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破心中之贼
破心中之贼
——2021跨年读书笔记
张绍山 /文
心学大儒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心贼是什么?这是一个容易意会,而不容易言传的概念。孔子说,四十不惑。我以为,“惑”就是心中的那个贼。
“惑”存于心,迟早变成迷惑、诱惑、盅惑,最终由“惑”而“祸”。破“贼”就是解“惑”。
这一年,儿子在经过新冠疫情上网课后,特别是在暑假过后,情绪变得尤为暴躁,我和老婆为此十分苦恼。还好有导师和高人引路,让我学习到了“正面管教”,接触到了正面管教的理论来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了解到了彭凯平的积极心理学。
心理学大师荣格说过,“当你的潜意识没有进入到你的意识的时候,那就是你的命运”。我可以这样理解,潜意识里面的问题,那些嵌入人类基因的原始本能和消极偏见,你没有意识到,仍由负面情绪“自动巡航”,或实施“毒性应急”,执行自己熟悉的选项,这就是你的命运。
一个没有勇气改变自己的人,是不可能对学习有兴趣的。 他的潜意识认为,专家都是骗人的,看了也没用,根本解决不了我的问题,改变不了我的生活。
教育孩子是一个复杂体系,既需要掌握成长认知的规律性,还需要把握个体差异的艺术性。
之前,我对待孩子陷入了两个误区,要么是“严管”,黄荆条子出好人;要么是“不管”,骄纵而放任自流。其实,在“严管”和“不管”之间,是“正面管教”,是“和善而坚定”。
步入需要教育孩子的我们,也就开启了“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要么处于事业上升期,忙得不可开交;要么处于发展瓶颈期,一个油腻的中年人。当面对这样一个复杂体系,很多时候望而却步。
有的缺乏学习时间,没有空闲来钻研和陪伴;有的缺乏学习精神,处于一种懒惰状态;有的缺乏学习能力,要学会面对自己的潜意识,有效进行情感链接和行为引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还好,给自己找到了借口:我们老家的留守儿童也能考上“一三八”,也能考上985、211。我们父母当年也没管,现在也还过得不错。
我有个堂哥,在老家县城修摩托,他几乎没有精力管孩子,但他的两个女儿读书都很厉害。其实,重点不在管,而在于身教。不论是大热天还是大冬天,他都起早贪黑,那一双被机油浸染而黝黑的双手,皮肤开裂而裹着胶带的手指,难道不是孩子们学习的动力?
前不久,他发表了一篇文章——《最美是故乡》,写了我们出生的那个山坳坳里的往事,真实质朴感人。有网友留言调侃,“他比写文章的更会修摩托,他比修摩托的更会写文章”。
当大家在为他的“难得”而点赞时,我想他写作的更大意义,在于给孩子们树立了榜样!
……
李一诺在《学校是比家大一点地方》讲到,“孩子其实是一面镜子,照出家长自己的问题,特别是那些我们不希望让人知道的内心深处的声音”。的确,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复印件如果有问题,一定是原件出了错。这就是为什么说家长要和孩子一起成长。
构建自我价值体系,提高自尊水平
孔子说,君子为腹不为目。君子只在乎是否吃得饱穿得暖,而不会把关注点放在是否好看上。吃得饱是自己的感受,好看是别人的感受,前者就是自我价值。
一个人认识不到自我价值,自尊水平就比较低,生活会苦不堪言。有的人为什么容易走极端,自杀或暴力犯罪?说到底,还是自尊水平低,认识不到自我价值,生命对他来说不重要、不值钱。
搭建“自我价值”的四梁八柱,成为一个“体系”,需要在三维空间中去建构,而不是在二维空间去描写,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
在三维空间,引入多元化的评价要素,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条件,还有未来的趋势;既要关心土壤状况,还要看看阳光、空气和水……
在二维空间,评价要素就变得单一了,认为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目标成为价值的全部。指标单一,权重就变大,波动性就强,稳定性就差。我们烦恼和痛苦的根源,是盯的指标太少了。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每个房间一颗灯泡,灯泡的钨丝断了,屋子一片漆黑。城里的灯,一般好几组,每一组又有若干盏,一盏灯灭了,也无关大碍。灯多了,照明的稳定性就好得多。
王阳明破除朱熹的格物致知,指出向外求理的荒谬,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一切向内求。心有主宰,方能不惧浮沉。可谓自我价值的构建方法。
自我价值是很自我吗?是自私自利吗?当然不是,他和社会价值并不矛盾。如果把自我价值等同于利己主义,就陷入了二维空间的另一面。
其实,大到一个组织、一个国家,也都是一样。毛主席一个很重要的军事战略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我们今天反复强调,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重要的是做好我们自己事。都是在自己的价值体系下,不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战略。
话说回来,在带孩子这件事情上,要想改变他最有效的办法,不是老去指责他、纠正他,而是提高他的自尊水平。自尊水平取决于能否建立自我价值体系,而不是围绕他人的评价,或者迎合他人的评价需求,变成“讨好者”。
家庭教育、亲子关系上的“定盘心”,就是要帮助孩子建立独立完整的自我价值体系,学会尊重他,让他知道他的尊严很重要,并从应对失望、犯错试错中学习而获得。
有了自尊,才会自律。孩子在不伤尊严和受尊重的情况下,更愿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善于发现他的优点,不要盯着他的缺点
我经常在想一个问题,搞学术的,大多批判性思维很强,是一种求异思维,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儿子就曾给我说,有个人经常提出很多好问题,最后成了一个大科学家。
搞管理就不一样了,它需要的是求同思维,不是发现缺点,而是发现优点,求得最大公约数,画出最美同心圆。
搞学术的鄙视搞管理的,搞管理的鄙视搞学术的。其实也就是一个思维方式的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每个人深度渴望被关注、被肯定、被关爱,建立一个不断激励前行的支持系统。
当他缺失正面支持系统,“深度渴望”里充满被贬低、被挖苦、被羞辱、被恐吓,他就要建立负面支持系统。那些沉迷游戏、霸凌校园的孩子,就是在负面支持系统中寻找自我价值。
如何帮孩子去建立正面支持系统?重要的是通过欣赏和鼓励,发现细节越细越好,鼓励时间越早越好。这需要练就一双发现生活之美的眼睛。
不少人对优点视而不见,认为是理所当然,但对缺点很敏感。敏感到,一出现问题就要暴走,要么大喊大叫,要么发出啧啧的鄙视声。
哪怕是孩子不良行为出现后,也应该是正面强化,而不是负面强化。“我说过一万遍了”“你就是某种人”,经过负面强化,有时候他还真成了“某种人”。
正面强化不是忙于划分谁的责任,强调的是怎么解决问题,从积极的角度给予引导,把不良行为中显露出来的天赋转向建设性、有贡献的方向,使良好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一个很奇怪的规律,你关注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如果把家庭比作一条小船,可能会有三种情况:一是互相指责、贬损、抱怨,小船可能是“风雨飘摇”;二是互相包容、补台、理解,小船可能是“平稳运行”;三是互相欣赏、喜爱、支持,小船可能是“乘风破浪”,即使遭遇惊涛骇浪,看似摇摇欲坠,但它始终不会翻,有惊而无险。
爱是无条件的,行为是有边界的
婚礼现场,新郎新娘发誓:“不论祸福、贵贱、疾病还是健康,都永远爱你。”这样的爱就是无条件的。
换句话说,就是“我爱我的,你爱你的”,请不要理解成“各爱各的”。那是什么意思?就是用一个圣洁的标准,我做好我爱你的那些事。而不是你对我怎么样了,我再“还人情”,追求爱的回报。
人是情感动物,你让对方感受到了无条件的爱,他自然也会无条件的爱你。对孩子也是一样,无条件的爱,源于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源于真正的接纳和理解。
那些有条件的爱,是不能让孩子感受和接纳的,“你再哭,爸爸就不要你了”“你再考不到90分,就不要回家了”。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即使自己做错了什么,父母的关注、倾听和爱也不会消失。这样,孩子也敢于把错误告诉你,寻求你的帮助。而不是犯了错,为了逃避你的惩罚而撒谎。
无条件的爱不等于纵容。我认可你的此情此景下的忧伤、愤怒、郁闷、紧张……但是我不认可你的语出伤人、歇斯底里、乱发脾气。
孩子发脾气有时候是在拓展他的地图和边界,你的妥协,将会让他得寸进尺。此时,也要像国防部讲的一样硬气,“每一寸领土都绝对不能也绝对不可能分割出去”。
我生气的是你的某个“行为”,而不是你这个“人”。我爱你就要帮助你纠正错误的行为,为你的行为设限,构筑你的行为边界。
让他解决问题,不替他解决问题
孩子遇到的不少问题,都是孩子犯下的“错误”。由于我们从小的教育是为犯错而羞愧。通常会把犯错当成一件坏事,觉得自己无能,感到灰心,甚至为此推脱、辩解、不敢承担责任。
人无完人,谁能不犯错?伟人也只有七分成绩,还有三分错误,何况是一个孩子?
“正面管教”强调,犯错都是学习的良机。这样,父母和孩子都会变得轻松,“你犯错误了,太好了!看看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
你的事情你做主,你的问题你解决。
当大人肯花时间训练孩子,并且放手给孩子充分机会施展他们解决问题的技能时,孩子就会成为出色的解决问题能手,并且能想出很多很有创意,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如果需要解决一个问题时,我们只需要给孩子讲清楚为什么。确立解决这个问题的责任感和价值感。
不需要给孩子讲怎么办,让他自己去探索。可以通过不断提问,来启发他。比如,你认为有哪些方案和路径,你会作出怎样的选择?还有最优的方案或更大的可能性吗?
如果给他说怎么办,他既不会主动思考问题,不会主动去探究解决方案。事情办好了,都是父母说的,自己没成就感。事情办砸了,也是父母说的,也不用承担责任。不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成就感。
当问题的边界很难确定时,通过召开家庭会议讨论,需要“通盘考虑、充分酝酿”引导他,让他自己说出边界,定出规矩。我们只需要补充一句:“既然是你说的,那就按你说的意见办,男子汉说话要算话哦!”
儿子每周星期二晚上参加写字兴趣班。秋季学期以来,他和写字班的吴老师相处得非常糟糕。有一次,我去接他,发现他写字的那张A4纸中间有三个小洞,下面撕成了丝带。老师控诉他相当不配合,脾气还大的很。他横眉冷对、跺脚挥手,嘴里吼着“走!快走!!走啊!!!”此情此景,真可谓七窍生烟,扇他几巴掌也不解气。
幸福是一种能力,爱是一种能力。有时候,家人没有感受到我们的爱,不是我们的爱当了驴肝肺,而是我们爱的能力不足,爱没有有效送达,Ta接受到的信号是“你们满嘴是爱,却面目狰狞”。
毋庸置疑,每个人都爱孩子,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爱。在具体环境中,每个人容易受到情绪的牵制,本来是“赢得孩子”,实际是“赢了孩子”。
据媒体报道,北京抽样调查3000名中学生,只有5%的孩子喜欢自己的父母,居然有一半以上的孩子极度反感、痛恨父母。100%的倾囊付出,却换来5%真心喜欢,为什么“好心讨不到好报”?
这像农民种地,光对土地爱的深沉,眼里饱含泪水没有用,更需要种植的技术。幸福和爱也是一门技术、一种能力。
爱的能力,首先是从细节去发现美,从无到有;发现之后就是培育美,由小变大;其次是创造美,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无数次的正面强化,让美的谎言也变成了爱的真理。
放慢脚步,看看窗外的风景;放下手机,看看孩子的笑脸……那些温暖、那些宁静、那些满足,就是幸福。
回望这些年读过的书,有的书像树干,有的书像树叶。树干型的书,让自己的知识树长粗长壮。树叶型的书,看上去枝繁叶茂、绿油油的知识碎片,随着季节变换而随风飘零。
余秋雨讲, “有”来自于“无”,而归于“空”,“空”是“有”的一种状态。总有人急于在“空”的单纯和洁净上,填满各种色彩和文字。殊不知,所有的色彩都会变成生命的锈斑,所有的文字都会变成生命的皱纹。
贼藏于心中,为何不易破?
我想起儿子喜欢玩的游戏捉迷藏,藏的好,在于掩体多,若是身在空旷的足球场,便无处可藏。同样的道理,心中的掩体太多,心贼就容易藏起来,还不容易被我们发现。
那些树干型的书,可以帮助我们把心腾空,贼就无处可藏。但接下来的问题是,准备在那些空的位置上,填上什么样的色彩和文字,检验的是爱的能力!
主编/ 刘庆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