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君《狮耳山游记》
狮耳山游记
我对狮耳山的认知是缘于阿胶的传说,阿胶与人参、鹿茸并称滋补三大宝。据说,正宗的阿胶必须是用小黑驴的驴皮熬制,而小黑驴也必须吃狮耳山上的草,喝浪溪河里的水长大才算正宗,因为狮耳山上生长着几百种中草药,小黑驴食用这些草药之后,与一般的黑驴相比便有了一种天然的不同。所以在我的想象中,狮耳山肯定是一座郁郁葱葱,并且充满灵气的高山。
初春时节,我们结伴而行,目的地就设在狮耳山。狮耳山位于济南市西南方向平阴县东阿镇境内,我们驱车直达狮耳山脚下。抬头观望,但见山势并不高,海拨250米左右,山帽突起,整个山顶犹如一只卧狮,头部朝西,仔细捉摸,甚至可以分辨出狮子的面部。整座山被翠柏覆盖,郁郁葱葱,上山之路大盖有两米宽,是从柏树林中劈开的一条碎石铺就的盘山之道,道旁荆棘丛生,枝条交错,娇嫩的绿芽挂满枝头。山谷里最为炫眼的是黄橙橙的榆钱,一串串,一片片,高高站在榆树上面,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不久,我们上到第一个平台,这里场地平整,足有几个篮球场大小,场地北面是一个简易的戏台,戏台后面有几间简易的戏楼,戏台的两旁立有几块石碑,记载着历年来民间捐资修山人的名单。附近村庄的人们每年农历二月十九都来这里赶庙会,熙熙攘攘,热闹非凡,香客持香登山络绎不绝,叫卖之声不绝于耳,景象非同一般。
越过平台,上山之路开始变得狭窄而陡峭,用石板铺成的台阶一直在脚下延深。我们拾级而上,由于长久不锻炼,这时感觉呼吸有些困难,身上也出了不少的汗。
经过一段时间的行走,忽然一座庙宇展现在眼前。这座庙座落在高高的台上,自上而下全部由石块砌成,陡然矗立,灰瓦覆顶,令人竦然。庙门不大,正上方“观音堂”三个大字遒劲有力,为明嘉靖年乡进士赵邦彦所题,“虎窟禅寺”的匾牌放于庙门的右侧。庙门前方是一条进庙的通道,由石阶累级面上,平日里顺着这条石级路进入山庙。由于正在施工,我们只好绕过寺庙,从庙的右侧进入院内。院子不大,东西两边各安置了一个高高的架子,左侧架子上放了一面红色大鼓,右面安放了一个铜色大钟。顺山而望,有一座两层的石楼赫然出现在眼前,楼的中央有一条上山的石级通道。顺着通道穿过山门,眼前的景象豁然开朗,别有洞天。迎面一座庙宇,门正上方悬挂着“圆通殿”的匾牌,殿前香火正旺,空气中散发着庙宇特有的气息。圆通殿的左右各有配房,使整个院子显得方正严谨。
从圆通殿的右侧走出去,是一条向下的通道,顺着通道走下去,一道用青砖砌的拱门呈现于眼前,“虎窟禅洞”四个字赫然醒目。据说东晋十六国时,南燕建平年间,济南太守胡咨得虎于洞中,故狮耳山又称为“虎窟山”。进得洞来,发现这是一处自然形成的溶洞,洞有一两间房子那么大,洞内各位神仙正襟危坐,形态栩栩如生。墙上有题词,经过久年的风化,已开始变得有些模糊。
从观音堂出来,绕过虎窟禅寺左侧有一条小路,顺着小路往里走,不远便会发现两处溶洞,一为老君洞,另一为三教洞。洞内供奉着神仙的塑像,仿佛向人们讲述着一个又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没有继续上山,无法欣赏山顶上历史遗留的古迹,无法欣赏山顶上怪石嶙峋的姿态,无法饱览东平湖如诗如画的景象,但我们站在这里,可以看见蜿蜒曲折的黄河,可以看见绿如织毯的麦地,呼吸山野里清新的空气,禁不住心旷神怡。就让我们留一点狮耳山的神秘吧,让这种缺憾促使我们永远保留对狮耳山的那种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