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呢,眼前的“冬宫”真的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到是记忆里的“冬宫”印象颇深,“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人类历史上第三个无产阶级政权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此诞生。而这一切就发生在“冬宫”。
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并不是说“冬宫”没有什么看头,恰恰相反,作为世界上第四大博物馆,“冬宫”的规模实在是太大了——冬宫长约230米,宽140米,高22米,呈封闭式长方形。占地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4.6万平方米。而作为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私人博物馆,冬宫藏品的丰富程度也实在是太惊人了——其中包括达芬奇、伦伯朗、鲁本斯等人的2000多幅绘画,16000枚的硬币与纪念章,38000册书籍,以及来自中国、欧洲、埃及、巴比伦、亚述和土耳其等国的各种藏品,共16万件。其中的珍品包括达芬奇的《柏诺瓦的圣母》 和 《圣母丽达》 ,拉斐尔的《科涅斯塔比勒圣母》和《圣家族》、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品《蜷缩成一团的小男孩》等等。博物馆的珍藏数量可谓浩瀚,据说,若想走完博物馆约350间开放的展厅,行程约计22公里。而我们这短短两个小时的参观时间,别说细看和品鉴了,可以说连走马观花都算不上,只能说是跟在解说员和闹哄哄的人群屁股后面粗粗地兜了一圈。要说有什么感觉的活,那就是感觉“冬宫”要比“叶卡捷琳娜宫”大出许多,而且也更具有阳刚气质。“叶卡捷琳娜宫”毕竟经历了三任俄罗斯女皇,无论是宫殿外观的设计,还是宫殿内部的装饰,女性色彩还是比较重的。仅此而已。当然,还有点儿感到奇怪,象“冬宫”、“叶卡捷琳娜宫”和“斯的莫尔尼大教堂”这些个圣彼得堡的标志性建筑及其内部的藏品收集,都是由二任靠宫廷政变登基的俄罗斯女皇完成的。一位是在法国受教育,酷爱艺术,更爱花钱的伊丽莎白一世(1741-1762);另一位则是在德国出生和长大,热衷于废除农奴制和开疆拓土的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这难道是巧合和偶然吗?离开冬宫后,我们乘坐的大巴一直沿着涅瓦河向前行进,此时的我一边看着河上的夕阳和两岸的景色,一边思索着,圣彼得堡这座城市实际上就是个西方文化的大熔炉,融汇了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各种文化、艺术和建筑的精华。当然,这要拜赐于彼得一世的虚心好学与热衷改革,并将这一精神遗产代代相传。其实,俄罗斯一直都在模仿西方,视自己为欧洲大国,普京任上也概莫能外,只是不为美国建制派认可,亦不为西欧和北欧接受而已。夜幕降临,用完晚餐,我们就奔圣彼得堡的“莫斯科火车站”去了,坐9月11日的夜车前往本次北欧之旅的最后一站——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