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裂汉帝国的终极杀手——袁绍(十七)

(紧接上期)

灭臧洪

上期聊到袁绍帮助曹操保住了兖州,可以腾出手来对付最大的敌人公孙瓒,没想到后院起火,自己的部下东郡太守臧洪举兵反叛。东郡在袁绍的后方,臧洪背叛袁绍,使袁绍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下,袁绍被迫放弃与公孙瓒的争斗,留下鞠义、刘和继续攻打公孙瓒的易京(今河北省雄县城西北),自己亲率主力回师攻打东郡。这也给了公孙瓒喘息之机。

臧洪为什么会背叛袁绍呢?要从臧洪与张超的关系说起,其中还是汉末故吏忠于故主的二重君主观念在作祟。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人一旦信了某种思想观念,轻易难以改变。

有信念好还是没信念好,是个开放性话题,各有道理,说不清楚。该怎么取舍选择还是看自己有没有能力鉴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以免自己愚蠢地去相信了一些荒诞不经的奇葩邪说。没那个鉴别能力就什么也别信,本着自己的良心,爱自己、爱家人,推而广之,爱所有的人,别去损人利己作恶多端就好。

臧洪,字子源,广陵射阳人(今江苏射阳县)。父亲臧旻,历任扬州刺史、丹阳太守、使匈奴中郎将、中山、太原太守等职,文武双全,是当时的著名人物。任扬州刺史时,曾率领孙坚平息过会稽人许昭叛乱。任使匈奴中郎将时,对匈奴的了解和战绩深得袁绍生父司空袁逢的赏识。

臧洪体貌魁梧,有异于人,举孝廉为郎。与琅邪赵昱,东莱刘繇,东海王朗同时外放为地方县长。灵帝末期弃官还家,广陵太守张超聘请臧洪为功曹,二人的主仆关系从此开始。张超赏识臧洪的能力,臧洪感激张超的信任,二人惺惺相惜情同手足。

关东盟军反董时,臧洪做了大量的沟通联系协调工作,在酸枣会盟时,按古例被推举为主持会盟的人。有学者以此认为臧洪是酸枣盟军的发起人,其实不是,臧洪还没那么大的能力。还有人认为酸枣盟军中的其他州牧郡互相守让,不愿意出头来做主盟人,才让臧洪来做,其实也不是,做主盟人也只是因为他官职最低,势力最弱,依古例该他做而已。

(这是西周会盟时形成的传统,其中体现的是势力强大的诸侯对势力弱小的诸侯的尊重,以此显示诸侯无论大小,地位一律平等,那时还存在贵族的君子之风)

讨董期间,董卓杀少帝,根除了盟军起兵的合法性,袁绍、韩馥希图拥立刘虞为帝,扭转不利局面,张超派臧洪到刘虞那里参与其事。路经河间时,因战乱阻隔,没能到达刘虞那里,只好转到袁绍那里。

与袁绍接触后,袁绍很欣赏他,恰巧此时盟军中的青州刺史焦和死了,袁绍就让臧洪领青州刺史。臧洪担任青州刺史二年,就赶走了境内的黄巾军,稳定了局势。袁绍很佩服他的能力。

曹操兖州之乱时,袁绍为救曹操,派臧洪进攻东郡,赶走东郡叛军,接管东郡,代替夏侯惇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

195年底,曹操包围了兖州叛乱的最后一个地方雍丘。据守雍丘的正是臧洪的故主和朋友广陵太守张超。

大军围城,张超却一点也不慌乱,因为他认为臧洪一定会来援救。手下人不信,大家都知道袁曹一家,臧洪为袁绍所用,怎么会破坏和袁绍的关系跋山涉水来救,从而给自己带来祸害呢?

照常理讲是这样,袁绍可是当时最大的诸侯,得罪了袁绍无异于自投死路。但张超却不以为然,信誓旦旦地说:“子源(张超字),天下义士,一定不会背弃故主和朋友,只是担心他受到袁绍的制止,来不及救我。”

臧洪听说张超被围,果然光脚号哭,召集本部人马准备援救。但人马太少,就派人向袁绍请求增兵。不用说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袁绍本来就是要救曹操,保兖州,再傻也不会派兵给臧洪去打曹操救张超。

张超因为没有援军孤军奋战,被曹操攻破城池,惨遭灭族。

臧洪因此怨恨袁绍,坚决与袁绍断绝关系袁,并与袁绍为敌,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

袁绍兵临东武阳后,先礼后兵,让陈琳给臧洪写信劝降,内容是喻以祸福,责以恩义,共八条。臧洪回信逐条驳斥,誓不投降。臧洪的回信写得很长,有人评论是义正辞严,慷慨有烈士风。

其实也不尽然,其中有许多狡辩之处,不过信里透露出来的一些事情倒是很有价值,可以作为史料。从信中可以看出,袁绍一统河北之心已经是当时公开的秘密(来往信件内容过多,从略,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查找)。

袁绍接到回信,知道臧洪不会投降,就挥兵攻城,并不断增兵急攻。

城内粮食吃尽,又无外援相救,臧洪知道守不住了,召集城中官吏、士兵和百姓,对他们说:“袁绍无道,图谋不轨,不准我救我以前的主将。我为了大义,不得不死,你们和这件事情没有关系,不要白白地染上祸事,现在城池还没被攻破,你们可以带着妻子、儿子离城出走。”

将吏士民不愿意离去,认为臧洪是为了救本郡的主人(指张超)而得罪了袁绍,本郡吏民怎么忍心舍弃而去,表示愿意与臧洪共存亡。(二重君主观念深入人心啊)

城中无粮,大家最初捉老鼠、煮弓弦为食,后来连这些都吃光了,太守官厨里还剩下三斗米,主簿打算分成几份熬煮稀粥给臧洪吃。臧洪长叹一声,说:“我怎能吃独食!”叫人熬煮成薄粥,大家分而食之,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臧洪竟然将自己的爱妾杀了让将士们吃。城中男女七八千人相枕而死,没有一个人逃离背叛。

袁绍抓住臧洪后,搞了个盛大的庆功仪式,张挂了许多帏幔,召集了所有将领,然后带上臧洪,问道:“臧洪,为什么要背叛我,今天你服了吗?”

臧洪瞋目而怒,回答道:“袁氏侍奉汉室,四世五公,享尽了皇恩。如今王室衰弱,你们没有辅佐之意,反而想趁这个机会实现非分之想,杀忠良来树立你的威望。我亲眼见你称呼张邈为兄,那么张超也应该是你的弟弟,大家共同努力,为国除害,为啥要召集这么多人来观看你杀人!可惜我力量弱小,不能为天下报仇,什么叫服你啊!”

袁绍本来很喜欢臧洪,想让其屈服认错,就可以顺势原谅他。现在看到臧洪言辞激烈,知道最终不会为自己所用,就杀了他。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袁绍个性上的两个特点,一是好面子,爱显摆。就是臧洪说的杀个人也要摆这么大的场面。二是不识人。臧洪回信中就表明了不会背叛故主的必死之心,袁绍根本就不必招降,给自己找难堪,当众出丑。即使有心招降,也要知道臧洪这类吃软不吃硬人,绝不会当众服软认输。私下里单独相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也许还一线希望。

臧洪的同郡老乡洪邑人陈容(陈琳也是洪邑人,这二人也许是同宗),从少年时就仰慕臧洪,长大后一直追随臧洪,为东郡郡丞。

城未攻破前,臧洪让他出城逃亡,被袁绍抓住,当时也在座,看见臧洪要被杀,起身对袁绍说:“将军举大事,想要为天下除暴,但却先诛忠义,岂合天意!臧洪起兵是为了救郡将,为什么要杀他!”袁绍无言以对。

袁绍亲兵将陈容拉出去,对他说:“你不能和臧洪相比,不要做这无用之事。”陈容回头说:“仁义难道会有所区别吗?遵守就是君子,违背就是小人。今天我宁可与臧洪同日而死,也不与袁绍同日而生!”于是也被杀。

在座的人为此叹息,还私下议论袁绍“如何一日杀二烈士!”

让人动容的是最早臧洪派出城去找吕布来援救的两个司马回城时,城已被攻破,二人也不弃城偷生,冲向袁绍军营奋战而死。

袁绍清理门户平息内部叛乱,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因杀的是臧洪,起因又是臧洪为了救故主,就引发了争论,甚至有人把这当作袁绍杀忠良的一个罪名。其实真不是这样啊!整个事情都是臧洪的错,怎么能怪袁绍呢?

首先,臧洪是袁绍属下,应该服从袁绍的命令。以前的故主值得忠诚,现在的主人就不值得忠诚了吗?

其次,张超是袁绍的敌人,曹操是袁绍的部属,哪里有派兵帮助敌人打击自己部属的事情?这不是敌我不分吗?

最后,臧洪就算是要援救自己的故主,也不该找袁绍要兵,只能找张超阵营里的人要兵,比如派人去找吕布来援就是对的。还可以统率东郡之兵,亲身前去救张超。甚至还可以像为他而死的那两个司马一样,奋身杀奔曹操,杀身成仁,全自己忠于故主的美名。

因袁绍不给自己增兵而责怪袁绍,这个理由也太奇葩了。

相对而言,袁绍攻打臧洪是集团公义,臧洪救张超则是个人私情,臧洪为私情而舍公义,有什么值得称赞?就为了他的一己私情,全城上万吏士百姓丧生,他们有何错?那个被杀来吃了的小妾又有何错?

古代的妾,实在是个悲催的角色。社会上无名分,家庭中无地位,就是主人的一个工具,一份财物。高兴了宠你几天,不高兴了或扫地出门,或转身送人。被人称颂不已的苏东坡据传就经常将自己的小妾作为礼物送给朋友,有名的宦官梁师成以及翰林学士孙觌都自称是其送出去时已怀孕的小妾所生的私生子。臧洪的妾更惨,竟然被杀来吃了(这不是个案,古代史中比比皆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从来没有,古代底层百姓命如草芥,猪狗不如,真不是一句虚言。

袁绍没迎奉献帝之谜

在袁绍忙着攻打臧洪时,发生了一件影响天下局势发展的重大事件——曹操在洛阳把献帝挟持到了许县,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的道路。

献帝不是在长安吗,怎么又跑回洛阳了?这就是前面聊过的西北武人集团无政治能力,无明确政治目标的表现。献帝想回洛阳,就是受不了这帮西北武人的胡搅蛮缠胡作非为, 而这帮人居然真放献帝走。虽然有过波折起伏,献帝最终还是历尽艰辛摆脱了这帮人,于196年七月回到故都洛阳,改年号为建安。

看看此时的天下形势,就知道献帝想“建安”有多么困难。

帝都洛阳,由西北凉州小军阀和黄巾白波军的张杨、董承、杨奉、韩暹等人控制;以此为中心向四面看,北方,公孙瓒占据幽州及冀州部分地区;东北方,公孙度占据辽东地区;东方,袁绍占据黄河以北的冀州及青州部分地区;曹操占据兖州;吕布占据徐州;西北方,马腾、韩遂占据西北凉州;宋建继续在枹罕做河首平汉王;西方,李傕、郭汜等凉州小军阀在关中地区游走;西南方,刘璋接替父亲刘焉占据西南益州;南方,袁术占据扬州、豫州和徐州部分地区;刘表占据荆州;刘备在豫州和徐州之间游走;刘繇占据扬州部分地区;孙策占据江东吴会;士燮占据交州。

从势力来看,最强大的还是袁氏兄弟,袁绍居首,袁术次之。其余的大多数是割据一地称王称霸者,逐鹿中原的意愿并不十分强烈,公孙瓒、公孙度、马腾、韩遂、宋建、刘璋、刘表、士燮都在此列。李傕、郭汜则处于风雨漂流之际,已接近消亡。

只有吕布是另类,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依然朝秦暮楚,只为厮杀。

献帝渴望建安,但他深知,仅凭他目前的实力难以做到,他需要有一个或者更多的有实力的人的帮助。而此时一些有实力的人也在打献帝的主意,想把他控制在手。

于是,献帝和诸侯之间出现了三种关系,分别是哪三种呢?又会导致出什么结果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