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是为生存,蜜蜂的攻击却会丢命,螫针为何非要连着肠子?

大多数生物都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攻击性,而攻击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生存。

一种动物实施攻击行为,无非要达到几种目的,其一就是捕食,食物是生存的第一要务。对于自然界的动物而言,除了捕食以外,避免成为别人的食物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具备一定的攻击性,一方面可以威慑对手,另一方面可以为自己赢得逃跑的机会。除了捕食和逃跑之外,攻击性还可以帮助一些动物在族群内赢得更高的生存地位。

综上所述,动物的攻击性无一不与生存相关,但偏偏有一些动物,它们的攻击似乎并不是为了生存,非但不是为了生存,反而还会因攻击而丢掉性命,比如蜜蜂。蜜蜂是一种非常可爱的小昆虫,它们终日辛勤劳作,我们的餐桌也因此变得更为丰盛,同时,蜜蜂也是一种不好惹的小昆虫,如果要是不小心招惹了它们,很可能迎来的就是一顿螫针。

被蜜蜂蛰了,自然是不好受,但蜜蜂的结局比我们更惨,它们会因为这一次攻击而丢掉性命,因为它们的螫针会留在我们的身体之上,与螫针一同留下的还有它们的肠子。

这可真是奇怪了,攻击是为了生存,而蜜蜂的攻击武器却连着肠子,一次攻击便会呜呼哀哉,这是什么逻辑?要弄清蜜蜂的逻辑,还得从蜂群的组织架构说起。一个蜂群之中通常有三种蜜蜂,蜂后、雄蜂和工蜂。蜂后负责生孩子,雄蜂负责配合蜂后生孩子,而工蜂的工作就比较多了,它们要负责采集花粉、酿造蜂蜜、调制蜂粮、生产蜂蜡、建造蜂巢、抚育幼崽、抵御外敌、肃清内患,怎一个忙字了得。怎么还有肃清内患?多余的雄蜂就是内患,没有活计、空耗米粮,所以必须及早驱逐或直接杀死。

蜂群的组织结构充分体现出了三个字:不公平。

蜂后和雄蜂除了生孩子就是吃饭,别无他事,而工蜂则要终日劳作,它们怎么就那么心甘情愿呢?其实这些劳工是蜂后一手打造的。

蜂群中的工蜂其实都是雌蜂,也就是说本质上它们都能够成为蜂后,而作为蜂群领导者的蜂后必须要将这些威胁王权的苗子扼杀在摇篮之中,所以蜂后一方面会限制刚出生雌蜂的饮食,另一方面会分泌一种激素来抑制这些雌蜂的发育,在营养不良和激素抑制的双重打击之下,雌蜂们渐渐就变成了发育不全的工蜂,没有了生育能力,便只能够终日劳作。既然发育不全,那么产卵器自然也就没有了用处,于是这些产卵器就变成了工蜂的攻击性武器:螫针。

工蜂的体型很小,螫针自然就更小了,所以能够造成的伤害是极为有限的,为了提升伤害,就要给武器淬毒。

蜜蜂产卵器实际上是与毒腺相连的,当蜜蜂用螫针蜇人的时候,毒腺中的毒液会通过螫针进入人体,所以在被蜜蜂蛰了以后才会痛痒难当。与螫针相连的毒腺要生产毒液,但毒液并不会凭空产生,所以为了给毒腺输送产毒的原料,毒腺就必须要与消化器官相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肠子。

有了淬毒的螫针之后,工蜂们仍嫌攻击力有限,于是产卵器,也就是螫针的尖端开始弯曲变为钩状,至此,工蜂终于实现了伤害最大化,而所付出的代价就是,这种钩状的螫针一旦蜇入身体,则无法拔出,强行拔出则会将与螫针相连的毒腺和消化器官一同带出,工蜂的生命也会因此而走向尽头。

就为了增加一点伤害,把本能够插拔自如的螫针变成了钩子,真的值得吗?是值得的,因为变成钩子的螫针所能够造成的伤害是超乎我们想象的,甚至于可以直接将一些小型动物致死。

为什么?因为这些带钩子的螫针会一直留在被攻击者的身上,而除了人以外,几乎没有任何动物可以将它们拔出来。拔不出来会怎样?拔不出来的螫针会导致被攻击者的疼痛持续加剧,进而引发感染,即使是体型较大的动物,如果受到的攻击过多,也有可能有性命之忧。所以,工蜂的攻击实际上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自杀行为,而是一种以自身性命为代价进行的致命攻击,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同归于尽。表面上看起来工蜂的攻击行为似乎并不利于自己的生存,但却有利于整个蜂群的生存,如此说来,其实还是合乎逻辑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