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西瓜苗不是西瓜,也不是苗
提到野西瓜苗Hibiscus trionum,似乎已经很久没有见到这种小杂草了。对,它就是小杂草,一种曾经出没于田埂、花坛、路边空地、甚至你儿时园子里的空花盆里。每至秋风起,在半干旱的荒草丛中,会时不时的冒出来这种小野花,花瓣色白,却有些旧黄,和蒿草、反枝苋的秋色一起,是儿时秋天的代名词。
野西瓜苗的花 | 南川木菠萝
七月间是西瓜大量上市的季节,小时候吃西瓜喜欢到处吐籽。于是而后八月秋风起的时候,在房前屋后的草丛里都会有很多的西瓜籽发了芽苗。儿时最喜欢在荒草丛中找西瓜苗,因为一月余的时间,这些西瓜藤总会结出一个网球大的小瓜蛋子。小孩子并不为了吃,就是为了玩耍罢了。
但是寻找西瓜秧子的孩子们,也总会找到一种和西瓜秧苗极其相似的植物。孩子们遇到后,也会像照顾瓜秧那样照顾它,替它折除周围的杂草,并用蒿子秆盖起来。孩子们期待它能不假时日结出瓜,却发现它长不大就开出了白花,而后悻悻的结出个像棉桃子一样又不像的小空壳子,便大失所望了。这就是野西瓜苗,它的叶子也是深羽裂叶,与西瓜很近似,于是得此诨名。
野西瓜苗的叶,从根部就分成几条大叶脉 | Bogdan / Wikipedia
真·西瓜苗的叶,最大的叶脉只有一条 | 日历娘
其实仔细看野西瓜苗和西瓜的叶子,还是有很大不同。西瓜的叶子是深羽裂状叶片,但是叶片是单主脉的,或者是有一两组支脉形成的大的侧裂片。而野西瓜苗,虽然它的叶子也是深羽裂,但是明显多主脉的叶片便泄露了天机。
有很多人搞不清楚单主脉和多主脉的区别,其实可以仔细观察叶脉的结构,如果只有一条粗叶脉从叶基部伸出,那就是单主脉,而有数条粗脉从基部伸出的话,那就是多主脉的叶片。
野西瓜苗开裂的果实 | Stefan.lefnaer / Wikimedia Commons
野西瓜苗的多主脉叶和黄白色的小花昭示了它的身份。野西瓜苗,虽有“野西瓜”三个字,却与西瓜毫无瓜葛。它和路边的蜀葵、田里的棉花、花坛里的锦葵都是亲戚,同属锦葵科的植物。锦葵科有三大特征,多主脉的掌形叶片,宽大发达的萼片,以及合生成管状的雄蕊柱。
野西瓜苗三样一个不差,叶片虽然深裂,却掌脉明显;花朵虽然较小,但膜纸质的大萼片和短小的雄蕊柱也不少。尤其是膜纸质的萼片在花后包裹着小小的果实,形如一个个半透明且上举的小铃铛,所以野西瓜苗又叫“香铃草”。奈何它的“香铃”结出的时间有些晚,顶着“西瓜苗”的名号过了自己的大半生。
逐渐远去的野西瓜苗
正如开篇提到的,野西瓜苗曾是极其常见的野草。尤其是曾经非常猖獗的田间杂草。北方旱地农田里,因为野西瓜苗的生长周期很短,所以在夏秋时分,这种恶性杂草锄都锄不完。而且野西瓜苗特别喜欢长在被人去除植被之后的裸露荒地,尤其是田埂和路边,那里既然没有人的拔除,它便可以肆意地向田里传播种子。野西瓜苗的种子几乎没有休眠期,于是一拨又一拨的种子落到田里,加之野西瓜苗又耐盐碱又耐旱,它便成为旱田里最坚挺的杂草之一。
野西瓜苗的花 | Agnieszka Kwiecień, Nova / Wikimedia Commons
野西瓜苗如此泛滥,其实是因为人类的关系。很多锦葵科植物都是有名的伴人植物,因为它们的种子轻巧且边缘长有毛和刺,很容易藏于衣物缝隙与牲畜毛发里。伴人植物一名由来,其实就是只要有人的踪迹,就有这类植物的踪迹。最有名的伴人植物大抵是蜀葵。这种原产自中亚的大型锦葵科植物,跟着人类的脚步,逐渐扩散至整个亚洲地区。野西瓜苗和蜀葵类似,只是人类对蜀葵还觊觎其美貌,而野西瓜苗就是纯粹伴随着人类的而脚步罢了。
蜀葵虽然被驯化为观赏植物,也如杂草般常见 | Pixabay
伴人植物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在人类深度影响的环境里,这种植物会格外的多样和繁茂,一旦人的脚步离开,它也会跟着渐渐消失在荒野里。因为很多种伴人植物是需要人类不停地干扰土壤,形成空旷的生活空间,而一旦人迹消失,原生草本和灌木发展起来,它也就没有了生存之地。所以野西瓜苗一般喜欢生长在田地和路边,一旦深入荒原,便很少见了。
可是最近的几年里,野西瓜苗却越来越鲜见,似乎快要淡出人们的视线了。只有偶然的半干旱裸露的荒滩里,还能找到一些零星的踪迹。野西瓜苗的境地如此,其实和人类有很大的关系。近些年城市建设越来越精细化,城市地面大面积硬化使得野西瓜苗可以生长的地方越来越少。大面积可种植的土地也被园林草皮所覆盖,加上反复的剪草除草,也让它无法长大。城市周边的农田也越来越单一化精细化栽培,高产的玉米伴随着除草剂的使用,让野西瓜苗逐渐退出生态舞台。
野西瓜苗的科学绘图 | Flickr / Swallowtail Garden Seeds
加上它在原产地中亚以外,都是以伴人植物的角色出现,当人“抛弃”它的时候,它自然也会从人的视野中消失。虽然野西瓜苗并没有什么绝迹的危险,但是似乎印证着那句老话:“成也萧何败萧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