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迄今最早的人工金属取火用具——青铜器阳燧


(阳燧凹面)

《礼记·内则》篇中有“左佩金燧,右佩木燧”记载,金燧即阳燧。春秋战国时期《考工记》载:“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说明当时及以前已有铜镜及阳燧制造,而其金属成份配比与铜镜相同。《周礼·秋官》中说:“司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取明水于月,以艾祭祀之”。《论衡·说日》中说:“验日阳燧,火从天来。”这些说明了阳燧取火用于礼祭。汉《陶斋古录》记载一洗上铸有铭文“大吉宜用富贵阳燧。”可见当时阳燧已涵丰富的民俗文化:长寿、光明、富贵、吉祥之意。

(阳燧正反面)

《本草纲目》卷主:“阳燧,火镜也。以铜铸成,其面凹,摩热向日,以艾承之,则得火。”

沈括的《梦溪笔谈》中便有对阳燧的介绍——《阳燧照物》:阳燧照物皆倒,中间有碍故也。算家(精通算计之术的人)谓之“格术(我国古代推求球面镜原理与球面镜制作方法的算术)”。如人摇橹,臬(船上架橹的支柱)为之碍故也。若鸢飞空中,其影随鸢而移,或中间为窗隙所束,则影与鸢遂相违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又如窗隙中楼塔之影,中间为窗所束,亦皆倒垂,与阳燧一也。阳燧面洼,以一指迫面而照之则正;渐远则无所见;过此遂倒。其无所见处,正如窗隙、橹臬、腰鼓碍之,本末相格,遂成摇橹之势。故举手则影愈下,下手则影愈上,此其可见。(阳燧面洼,向日照之,光皆聚向内。离镜一、二寸,光聚为一点,大如麻椒,著物则火发,此则腰鼓最细处也。)岂特物为然,人亦如是,中间不为物碍者鲜矣。小则利害相易,是非相反;大则以己为物,以物为己。不求去碍,而欲见不颠倒,难矣哉!(《酉阳杂俎》)谓“海翻则塔影倒”,此妄说也。影入窗隙则倒,乃其常理。)

(阳燧)

《搜神记》:夫金之性一也,以五月丙午日中铸,“为阳燧,”以十一月壬子夜半铸,为“阴燧。”大意是铜、锡的性质是一样的,但在五月丙午日的中午铸造,就成为阳燧(古代用日光取火的凹面铜镜);在十一月壬子日的半夜铸造,就成为阴燧(古代在月夜用来承接露水的铜器)。各种古文献资料显示,阳燧的存在已是不可辩驳的事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