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一首民歌,花县大户毕氏、徐氏都提到。洪秀全当时是咋想的?
钱春华 王新阳
这是在清末流传在花县农村的一首民歌。
逼埋山边种雷槌
前望一幅姓毕要,左望一幅归姓徐。
好田好地无涯(我)份,逼埋山边种雷槌。
咱们先科普一下雷槌是什么东西?雷槌,原是道教里四大神仙中邓天君手执的武器,类似于观音菩萨手执的净瓶,民国美女手握的绢帕。
无论天上人间,“明星”人物出场几乎都不会两手空空,不然浑身不自在。雷槌的形状,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根棍子,一个棒槌的样子,它主要用来擂茶。民歌中说到的“种雷槌”,并非实指,而是代指山角旮旯没有好田地,农民只能凑和种点零星农作物。
然后,笔者剖析一下为什么“好田好地无我份”。这首民歌的作者,肯定是没有大块良田的农民写的,只有感同身受的人才能表达出这样的感受。当时的社会,是清朝末期,民以为食为天,只有好田好地,才能给一个农民家庭十足的底气。这首民歌传唱的地方也包括洪秀全家一带,洪家为什么没有好田地?这里面有几个原因,得从长说起。
清初,广东巡抚李士桢派兵镇压了“花山寨”起义,在康熙 二十五年(1686年),从番禺、南海两地拨地建立花县,战乱后地广人稀,需要人垦荒,但效果不明显,到了第三任知县王敏,他写了一篇《劝谋生说》的文章,里面把花县描绘的宜居宜耕宜渔,还可种茶种桑麻种棉豆,听得让人心动,顿起向往之心。
洪秀全的祖先就是那时从广东梅县石坑迁来花县的,洪秀全是第16代。有人说,洪秀全出生花县官䘵㘵,还有一种说法是洪秀全出生于福源水村,后举家迁往官䘵㘵的。总之,在他们来了以后,要开田,还要筑堤与水争地,十分的辛苦,但开垦出来的田地“田业权”却不属于自己,要年年交租,还要随着产量的提高而加租。在他们之前先来的大村大族,却将周边的荒山荒地纳到了始祖的名份下,叫做“公尝产业”。当时的群众把这一不公平的现象叫做“死人霸占生人田”。洪氏一族,仅有少量的“公尝产业”。
做任何事,都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刚才讲的,洪氏一族迁来,并没有占到“地利”优势。
花县的地势并不得天独厚,王敏写的《劝谋生说》,重在吸引外地人前来花县农村垦荒。花县位于花山群岭之南,东北高,西南低,呈斜坡形。三天不下雨,田地就干旱;下一场大雨,又洪水直流,淹没庄稼还造成水土流失。
从康熙二十五年建县至公元1949年263年间,有史可考的,遭遇水灾64次,旱灾30次。在上世纪的50年代,经过全民动员,在北部山区建了十多个水库,利用坡形地势进行自流灌溉,花县才由缺粮县变成余粮县。
我们再来看一下官䘵㘵的地形,一边是姓毕的,毕姓在花县本来就是大户,有“花县一支毕”之称。另一边是姓徐的,也是大户。大家可以想象的到,一个是毕村,一个是三华村。他们都是大户。远近有名。朝廷上也有做大官的,洪秀全一族地少,家族人不多,又受地主欺压。推算起来,洪秀全的始祖迁来花县,任他们如何辛勤劳作,都是吃不饱穿不暖,过着佃农清苦悲凉的生活。
如果垦荒族世代都过着这样平淡艰苦的生活,每家都是这样过,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到了嘉庆、道光年间,从梅县白渡迁来的新移民宋氏一族实现了大逆袭,几条“鲤鱼”跳了“龙门”。
宋廷桢等人先后中了进士,任知州、知县等职,他们有了公职,并没有忘了种田的根本,反而把置地当成了光宗耀祖的一件大事,他们骨子里,一直充满着对土地的渴望。
仅宋廷桢一人,就在狮岭、官䘵㘵、王元、牛富及清远等霸占540多亩地,还有5个大果园。宋家和洪家最初是同病相怜,没想到因为宋家出了几个读书人入仕而改变了家族的命运。这件事,对洪秀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也想通过科举改变命运,可是读了23年书,考了多次,也没有实现入仕为官的梦想。在科考归家回来的路上,洪秀全呤诗一首,“龙潜海角恐惊天,暂且偷闲跃在渊;等待风云齐聚会,飞腾六合定乾坤。”回到家中,他将儒家经籍尽弃于地,言道:“不考清朝试,不穿清朝服,等我自己来开科取士吧!”
洪秀全在《天朝田亩制度》里写道:“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 ,无人不饱暖。”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农耕社会,这也是他起兵的口号,然而,等到定都天京后,他却没有了雄心壮志,忘记了当初的誓言,为啥起兵啊?不就是让农民有地种,有饭吃,有衣穿嘛。可他当时占了半壁江山,赶快实现这个理想,抓紧干活啊,可他当时不想干活了,首先想着自己先行乐。他的政治理想和改革愿望,都被锦衣玉食的宫廷生活磨成了泡沫。
反观洪秀全,在定都天京后,越来越迷恋“拜上帝教”教的力量,11年没有出过天王府,基本不问政事了。曾被逼到山边种“雷槌”的洪秀全,走到了另一个人生的极端:躲进皇宫称天王,安心享乐。
其实,笔者认为,洪秀全失败是必然的,靠“拜上帝教”起家,开始的思想都有问题,在南京建立政权后,应抓紧弱化“拜上帝教”教,采取利民措施,给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利益。让老百姓有地种,不再受地主的欺压。这样才能赢得民心,所谓得民心则得天下,洪秀全没有做到。而且建都天京后,本该乘胜追击,一举推翻清政府。而洪秀全却不思进取,再加上太平天国内部斗争激烈,杨秀清被杀,石达开出走,内部发生了分裂。再加上其他原因,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