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东到深圳,90后中医用一年时间找到自己的节奏

青年中医
口述 | 李建民   编辑丨半夏  远志

青年中医是中医的未来,青年强,则中医强。
从今天起,《医馆界》的“青年中医之路”专栏正式启程,发掘全国各地青年才俊,陪伴青年中医人成长。并且,在即将举办的第三届中国馆交会期间(12月10日~17日),增设平行论坛——第二届全国青年中医论坛。
李建民医生,一年前从山东济南来到深圳工作,目前还在深圳某中医院规培,周末在一家中医馆出诊半天,一年的时间,门诊量就做到了患者预约饱和。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医馆界做了一次专访,将为大家解答以下几个青年中医关注的问题:
  • 青年中医初到一个城市发展,是应该选择规培还是去医馆坐诊?

  • 考职称对中医师是否仍然很重要?

  • 坐诊时该如何提升门诊量?

希望今天的专访能带给青年中医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1
学医的缘起与成长 

半夏请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中医之路。
李建民大夫:2008年,出于对中医的爱好,高考后即报考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针灸推拿)七年制专业,寒暑假跟随老家周边中医学习。
大三假期经介绍了解到济南经华卉典古中医研究所,回校后于第一个周末即找到研究所。走进宁静祥和的小院,闻到浓浓的药香,看到简短但人性化的就诊须知,和值班的史伟亮师兄交流后,遂即认定这里——经华卉典古中医研究所——就是我以后想要的学习的地方。
完成大三最后几周的考试工作及暑假的针灸学习,大四开学后的第一个周末就兴奋地再次来到研究所,和季友山师兄交流后,允许周末、节假日来研究所参加学习课程、认识中药、跟师兄门诊等。
大约2周后,第一次得见孔老师,既期待又紧张,害怕老师不让自己在研究所学习。
孔老师语重心长的告诉自己学医要踏踏实实学习,在校打好中西医基本功,熟读四大经典,背诵伤寒金匮,了解现代科学相关知识,并赠予《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古代哲学史》一套,着重强调哲学思维在中医学习中非常重要。
就这样,简短的交流,感受到的是孔老师治学之严谨,学识之渊博,最重要的是自己获得了这个信息:中医原来可以这么学,中医不是云里雾里,中医是科学的,可以讲的非常清晰。从此,真正开始了我的求医学医之路。
从2011年-2019年,除去学校和家庭时间,几乎吃在研究所,住在研究所,学在研究所。
半夏: 跟随孔老师这么多年,是什么让你坚持下来的?
李建民大夫:在研究所,有家的感觉。所有的人,老师、师兄弟、药房工作人员,都在用心做中医、做学问。平日一起出门诊看病人,一起读伤寒金匮,一起讨论病案,一起跟国老师学国学经典,一起跟刘老师学心理,一起跟宿老师体验书法国画,一起练太极、学形意……在这里,过着古中医的生活,所有人一起做中医。
2

医师的选择与方向

半夏: 当初为什么决定到深圳?
李建民大夫:2019年,出于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及个人、家庭方面的发展需要,举家来到深圳。城市换了,但源自经华卉典的古中医情怀一直在。
半夏: 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出诊的呢,大概多久后预约号可以约满?
李建民大夫:2019年9月开始在医馆出诊,一周只有半天时间,大概一年的时间,2020年8月门诊可约满。
半夏: 明明可以靠针灸,为什么只开方药?

李建民大夫:本身虽为针灸专业的研究生,但临床初期很少用针灸。
一直以来,并未排斥针灸治疗疾病的疗效,只是个人觉得,在同一病人身上,既用针灸,又用中药,病人病好了,如何判断到底是哪种治疗起的作用?为了验证单一治疗思路的有效性,因此只选择了用药,而很少用针。
现在看,这虽是一个谬误,但也让自己对中药的作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与深刻的体会。
药、针、灸等等各种方法,都是中医人的工具,针、灸等是直接刺激人体的外皮肤,中药作用于消化道(人体的内皮肤),可以看做是“消化道的针灸”。
两者的作用机理都可借用“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的理念来理解,其本质均为信息在人体的感受、传递、整合与反馈过程,如何刺激机体、如何调动机体通过自身反馈以治病,这才是中医治病的本质。
对于中医人,更核心的是中医的思维与理念。基于正确的中医思维与理念,所有的武器都可用,当然武器各有特点,用之恰当,当事半功倍。
目前,自己也非拘泥于只开中药,一般针药并用,尽快帮病人解决痛苦与疾患,既提高疗效,让病人尽早康复,又节省病人看病时间。
3

门诊量积累的方法

半夏:重启炉灶,你用了哪些医术之外的方法来帮助自己提升门诊量?
李建民大夫:医术之外的方法,真的很难。如果要谈提高门诊量的办法,除了医术,别无其他。打的了江山,更要守的住江山。医术不行,是守不住病人的。打铁还需自身硬,但凡病人流量大的医生,至少医术是过硬的。
在医术进步的基础上,好的医馆、好的平台、网络宣传,让患者知道自己能看病,能看什么病,这也很重要。
相较于医院、社康,很少有病人会主动踏进医馆咨询病情。医馆医生的流量,都是信任自己的病人。初来深圳,自己坐诊的医馆周边很少居民区,,刚开始确实很少病人。
通过以往老师、患者、朋友介绍好友来就诊,通过疗效,患者口耳相传,相互介绍病人朋友,才慢慢积累起来。
提高疗效,提升门诊量,在医术的基础上,以下几方面也很重要:
1、药材质量
好医配好药,中药是医生的武器,好的武器自然会让疗效更明显。
思考一个问题:病人最关注的是什么?——疗效。换句话说,病人是结果导向的。患者就医的各个环节,病人均可忽略,最后只要疾病好了就行。
但是对医生来说,从看诊,到处方,到抓药,煎药,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疗效。为确保疗效,抓药、煎药可以由医馆或病人个人做好。
物品有优劣之分,药材也分三六九等,药材的质量决定了药效及医生处方用药的剂量。因此,选择好的药材,不仅可以提高疗效,也可以避免医生损失好的治疗思路(面对一疾病,如果疗效不好,医生会换思路的。
如果是因为药材质量问题造成疗效不佳,医生可能就会错过一个很好的治疗思路)
2、良好的沟通。
(1)态度诚恳认真负责。
(2)给病人讲明白身体状态、疾病原由、症状之间的相关性,能清晰的分析疾病,自然可以获得病人更高的信任,这本身也是医术的体现。疾病认识不清晰,就谈不上治疗思路的清晰了。
(3)提前告知病人服药后可能出现的现象,尤其是不舒服的症状,比如腹泻、头痛,或者初期症状会加重等,让患者有一个早的心理预期,会更方便以后的沟通。
(4)与病人保持积极沟通,服药后必要的回访会让患者更安心。
3、科普宣传。
给患者普及相关的知识,方便患者更好的了解疾病、了解自己的身体。毕竟治病是医患之间的事情,患者才是整个治疗过程的主体。大部分疾病都是生活习惯慢慢造成的,尚未到达器质性病变阶段,还处于功能性失调阶段,当患者主动的做出改变时,疾病就已经好转了一大步。
告诉病人医生可以治疗哪些病,应该怎么治,效果怎么样,是很有必要的,只要实事求是就好。
4

当下与未来的挑战

半夏: 从济南到深圳,患者群的变化有没有给你的医术带来挑战?
李建民大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北方气候的差异,高温与空调共存,确实对体质影响很大,尤其对呼吸系统疾病影响最大,在小孩身上尤为典型。同为感冒,症状及证型差异较大,与以往在北方的用药有所差别。
初到深圳,确实产生了不少困惑,为此,医院规培期间,首选儿科,了解常见感冒的特点、用药。一年下来,慢慢熟悉了这边的气候,治疗起来也更得心应手。
深圳,年轻人的城市,年轻患者较多。不过由于压力大,工作紧张,熬夜多,锻炼少,生活习惯不佳,相较于二三线城市,很多提早出现身体机能的减退,不孕不育、高血压、糖尿病等30多岁的病人非常多,提早预防治疗很重要。
半夏:在深圳也认识了很多新的青年中医朋友,他们有没有给你带来启发?
李建民大夫:中医是需要慢慢泡、慢慢积累的。快节奏的城市氛围,让大家停不下脚步,也更容易让青年中医提早跑偏。当然,在这里也有很多沉浸于中医的好伙伴,一起交流,一起学习,获益良多。
半夏:有没有寻找新的中医老师呢?
医院规培期间,需要跟师学习。在朋友推荐下,跟师罗陆一老师,一周一次门诊,整体思维的一致性,学起来很舒服。罗老师擅长中医望诊,自己获益匪浅。
半夏: 到深圳之后还是选择体制内规培,为什么不直接医馆全职工作?
李建民大夫:医院和门诊还是差异比较大的,两者各有优势。跟师门诊,并独立坐诊一段时间,对常见病、多发病有了一定认识,再去医院规培,每个科室轮转,就是查缺补漏,取其所长。
举个例子,皮肤病假设有10种,医馆门诊常见4-5种,医院专科门诊或病房可能见到8-9种。很多疾病,亲眼见过了,自己的印象就会更深刻。
半夏:你认为当下的环境,中医的职称还重要吗?
李建民大夫医师资格证必须要考,中医疗效与合法行医同样重要。
在不影响自己学习及门诊的情况下,基本的中医职称(如主治)还是要考的,毕竟职称考试的内容也是医生必须要掌握的最基本内容,两者并不冲突。
半夏:如果有同龄的青年中医想到深圳发展,你会给些什么建议?
李建民大夫:如果大学刚毕业,建议先规培;如果已有规培证,建议医院或者社康工作;如果已成家并有小孩,希望双方至少有一方工作是稳定的,可以维持整个家庭的生活费用;30--35岁前,建议跟师学习至少5年,这很重要

李 建 民

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师从山东省名中医、针灸名家谭奇纹。2011年跟随孔乐凯老师学习9年,成为李可学术思想第三代弟子。2019年跟师广东省名中医、深圳市名中医罗陆一老师学习。
擅长在整体把握病人体质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病人的饮食起居等生活习惯以及天时、地理环境等自然状况,了解疾病的发病机理与过程,分阶段、分证型辨证施治。
擅长主治:妇科,儿科,内科,疼痛科,皮肤科,术后综合症等。

I 版权声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