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图画》第一篇:麦——天赐福“来”

标签:汉字多维图像论

-----------

一、读:我们接受了麦子,但不选择面包

麦子起源于亚洲西部(两河流域)。传入中国以前,中国的南方和北方都早已进入到农耕文明阶段,南方以水稻种植为主,北方则以种植粟、黍等旱地作物为主。

现在看来,麦子是在中国人种植稻、粟之后才出现在中国的。如果结合周的始祖——后稷的传说历史(擅长农事)和周本就起源于我国甘肃一带,我很怀疑后稷就是把麦子引入中国的第一人,或者说他是把麦子的选种、育种、养护、防虫等优良耕作方法发扬广大的第一人,他的名字应该就源于此,也正因为他有这样的本事(解决了大家吃饭的问题),所以被大家推举为“后”。换言之,后稷就是周代的“袁隆平”,而袁隆平如果放在周代,最起码也得是个诸侯国的国君。我们知道那个时候,先民们都是很尊重科技人才的,起码比我们现在重视得多,炎帝、尧帝就是明证,个个都是发明家、科学家——高科技人才。(注:畟,会意字,从田人、从夊,即人在田地里劳作之义)

但麦子在中国本土化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最后却成为了外来农作物本土化最成功的一个。限于篇幅,仅举几例,大家自行体会。

1、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许多世纪以来,中国人食用麦子的方法可能和食用谷子、稻子是一样的,即所谓“粒食”:将麦子整粒蒸煮熟化之后,制成“麦饭”。真正的面食是从汉代开始兴起的,唐代才得到普及。——白面可比粒食好吃多了,但磨面技术不过关,也只能过屠门而大嚼,所以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永远是对的。

2、古汉语中经常用“麦饭”形容生活的艰苦朴素。历史上,有人用麦饭请客遭到客人拒绝。当官的吃麦饭,被视为“清廉”。有人把米饭留给自己吃,而将麦饭让给长辈吃,被骂为“不孝”。——原来能吃上白米饭一直都是有钱人的衡量标准之一,大家知足吧。你现在天天都能吃上,还不珍惜?还不“光盘行动”?国家的号召我举双手赞成!

3、历史上中国人认为麦是有“毒”的。麦毒会引起“病狂”,还会导致一种名为“风壅”的疾病,甚至被视为“杀人之物”。古人认为,治疗麦毒最有效的办法是多吃萝卜,但萝卜并非四时皆有,所以又想出了唱面汤的办法。北方人在吃过面食之后,接着要唱煮面汤,古人认为此举“能解面毒”,今人称为“原汤化原食”。——原来“原汤化原食”不是养生,而是生存。

4、经过汉代的大力推广,麦子在粮食供应中的地位显著提高,麦子成为汉魏时期军事行动的导向。曹操在选择大本营和进攻目标时,都要考虑麦子的因素。当时正是战乱之时,麦田常被兵马所践踏。曹操下令“士卒无败麦,犯者死”。于是当军队要通过麦田时,“骑士皆下马,扶麦以相持”。有一次曹操自己的马踏进了麦田,于是就有了历史上著名的一次“领导秀”——割发代首。

5、唐玄宗曾亲自在皇家花园中种麦,并带着太子一起去收割。宋仁宗也在后苑建宝政殿,专以种麦。——于是历代皇帝都学会了另外一种“直播”宣传——种地秀,圈粉无数。

6、明代末年,中国北方人一半的口粮来自麦子。随着麦作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有毒论为有益论所代替,唐宋以后的许多本草书中都有这样的记载,“麦秋种冬长,春秀夏实,具四时中和之气,故为五谷之贵。”

小麦,这个原产于异国他乡的食物,不仅淘汰了中国原有的一些“土著”作物,最终成为一谷(稻)之下,百谷之上的粮食“首辅”,而且还直接和丰收、家和、福气划上了等号。

麦子在改变中国人食物结构的同时,也在接受中国人对麦子的改变。以适应中国的风土人情;如冬小麦取代春小麦,粒食改面食等。

结果是:我们虽然接受了麦子,但没有选择面包。

我想,这应该是生活和文化双重选择的结果。

----------

二、源:天赐福“来”

每年夏夜,当有风掠过麦田,飘进窗户时,我都会闻到那熟悉的麦香,想起那遥远的童年,还有那童年里金黄炽热的夏季,当然,还有汉字中的“来”。

来,麦之本字,象麦有穗、茎、根之形。本来只有茎、叶、根,后来上加一横斜垂之形,表麦穗之义。《说文》:来,周所受瑞麦来麰也。一来二缝,象其芒朿之形。天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诗-周颂-思文〉曰:诒(贻)我来麰(音mou)。

〈说文〉很好地解释了“来”的来龙去脉:来,周地所接受的优良的麦子——来(小麦)麰(大麦)。一根麦杆两个麦穗,象麦芒麦刺的形状。麦,是天赐“来”的,所以借作来往的“来”。《诗经》中说:送给我们小麦和大麦。这是在歌颂周代先祖后稷“院士”的功德:你当院士、首领,受之无愧,因为你把优良的麦种带给了我们。

商代有些甲骨文还保留此字本义,有“刈来”字样,即收割麦子的意思。更习见的是返回之义,可见被借为表返回之义之早。后又引申为往来和下一个之义,如来年。

在“来”被借为往来之“来”后,又造了“麦”字表达其本义。麦,从来,从夊(倒脚之形),即表示麦是上天所赐来到人间之义。《说文》:麦,芒榖,秋种厚埋,故谓之麦。麦,金也,金王(旺)而生,火王(旺)而死。〈说文〉以“埋”声训麦,恰恰表明东汉时期,麦子种植已经得到了较好地推广,并且已经有了适应中国北方气候的冬小麦种植技术,所以许慎才会说:秋天深埋,秋天而生,夏天而死。

也由于“来”很早就被借为来往之“来”,所以在以来为声的组成的字也多含此义,如:

徕:把人招来(从路上),如,招徕顾客。

赉:《尔雅》,赐也。如,赏赉。

又,青睐,表对人的喜欢或重视。(注:这里的青指眼珠的颜色,词源自于竹林七贤的阮籍碰到他欣赏的人就会青眼有加,否则你只能看到他的白眼珠,异人啊,反正我做不到)。

-------------

三、写:收麦的苦与乐

麦,天所来也。她是来自上天的赐福,更需要辛勤汗水的浇灌。她寓意着丰收和幸福,也代表着劳作的辛苦。

观刈麦(看割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后记——我一直认为这首诗应该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起码比现在的许多课文好多了),语言通俗易懂,文学性、艺术性、思想性兼具,甚至连社会实践课都一块上了,而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收麦的场面还和1000多年前“买房难”老师描写的一模一样,也许诗人的羞愧之心,编者害怕影射了某些“肉食者”的麻木不仁,担心收走他的800斤麦子,所以没有入选吧。

(0)

相关推荐

  • 曹万琪:又是一年麦子黄(散文)

    年年麦子黄,布谷声里又是一年麦黄时,可儿时的麦黄时节最是难忘. 从小我对麦子就有种特殊情结.还是懵懂年龄,就知道了麦子可以磨成白面,做成各种食物,填饱肚子,免受饥饿,在那个落后与贫困交加的年代,年年经 ...

  • 看完李子柒“麦子的一生”,我迷上了麦田里藏着的最美夏天

    芍药住在城市的近郊,小区周围还有不少农田,第一次来我家的朋友直呼「神仙住的地方」.   于我而言,除了空气清新风景好,还有取之不尽的写稿素材.比如前段日子,傍晚出门散步,遇见了一片麦田~   那是我作 ...

  • 风吹麦浪是故乡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6月5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预示着进入农业耕种最繁忙的季节,此时小麦进入集中收获期. 杏黄麦熟,田野一望无际,微风拂面,阳光正好-- 在西安,秦岭 ...

  • 古诗词 | 麦收那些事

    远处蔚蓝天空下,涌动着金色的麦浪. 就在那里曾是你和我,爱过的地方. 当微风带着收获的味道,吹向我脸庞-- 李健的这首<风吹麦浪>富有古典味道和浪漫气息,唯美的曲子配上简洁的歌词,让人们在 ...

  • 相邻两块小麦田,一点没做对,一个亩产500斤,一个亩产上千斤

    大家先仔细看下面2张图,有没有发现什么不一样?这2张图是同一个区域,不同的小麦田拍的,有人说,第一张的麦田,亩产也就500斤左右,而第二张的麦田,亩产达到1000斤也正常,这是为什么呢? 针对上面2张 ...

  • 风吹麦浪

    南宋词人李元吉云:"著雨柔桑暗,吹风小麦齐." 清代乾隆帝说:"麦苗即菁菁,麦穗亦矫矫." 眼下正是北方小麦吐穗扬花的时节,一望无垠的绿色麦田里,一杆杆颀秀的麦 ...

  • 山东作家‖【触摸那片麦田中的风景】◆张英

    作者简介 张英,莘县张寨镇实验小学教师,我热爱这份工作,更愿意尽我最大的努力用快乐的音符,启迪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拥有一个真.善.美的小世界.  触摸那片麦田中的风景 曾有一位作家说:"麦子 ...

  • 汉字规律之撇捺运用技巧第一篇

    `今天我们来了解撇捺在汉字中的运用规律.首先我们要明白基本笔画中最核心的是横竖撇捺,四个笔画,控笔运笔的方式离不开这四个.因为这四个运笔方向是八个方向,其他的笔画的运笔方向和动作都是基于此的.为了方便 ...

  • “汉字的字义”之第一篇:本义

    汉字的本义就是造字之初的意义,常常反映在字体构造之中.由于年代的久远,某些汉字无法根据字形推知其本义. 我们这里强调的是,本义必须见诸于文献的最早记录.文献记录,或者说是古代的语言材料是防止" ...

  • 《汉字的图画》第十篇:不可思议、名留青史——舌头

    一.读:不可思议的"舌头" 人类全身上下最低调的器官,就是这个又红又软又湿又有力又激凸的玩意儿了--舌头.有了它,我们能说出流畅的词汇:有了它,我们能品尝美味的食物:有了它,我们能 ...

  • 《汉字的图画》第九篇:蒿中意,蒿里行

    一.写:蒿中意 说到蒿,大家往往想到的是涮锅里的茼蒿和满山的艾蒿.其实蒿类有很多,仅在我国就有186种,而全球则有300多种,平常我们所熟知的就有艾蒿.芦蒿.茼蒿.香蒿.牡蒿.白蒿.臭蒿等多种,其用途 ...

  • 《汉字的图画》第五篇:日实月缺——理工男和文科女|子路|葫芦|汉字|孔子|苏轼

    一.读: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 ...

  • 《汉字的图画》第四篇:扭曲之“忌”,约束之“纪”

    一.读:扭曲之"忌" 有一个人遇见上帝.上帝说:现在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一个愿望,但前题是你的邻居会得到双份的报酬.那个人高兴不已. 但他细心一想:如果我得到一份田产,我邻居就会得到 ...

  • 《汉字的图画》第二篇:亏心之“欺”,诚心之“期”|簸箕|青铜器

    标签:汉字多维图像论 ------ 一.读:爱的"欺骗" 病榻上的老人接到了诈骗电话,对方谎称是她的儿子. 可是骗子不知道的是老人的儿子在两年前就已经去世了. 然而老人没有挂断电话 ...

  • 《汉字的图画》第八篇:父亲的教导

    一.读:小杖受,大杖走--<孔子家语·六本第十五> 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晳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晳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 ...

  • 《汉字的图画》第六篇:天凉好个“秋”

    一.读:<诗经·豳风·七月>(节选)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qióng)窒(zhì)熏鼠,塞向墐(jìn)户.嗟(jiē)我妇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