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仁卯丨仰望圣贤(《洛水之阳》之二)
作者:乔仁卯
诵读:乔仁卯
说起洛水之阳,不说那100多个帝王,不说“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也不说那多如牛毛的忠臣或奸贼。往事如烟,不说也罢,我们只说那些耳熟能详的圣贤。
民族的集体记忆中,有伏羲、有蟜氏、炎黄、颛顼、帝喾、仓颉、杜康、大禹等等;名留史册中的有苏秦、贾谊、张衡、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杨衔之、陈寿、李德裕、狄仁杰、韩愈、李商隐、刘禹锡、欧阳修、范仲淹、邵庸、司马光、李格非等等……洛阳历史的天空,星汉灿烂!
1200多年前,城东桃李花开时,我们最熟悉的那个“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诗仙”李太白来了。华灯初上,诗仙独坐洛河岸边的五凤楼,酒酣耳热之际,闻笛而起舞,写下千古绝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我们不必追究太白心里的故园是指广元、碎叶、长安或者洛阳,在这里,他遇到了小他11岁的、后来被称为“诗圣”的青年杜甫。一个狂放舒朗,一个少年老成,一见如故,把酒临风,互相引为莫逆之交,携手往东而至归德府,再带上另一个风流才子王维,再向东寻找茱萸和山东诗友去了。于是,后来杜甫便有了“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望岳》诗了。也有了王维“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感喟了。想想今天的洛水之阳,那些不阴不阳的诗友们,真羡慕唐代那些豪放坦诚的诗人们!
后来过了许多年,另一位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退居二线、分司东都,也选择了洛水河畔的履道里做为他的家园,这一住就住到了魂归香山的日子。据国内专家论证,日本东京大学下定雅弘教授等认可,白居易留下的3000首诗歌里,有800余首是在洛阳写的或者是写洛阳的。
另据部分学者考究,李白写洛阳或者在洛阳写的诗,也有46首之多。杜甫就不用说了,他就是喝洛河水长大的,他的祖坟就在洛水之阳、邙山脚下。安史之乱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随皇上流落到巴蜀的杜甫“漫卷诗书喜欲狂,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过巫峡,便下襄阳下洛阳”,最后却因为叛军再一次占据洛阳,而客死在洞庭湖边的一条河流上。在最后告别这个世界时,他一定是北望洛阳,泪流满面。我想,老人家在失去记忆前,他的脑海中,一定是家乡的洛水悠悠,河上白帆点点,两岸山川逶迤,粉丝们欢呼雀跃,老友们已经用锡壶烫好了美酒,等待他的归来………魂牵梦绕的洛水啊。
我不敢说我的洛水很大很大,也不敢说我的洛阳很牛很牛。但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三个诗人和洛阳的渊源,和这一条民族圣河的感情就是这样深,这样厚。至今,多少美谈,还在街谈巷议;在多少次诗人的沙龙和诗会上,人们一代一代,依旧吟唱和朗诵他们不朽的作品,怀念他们为中华民族性格的完善以及文化品格的形成所做的贡献。
我经常带领外省的诗友们到洛水北岸、洛阳城东,拜会“孔子入周问礼碑”。一般来说,他们都很惊讶。是的,中国思想史上的两大圣人就是在这里见面的。据说,他们秘密交谈过后,孔圣人当时就惊呼:老子,犹龙也。当然,那时候,孔子还不是圣人,而老子已经在洛阳数十年了,长期担任国家图书馆馆长(守藏史),著书立说,已经有《道德经》成竹于胸,已经是名扬四海。后来周王子朝叛乱,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给关令尹喜写下五千言《道德经》,绝尘而去。其实,很多学者都认为,老子出了函谷关,就拐回来,直奔洛水最大的支流伊河发源处的一座恍若仙境的峰峦去了,在那里广收弟子,传授道学,成为一代宗师。后来,人们就把这座山称为老君山。
人们往往把道学和儒学作为两种学说,其实,道学和儒学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老子的无为而治,孔子的中庸之道;老子的上善若水,孔子的礼义廉耻……诸如此类,莫不相通。应该说,成熟于洛水岸边的道学、源于洛水岸边的儒学,莫不是来自洛水岸边形成的西周礼乐文化。周公伟哉!洛水伟哉!
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圣人的,大概就他们三位老人家吧,而老子、孔子这两位老师唯一一次会晤就在洛河北岸,东周王城。据考证,当时,老子鹤发华颜,孔子正值壮年。
苏东坡有诗曰:“洛阳古多士,风俗犹尔雅”。欧阳修有诗曰:“洛阳地脉最相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丰厚的历史文化,造就了厚重的名城洛阳;壮丽柔情的山川,打造出一座山光水色的家园。
千秋文章,洛阳纸贵!花开洛阳,国色天香!
嗟乎!诗意流淌的洛阳!圣贤云集的洛阳!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洛阳!
作 者 简 介
作者简介:乔仁卯,洛阳市文学艺术研究会执行会长、洛阳市炎黄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洛阳市作家协会诗歌朗诵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