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什么?如何进行检测和治疗?
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十分广泛,全球都有传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因是由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全球肝硬化和HCC患者中由HBV所致者分别为30%和45%,我国肝硬化和HCC患者中,由HBV所致者分别为77%和84%。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主要表现为乏力,恶心厌油,纳减,腹胀,右上腹部不适,肝区疼痛,有黄疸者皮肤巩膜黄染,皮肤瘙痒。体征有肝病面容,面色滞,肝掌,蜘蛛痣,肝脾肿大等,伴随临床表现,且乙肝病毒检测阳性。
乙型肝炎病人及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可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破坏的皮肤黏膜及性接触传播,不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传播,因此我们不能歧视乙肝。
乙肝两对半是目前国内医院最常用的乙肝病毒感染检测血清标志物,两对半检查项目包括: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因为核心抗原的检测方法较复杂,临床上通常不做,所以在"乙肝五项"检查中,前四项是两对,核心抗体是半对,因此被称为"乙肝两对半"。
乙肝两对半是国内医院最常用的乙肝病毒(HBV)感染检测血清标志物。乙肝两对半又称乙肝五项,其检查意义在于:
检查是否感染乙肝及感染的具体情况,区分大三阳、小三阳。
第一、三、五项阳性,其余两项阴性。俗称"大三阳",这种乙肝两对半结果情况说明是急、慢性乙肝;
第一、四、五项阳性,其余两项阴性。俗称"小三阳",说明是急、慢性乙肝。
“大三阳”和“小三阳”都意味着急慢性乙肝,都要认真对待,切莫疏忽了防范。
确诊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依靠实验室检查,如肝脏生化指标,凝血功能,抗体检查,血清学检查,血清HBV DNA检测等。肝功能检查看胆红素,谷丙转氨酶ALT,谷氨酰转酞酶GGT,碱性磷酸酶ALP等有无升高。
慢性乙型肝炎中度以上通常血清白蛋白下降,白球比例下降,当胆碱脂酶,胆固醇明显降低时,提示肝功能严重损害,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也提示肝功能严重损害。可结合腹部超声检查。
血清表面抗原在疾病早期出现在感染HBV2周后即可阳性,表面抗原阳性是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指标,血清表面抗体的出现是乙肝病毒感染恢复的标志。注射过乙肝疫苗的患者也可出现血清表面抗体阳性。
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时,均可出现核心抗体IgM抗体。若血清HBeAg阳性,提示有乙肝病毒复制,在乙肝病毒感染的早期出现。血清HBV DNA是乙肝病毒复制和传染的核心指标。
鉴别诊断,其他病原体感染、药物或毒物服用史、酒精服用史、脂肪代谢紊乱、自身免疫紊乱、肝脏淤血或血管性疾病、遗传代谢性肝损伤、全身性系统性疾病等。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主要使用药物护肝治疗,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明显的病人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尽可能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病毒复制,降低疾病进展风险,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复制,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脏纤维组织增生,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偿、HCC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延长其生存时间对于部分适合条件的患者,应追求临床治愈。
临床治愈(或功能性治愈):
停止治疗后仍保持HBsAg阴性(伴或不伴抗HBs出现);
HBV DNA检测不到;
肝脏生物化学指标正常、肝脏组织病变改善。抗病毒治疗目标为HBV DNA检测不到(< 20IU/mL),HBV DNA 越低越好,以降低HCC发生风险。
研究显示低病毒血症的患者继续原方案治疗,短期有病毒学突破和耐药风险,长期有肝纤维化进展和HCC发生的风险。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应该每3-6个月监测以及时发现疾病进展。对于抗病毒治疗应答不佳者应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根据指南,表面抗原阳性检测阳性,HBV DNA检测到大于20国际单位每毫升如ALT正常,符合下列五项之一:
肝脏组织学大于等于2和或S大于等于2;
有乙型肝炎肝硬化或乙型肝炎HCC家族史,且年龄大于30岁;
年龄大于30岁,肝纤维化无创判断技术或肝组织活检提示明显肝脏炎症或纤维化;
HBV相关肝外表现,肾小球肾炎,血管炎等;
代偿期肝硬化。
符合上述五项条件之一,都需要抗病毒治疗。
在治疗中,每三到六个月检测一次血常规,肝脏生化指标,HBV DNA和HBV血清学标志物,肝脏硬度值测定。腹部B超检查和甲胎蛋白等。必要时做增强CT或增强磁共振,以早期发现HCC。
无论患者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是否获得应答。停药后,前三个月内每月检测一次肝脏生化指标,HBV血清学标志,HBV DNA定量。之后每三个月检测一次,一年后每六个月检测一次。
许海铃
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
肝病科 副主任医师
简介:2001年毕业于江苏大学医学院。进修于江苏省人民医院。从事肝病工作18年。
擅长:各类传染病的诊治,长期从事急、慢性肝炎诊治工作,对各类肝硬化,肝硬化并发症、慢性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及疑难、重症肝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