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裂!囤货是种一种病,久久不能痊愈!

京东618刚过,苏宁818你剁手了多少?是不是又又又囤货了?有钱没钱,就想买,有用没用,就想囤着?

你是囤货一族吗?
从囤纸尿裤的的新手爸妈,到囤美妆产品的当代爱美人士,再到囤家用的大叔大妈......各类人群、各种产品“囤积”的影子随处可见。
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是物价低到人皆可得?是人类的消费欲望达到了历史高峰?还是商家的炒作过于诱人?你是否也有过停不下来的买买买行为?
为囤货耗费心力
不是危言耸听,你可能是患上了“囤积病”。今天,小编就来为你解读一下这种“囤货心理”作祟下的“囤积病”~~~

  囤积到什么程度是病?

什么东西都想保留,到何种程度算是一种疾病?从其词源来看,“囤积病”是指“无节制囤积的兴趣”。在大规模生产和鼓励拥有的时代,这一典型现象已然成为当下最有意思的心理问题。
对于囤积的借口,我们常见的大致有:万一哪天我会用上它呢、说不定这个还有利用价值、这东西丢了多可惜、这些可都是我辛辛苦苦淘来的....
据不完全统计,每个爱囤积的人上辈子都是从事超市行业的,囤完日化囤粮油,囤完粮油囤零食,囤完零食囤XXX......那么只要买东西就是有囤积症么?
答案显然不是,囤积病是有诊断标准的(看看你中招了没)

1) 对自己的所有物“丢弃困难”,无论别人如何看待这些东西的价值。

2) 有强烈的存储物品的欲望,丢弃物品会深感痛苦。

3) 大量物品的堆积,使生活或工作场所脏乱不堪,甚至使人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

4) 囤积行为极大影响和干扰了自己和他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引起重大不幸。

5) 囤积行为不是由于健康状况(如大脑损伤、脑血管疾病等)引起的。

6) 囤积行为并非由其他一些精神障碍引起的,如强迫症的囤积、精神分裂的妄想、痴呆的认知缺陷、普瑞德-威利氏综合征的囤积食物、自闭症的兴趣减退等,都不属囤积症。

Tips:
普瑞德-威利氏综合征,俗称“小胖威利”,是一种基因遗传疾病,小胖威利的患者生来就食欲兴旺且没有饱腹感。
在上述标准中,(1)、(2)和(3)是描述囤积症的症状; (4)是界定其危害程度; (5)和(6)是排除标准。
数据显示,囤积症在发作时,常常伴随着焦虑和抑郁,有研究发现,囤积症患者的抑郁(53%),社会恐惧(24%),都比强迫(18%)普遍。

  囤积与哪些因素有关?

研究表明,囤积与性别、年龄、环境和遗传等因素有关。
A、性别
流行病学显示,男性比女性的囤积更普遍(换句话说,ladies造作吧,你的囤积没有你的男盆友或者老公严重,哈哈哈~)
但是,从囤积的行为来说,女性囤积者比男性囤积者有更频繁的强迫购买行为,而男性囤积者比女性囤积者有更多的过度获取免费物品和偷盗行为。也就是说,男性囤积者比女性囤积者更符合强迫症诊断标准。
Tips:
强迫性囤积是一种焦虑症,严重的强迫性囤积行为会干扰人们的活动。
B、年龄

在临床上,有严重囤积行为问题的患者,老年人多于年轻人和儿童。自愿参与研究的被试,其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调查发现,老年人的囤积行为比年轻人更常见。
C、创伤事件 

研究表明,与强迫症患者和正常被试相比,囤积症患者报告出更多的创伤性事件。55%的囤积者报告,囤积症状与其经历的应激性生活事件同时出现。这意味着,创伤或应激性生活事件,可能与囤积症状出现和发展密切相关。

  囤积症还有救吗?

目前全球范围内,“囤积症”共涉及2.3%~4.6%的人群,这并不是一个小数目,它甚至超越了很多疾病,绝对不容小觑。
而已知的唯一疗法是经常进行拣选。囤积症患者需要不断重复练习丢弃,因为囤积的欲望从未远离他们,说白了就是要做到“断离舍”。你要知道,单纯的囤着并没有任何意义,真正使用了才能体会到快乐。囤货太多的后果是根本来不及用,更来不及用完。

所以,两个方案,要么快把你“囤货”的钱打给小编,让小编替你保存,毕竟贫穷是治疗“囤积症”的良药;要么就是现在立刻马上去“丢弃”。

参考文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案头参考书 第五版)

作者介绍:

陆小兵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

职务:广州市惠爱医院(广州市脑科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广州市精神卫生中心)成人精神科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焦虑与相关障碍协作学组委员;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信息工程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心理评估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神经系统疑难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心身医学和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精神分会计算精神医学学组委员;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合成毒品分会委员。
主治: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强迫症、焦虑症、偏头痛、睡眠障碍、青少年情绪行为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老年痴呆等的诊断与治疗,特别对难治性精神病的治疗有一定心得,对各种难治性精神障碍以及妊娠期精神障碍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对精神科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处理有科学的见地。从事“重性精神疾病脑影像学”“精神科代谢性疾病”的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在《Medicine》《Psychological Medicine》《中国行为医学》等杂志共计20余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