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出三伏了,老人常说出伏“3做3防3不要”,具体指什么呢?

明天是农历七月十三日,出伏了,三天后就是“处暑”节气,算是彻底地告别炎热了;早晚温差大,秋风阵阵、凉意习习的日子不远了。每逢节气的更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作息习惯及饮食等就要有相应的变化。出伏后,老人常说的:“三做三防三不要”是指的哪些呢?下面我来一一为你解答:

一、三做

1:贴秋膘

出伏意味着秋天即将来临,经过三伏天的高温酷热,体内的营养流失了不少,这时候,适当吃些牛肉、羊肉,多补充些蛋白质等人体所需的营养,在早晚秋凉的时候,不容易感冒、精神状态也好。特别是农民朋友,现在正值地里的蔬果、庄稼陆续成熟的时候,适当贴秋膘,营养跟上了,才更有力气迎接秋忙的辛劳。

编辑

2:早睡觉

老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有些朋友夏季天热时吃不香、睡不好;秋天了,日渐凉爽的晚上有助于人们早早入睡。因此,少熬夜、少刷手机、早些睡觉,睡眠充足了,大脑和身体各器官休息好了,健康也就自然地恢复到了最佳的状态。

编辑

3:多运动

三伏天,动一动就浑身出汗,现在不少朋友夏天几乎都是在空调房里度过;由于怕出汗,导致外出运动也少了。出伏后,在早晚温度较低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户外运动有利于排除体内积存的湿气。“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锻炼”,除了饮食,运动也是取得健康的最简便易行、有效和经济的方法;在登山、慢跑中多与大自然接触、多进行日光浴,体质会日渐增强、精力会日益充沛、吃饭也会很有食欲。

编辑

二、三防

1:防秋燥

秋天,天气逐渐干燥,人们很容易出现上火、嘴唇干裂等现象。这时一定要适当多吃一些如:莲藕、芹菜,百合、银耳、葡萄、桃子、梨等等有助于滋润生津、防秋燥的蔬菜和水果,以及菊花茶、蜂蜜水、山药粥、鸭肉等防燥又滋补的美食。

编辑

2:防感冒

早晚温差大时,不少朋友因穿衣不当,很容易着凉感冒。早晚外出时,记得随时备一件长袖衣,保护好关节、肚脐、脚趾等容易受凉的部位;晚上夜风渐凉的时候,尽量少开窗睡觉。中午虽然很热,注意出汗后不要急于洗凉水澡或者将空调开得温度较低,出汗后毛孔大开,被冷水冷风侵袭后,很容易引起伤风感冒。

3:防秋热

虽然早晚天气凉爽了一些,但秋老虎、夏季的余热还未完全散去,特别是中午阳光爆晒,让人有干热的感觉,而且也会令长期在室外工作的人中暑或者产生不适。因此要注意多喝热水、多休息,对于防暑不能松懈。

三、三不要

1:不要再吃生冷食物

老话说:“立秋以后不吃瓜”,夏天的西瓜、冷饮等最受欢迎的解暑食物要少吃,以免造成肠胃不适、闹肚子,“秋不食瓜”就是说得这个道理。

编辑

2:不要贪凉

现在,有些朋友非常依赖空调,稍微热一点就受不了。出伏后,对空调的使用要适度、合理,不要把温度调得很低、避免整日整夜地开空调,注意室内勤通风。另外,少洗冷水澡、不要被秋雨淋。

编辑

3:不要贪吃

有的朋友忍了一夏天没有大吃大喝,出伏后,天气有些转凉、胃口也好了,各种美食也不忌口了、一下子想把该补的都补回来。这时,一定要注意控制食量,不要暴饮暴食、贪吃过度;吃得多了,身上的肉又要蹭蹭上涨,肠胃负担也加重了,不仅对身体不好、也不利于肠胃健康。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再现实一些的说法就是“身体是挣钱之本,是立家之本”。明天就出伏了,我国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北方一些地区秋意渐浓,而南方仍处在未褪的暑热之中,希望你我他根据身边的天气变化,对生活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随时做好防护,保重身体健康,减少季节变换对身体的影响,让家人多一分安心。

每天的柴米油盐让我们对琐碎繁杂的厨事早就没有了“若如初见”的感觉,但可是然而but,“不计得失、浑然忘我、乐在其中”依然是我们每天的不懈追求。爱生活、爱美食,和你一起分享食物的美味和故事。本文系趴窗看雨的小龟编辑原创,码字不易,严禁不良自媒体抄袭、搬运。喜欢我就~关注!~点赞!~支持我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