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给领导提建议或意见,简单说几点!
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第17卷 汉纪九
汉武帝二年(壬寅,公元前139年)
【原文】
建在上侧,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极切,至廷见,如不能言者;上以是亲之。
【译文】
石建在武帝身边任职,发现了应该进谏的事,让人回避之后,他对武帝畅所欲言,十分尖锐。到了朝廷上与百官朝见武帝时,石建却像一个不善言谈的人。武帝因此很亲近他。
【解析】
这个“建”就是石建,他爹就是著名的“万石君”石奋。
这个“万石君”的称呼是,因为他们家出了5个两千石高官(相当于省部级以上)。
上面这个材料说的就是“万石君”的儿子石建在汉武帝面前的表现。
文字很短链,意思很直白,内涵很深刻。
今天就来分析一下,石建在汉武帝面前如此表现,究竟有什么深意?
1.留面子
石建给汉武帝提意见这段材料,有4个字很关键:“屏人恣言”
每当石建要提意见了,就要把旁边的人给支开。
这就是石建做的很巧妙之处。
石建提意见其本质之一,是指出汉武帝错了。
而后才是为什么不能、应该如何。
如果这个时候有旁人在,会怎么样?
汉武帝觉得自己丢面子,被人指责不是,很有可能会当场反驳甚至生气。
如果旁人不在,就石建和汉武帝,又会怎么样?
听不听是其次,哪怕说石建说的尖锐了一些,也不过是两人私下的话,汉武帝并不会有第三者在场时被人指出错误后心理上的压力感。
再一个,这个时候的汉武帝才17、18岁,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有个特点,逆反心理严重。
你说这样好那样不行,我偏要和你对着干。
所以说,石建每次给汉武帝提意见,把旁人支开,充分考虑到了汉武帝面子,更是避免激起年轻汉武帝的逆反心理。
2.隐而无功
有意见,那就自然有建议。
如果是石建提建议,把旁人支开,其实同样也值得一说。
咱们带入一个场景。
石建作为近臣,某天汉武帝想到了点子。
石建一听,想法是好的,但是还是有问题,就提点建议。
如果,有旁人在场,汉武帝可能会是啥感觉?
汉武帝说的东西不行、不成熟,还要靠石建来补完,这岂不是石建比汉武帝更牛逼?
如果,没有旁人在场呢?
汉武帝听了,按照石建的补充完善,最后再提出来,众人直夸汉武帝英明、想事情全面。
掌声奉承都在汉武帝身上,而石建则退居幕后,如不存在似的。
妥妥的有功归上,不让人看到其中有自己的功劳。
这点其实也暗合了,《道德经》中功成之后退身幕后的思想。
不过,汉武帝却心里明白,这其中石建出力不少。
3.不犯错
石建不是如周昌那样说话会结巴,反而石建挺能说的。
能说的石建却在朝廷百官面见汉武帝的时候选择了沉默,显然就是故意为之。
当然,和上面两个因素也有关系。
再者这种场合极其正式,犯错了不但自己遭殃还连累家人。
相比较私下和汉武帝说话,哪怕说错了,汉武帝也能一笑了之,更不用担心有旁人拿着石建说的话来大做文章。
此时不说话,就是一种典型的自保。
4.低调
石建此时已经六十多岁,而且也不过是郎中令。
中国古代士大夫特别注意养生,但到了这个年纪说黄土埋到脖子也不为过。
所以对于石建来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就是最好的选择。
至于是否要让别人知道他牛逼,他也不在乎,只要简在帝心,汉武帝知道就好了。
这就算是抓住了主要矛盾。
所以说,别看原文就二三十个字,但是拆解出来,信息量还是不小的。
石建就这么简单的做法,好处可以说是真不少。
【启发】
每一个人的崛起、发迹,固然有时代因素,但是个人的品质、行为更是其中关键。
学习古人或者现代的牛人,如果单纯的看对方做了什么,然后就跟样学样,极少能复制成功。
只有看到别人为什么做,其行为逻辑是什么,才能够一通百通。
而石建的做法,个人认为就是可以那种完全照搬的。
简单来说,如下几个关键点。
1.无论是给领导提建议或者意见,最好是在私下,给领导面子,同时也给自己进退空间。
2.自己私下给领导提的意见、建议被采纳后,要当做这好像与你无关,尽可能不要在同事面前需要炫耀。
3.公开场合、有旁人在场,做好领导的陪衬、背景,别抢风头。
4.如果领导有错,且你一定要说、不得不由你来说,那么说的时候,注意要隐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