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精讲艺术的十种表现(上)

讲课是教师职业的基本功,精讲是课程改革对教师职业水平的新要求。精讲,就是选择经过提炼整合后的教材精华部分加以解释、论述和说明。精讲的目的是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精讲不是简单的缩讲或不讲,精讲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组织、协调、引导作用,更要突出有效教学的适应性、针对性和启发性;既要有教师的精彩“表演”,更要有学生的精彩表现。精讲的四项原则:一是根据教材有所取舍;二是根据学生有所选择;三是根据情境有所发挥;四是根据课堂有所创新。精讲要落到实处,就要研究教材,超越教材,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机械地规定每堂课只准讲多少分钟。精讲要体现优势,就要讲究策略。精讲的四条策略:设疑激趣为先导,观点比较为途径,揭示规律为重点,应用创新为归宿。

精讲想要引人入胜,就要做到四个要求:一是语言精炼,形象生动;二是内容精当,深入浅出;三是讲解精彩,情感共鸣;四是话题精巧,构思新颖。根据多年教学的体验与感悟,本文着重叙述精讲艺术的十种表现。

一、题目中剖析内涵。

教材的题目往往是单元、课时的重点所在,体现教材的主题思想,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在无意当中忽视了题目的意义和内涵,致使教学缺乏主线,知识缺乏联系,内容缺乏分析,能力缺乏转化。题目由题与目两部分构成,“题”是明线,显示问题,“目”是暗线,揭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由题目的剖析入手,往往能从认识上明确学习的目标,本质上把握事物的内涵,根本上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优秀教师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关注题目在学习上的导向与定向作用,用精讲引导方法。

题目的内涵需要教师的分析点拔,学生才能领会其奥妙。一般来讲内涵包含四个层次:学习目标、学习主题、探究课题、感悟启示。

二、平淡中演绎精彩。

教材编写的要求是严谨、严肃,学生阅读喜欢的是形象生动,化解这对矛盾就需要教师的讲解;学生的阅读与文本的理解存在着一定差距,弥补这个差距就需要教师的引领。只有教师的讲解与引领富有艺术性,具有感染力,这样课堂才有吸引力。如何做到平淡中演绎精彩,需要教师充分发掘课程资源,重新整合教材结构,摸准学生的兴奋点,激活学生的思维点。具体讲就是争取三个精彩、做到四个转化。

三个精彩的表现是教师的讲解精彩,师生的互动精彩,学生的表现精彩。讲解精彩不是说把课上成单口相声,搞成演讲比赛,起码要借鉴《百家讲坛》的成功之处,把教材讲活、讲透、讲出兴趣、讲出方法、讲出主题、讲出哲理,让学生感到很有收获,很受启发。具体说介绍背景理解准确,课文主题分析透彻,整合资源争取共鸣,补充细节调动兴趣,拓展视野开阔眼界,示范方法引领思想,这都是讲解出彩的好地方。

演绎精彩的四个转化是教师的语言转化、知识转化、教法转化和感情转化。把书面语言转化成生活语言,要求通俗易懂、形象生动、风趣幽默,还应该联系实际,启迪思维;把教材知识转化生活经历,要求了解学生、适应学生,还应该分别对待,因材施教;把教学方法转化为学法指导,要求研究学生,满足需求,还应该创设情境、掌握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把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转化为职业精神、职业水平,要求始终保持工作激情,努力提高教学水平,把师爱转化为激励学生的动力,把师德转化为引领学生的方法。

三、已知中验证理解。

资料显示,90%的学生可以初步掌握教师讲授的所有知识,但离开课堂后,90%的学生对课堂知识的遗忘,随着时间的推移达到50—90%。所以,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形,学生自以为学会了,掌握了的知识,在考试时总想不起来,回答不全,甚至搞出“穿上马甲就不认识”的笑话。更多的学生则是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对学习效果心中无数,不知道如何检验,也就谈不上如何改进。究其原因,关键是理解不到位,只是会背诵一些概念定理,并未真正理解。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一般分为一无所知,一知半解,深刻了解,融会贯通四种状况。一知半解最常见,还自以为是,不愿深入学习;深刻了解,需要老师的透彻剖析;融会贯通,则需要学生的深刻感悟。提升认识层次,需要老师引导方法,在已知中验证理解。

理解分为本义、深义和新义三个层次。课改倡导个性化阅读,多元化理解,部分师生误认为只要言之有理皆为对,于是闹出“愚公为啥不搬家”的疑问,还被扣上“破坏环境”的帽子。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认知,对教材的理解产生误解和误会都能谅解,但关键是教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随声附和。正确引导理解的措施有三个,一介绍背景理解本义;二讲解变化理解新义;三分析内涵理解深义。

理解的表现是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转述教材内容。学生往往对自己是否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心中无数,不知道如何验证理解的程度,这就需要老师教会学生使用反问的方式来检验。反问的指向有四个:知识网络验证知识记忆,疑难解析验证知识理解,建构生成验证知识感悟,创新应用验证知识探究。具体说要能独立再现课时或单元知识结构,并自主选择主要概念、原理作设问,克服“一学就会,一过就忘,一做就错,一考就晕”的浅理解现象。一般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回答问题,缺乏主动探究的习惯和能力,需要我们用提问的方法促进理解,用反问的方式验证理解,用追问的方式深化理解,用互问的方式感悟理解。

四、情境中体验感动。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具体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感悟教材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情境与现实存在的关系,我们把教学情境划分为真实型、仿真型和模拟型三类。情境教学认为知识需要深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活力,才会富有感染力。知识本身具有丰富的实际内容,但表现它的文字(符号图表)则是抽象的、简约的,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把教材所表达的实际事物在学生大脑中形成清晰的图像和情形,在情境中有效学习,在情境中体验感动。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自己的讲解,把教材的书面语言、学术语言转化成学生易于理解,便于接受的生活语言、口头语言。有了生动具体的情境,学生的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大脑才会主动思考,学生的情感才会丰富细致。

“情”是促进学习的重要力量,是情境教学的一个维度。注入情感的知识,使人充满柔情;未经加温的知识,使人变得冷漠。小学生学习“奶”字,老师这样讲道,“奶”是个善良的老妇人,首先要有“女”字旁,为了抚养子女付出了一辈子的辛劳,现在年老体衰,走路时有点儿驼背,还要拄个拐杖,同学们记住一定要好好照顾奶奶哟。“境”是另一个维度,既要为学生提供认知的停靠点,又要为情感提供感悟的渗透点。一般教师与优秀教师的差距,体现于发现机遇的眼光,创设情境的能力,处理问题的智慧,反思教育的深沉。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六种,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现体会情境和语言描述情境。

在思维碰撞中让同学们学会接纳、学会倾听,学会比较,学习思考,真正能够用发展的、全面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并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接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感染与熏陶,体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快乐学习的方法与真谛。

创设情境可以使学习活动变得生动而有吸引力,真切而有感染力。美国同行创设收取试卷费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当年殖民者征收印花税激起的愤慨,就是经典案例。精讲一定要善于借势、趁势与造势,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动。

五、比较中感悟方法。

怎样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是有效教学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大家都会说掌握学习方法很重要,但具体怎样做却不清楚,比较中引导学生掌握方法、感悟方法就是精讲的经典表现。

比较是指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辩别异同或高下。通过比较得出的结论会更鲜明、更深刻。比较教学法是根据一定标准,选择一定关系,确定比较对象,发现具体异同点,从而认识特征、发现特点、掌握规律的方法。比较的方法应用于教学,可以起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开拓视野、感悟方法的作用。比较的关键在于教师选择恰当的例子,提出合适的问题,引导正确的思路,感悟思辨的方法。

比较的四种策略:1、自主阅读与老师的讲解比;2、课后作业与同学的见解比;3、主动质疑与权威的论述比;4、课后反思与自己的理解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