年第四季度11.2万辆车的单季最好成绩,创造了单季销售13.9万辆的新纪录,而且生产也同步提升,达到了14.5万辆。这样的好成绩使得一贯不唱空特斯拉的JP摩根分析师都调高了对特斯拉的股价预期。
相比之下,美国最大的传统汽车企业2020年第三季度卖出了66.5万辆,虽然比特斯拉多不少,但却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1%。更重要的是,销量下降最少的是美国很流行、特斯拉尚未正式推出的皮卡。可对通用们来说,坏消息是,特斯拉的像火星车一样的皮卡Cybertruck去年11月就已经接受预定了,虽然要到2022年才能交付,但今年6月就有报道,预定数突破60万台,看来又是一个像Model 3一样的爆款。这对通用福特们的打击就更大了。
如果没有长期跟踪汽车产业的变化,你可能会觉得很奇怪,怎么特斯拉突然之间就崛起了,原来那么强大的通用福特那样的巨无霸企业怎么突然之间就不堪一击、毫无竞争力了呢?
原因可能会出乎你的意料,这正是他们之前努力提升竞争力的结果。
要知道,汽车产业可以算是全球最早的科技产业之一了。从福特发明T型车开始,就不光重视产品的性能,而且重视大规模生产和高性价比。到了70年代因为石油危机,美国汽车受到更省油的日本汽车冲击的时候,他们又认真研究了日本的汽车产业,在日本汽车厂家和供应商长期绑定、深度协作的丰田模式的基础上做了改进,建立了每个零配件选两家供应商、每三年重新做一次供应商招标的通用模式,既给了供应商利益保障,使他们愿意长期投入协作研发,又让他们有一定的危机感,不会成为协作体系里不思进取的寄生虫。
市场合作也是一样,汽车产业刚兴起的时候,销售靠的是直销和大商场里的促销,但因为客户对汽车专业知识的缺乏和买车后维修服务的需要,车厂退出销售市场,转而和独立的第三方汽车销售公司合作,慢慢形成了今天的4S店体系。这个销售系统使得客户享受到了就近的专业服务,车厂也解决了市场覆盖问题。为了保护这个系统,美国的多数州到今天都依然禁止汽车直销。
最近有个网络热词叫“内卷化”,意思是说没有新的科技替代,一个系统内部会越来越复杂,分工会越来越细,但是整体效率没有提高,就会造成系统的衰落。
如果只从今天的角度,你很容易说汽车产业这个尾大不掉的系统就是内卷化的典型,因为当特斯拉的冲击到来的时候,没有供应商的配合,车厂无法实现研发的快速转向和对竞争的快速应对,4S店因为电动车不需要维修服务(那是4S店的主要利润来源)所以拒绝销售电动车,造成通用在特斯拉Model 3之前推出了纯电的家用车Bolt,却因为缺乏市场支持而销售疲软。
但是如果回顾历史,你就会发现,系统越来越复杂,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其实正是在细节上不断优化、不断提升效率的结果。而且这样的努力使得产业的专业程度越来越高,护城河越来越深,这才是美国过去100年里通用福特始终稳居大公司前列、基本没有新兴汽车公司能够发展起来的原因。
今天,特斯拉借助电动车和自动驾驶等新兴科技的机会,成功绕开了传统车厂的护城河,给汽车产业带来了革命。而在站稳脚跟之后,特斯拉也开始修建自己的护城河了。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里讲到,特斯拉在9月22日的电池日上提出,特斯拉电动车的性能提升有五个入手点:电池设计、电池生产、阳极材料、阴极材料、车和电池的整合。通过对每个点的性能的小幅提升,加总起来可以实现成本减半,从而具备更大规模覆盖市场的能力。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就明白了,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内卷化”,新的科技在刚刚开始出现的时候都是不完备的,需要做流程的分解,在每个环节上进行优化,才能把新科技的优势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优化在局部可能出现简化,但在整体上往往是系统更复杂,分工更细化。对任何一个新兴科技公司来说,在逐渐做大做强的过程中,都需要进行这样的优化,才能加强竞争力,形成强大的产业壁垒。
但为什么很多像汽车这样有很强的产业壁垒的企业,在新技术来临的时候往往反应迟钝呢?
其实还是因为他们的技术是已经经过系统优化的,而他们的拥有更先进技术的竞争对手还没有完成系统优化,这时候新科技的性能还比不上老科技,大企业的技术人员往往会只盯着新兴科技的问题,对新科技的竞争极为不屑,却忘了自己的技术也是经过长期优化才得以完善的。
就是因为新兴科技还没有得到优化,所以很多创新企业在和老企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只有经过了一定程度的优化,使新科技的优势充分建立,同时跨过了规模生产的门槛,才能真正生存下来。这就是为什么我在17年底、18年初还在说有做空特斯拉的机会,直到18年底特斯拉的Model 3实现量产,我才说大局已定,可以放心投资特斯拉了。
而到了新兴科技优势充分确立的时候,传统大企业的护城河就会变成竞争中的巨大包袱,他们往往已经失去了自我革命的机会了。这就是他们当初的优化后来被带点儿贬义地称为“内卷化”的原因。
总结一下,其实任何新的技术进入应用之后,都会有一个分工越来越细、合作越来越复杂的过程,这种情况下并不是内卷化,而是先进科技引入后进行优化的必然过程。而且通过对新技术的不断优化,将技术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才是新兴科技企业最终成功的关键所在。
但是,随着科技变革的加快,当颠覆性的更新的技术出现的时候,你过去所做的使你战胜了老竞争对手的优化工作可能反倒会成为阻碍你和新科技企业竞争的包袱。
所以,要做好科技企业分析,就要判断科技对产业的颠覆性,了解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才能正确预测企业的未来成长。
而作为科技企业:
第一要知道,技术优势是必要的,但不充分,需要围绕技术优势做优化,把技术优势转换成产业链优势,市场优势,客户优势;
第二要知道,没有永恒的经营战略,今天的优势会变成明天的劣势,没有颠覆产业的技术出现的时候,你搭建的护城河会很有效,但出现了颠覆性技术,护城河就会失效了,所以要对全球科技前沿有持续的跟踪能力,做好未雨绸缪工作;
第三,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的短板,知道自己不可能永远是创新的小企业,而企业做大了之后是无法突破创新者的窘境的。
那么怎么才能让企业做大了之后都能长期保持科技领先呢?
我们后面的文章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