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月娘贯穿金瓶梅全书,为何用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的名字命名

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写了西门庆一家的兴亡。西门庆在中国属于家喻户晓的人物,在《水浒传》中就恶贯满盈,人尽皆知。但是在金瓶梅中的西门庆和水浒中有所不同,金瓶梅中的西门庆并没有被武松杀死,有了新的内容,西门庆靠着经商和纳妾积累了财富,买通了当时的太师,由一个白衣平民变成了理邢千户。

有了财富和官帽的西门庆,更加变本加厉,寻花问柳,沸沸扬扬过了七八年,最后因为纵欲而身亡。金瓶梅这个书名就是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各选一个字组成。

潘金莲是西门庆的第五房,在书中出现83回,在西门庆死后,第87回中潘金莲被武松杀死。李瓶儿是西门庆的第六房,在书中出现70回,生下儿子官哥儿一年后就死了。庞春梅是被西门庆收用的丫头,在书中出现63回,29岁就死了。

这三个人都是年纪轻轻不到30岁,而西门庆的正妻吴月娘在书中出现87回,和西门庆生有一个儿子孝哥儿,吴月娘把他抚养成人,她贯穿整本书的始终,一直活到70岁。

为什么没有以吴月娘的名字来命名这本书呢?那我们要看金瓶梅这本书主要是讲什么的?

金瓶梅是一本警醒世人,劝诫世人的书,我们从金瓶梅的开篇诗就能看出来。

词曰“丈夫只手把吴钩,欲斩万人头,如何铁石,打成心性,却为花柔?请看项籍并刘季,一似使人愁。只因撞着,虞姬戚氏,豪杰并休。

这个开篇词就算提醒人们不能沉湎于女色,就算项羽和刘邦那样的英雄,也因为碰见虞姬和戚夫人,而变得英雄气短。如果沉溺于情欲,那么即便是“端士淑女,也会招来杀身之祸”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开始了西门庆的故事。

而西门庆的这些女人当中,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是格外受宠爱的三个女子,同时这三个人也是“欲”的象征。

潘金莲在嫁入西门府之前,先是跟了张大户,张大户转手把她送给了武大郎当妻子。这期间潘金莲和张大户趁武大郎出去卖烧饼暗渡陈仓,张大户死后,又和西门庆私下勾结,害死武大郎。只论这一点就是令人唾弃的行为,应该被钉在耻辱柱上,永远不得翻身。何况在嫁给西门庆之后还不老实,勾搭小厮,私交女婿陈经济,潘金莲为得到西门庆的独宠,一直处心积虑,不得消停,最后被吴月娘打发走,让王婆卖给武松丧了性命。

用牡丹亭中的话就是“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酸酸楚楚无人怨” 没人会为她叹息,她成了一个代名词,她一生的遭遇可怜吗,很可怜,但是她的所作所为又很可恨,她是一个反面的警示灯。

李瓶儿在嫁给西门庆之前,先后跟了梁中书,花太监,花子虚,蒋竹山。在花太监生病期间,李瓶儿尽管腰缠万贯,也舍不得为花太监寻医问药,还把财产转移给了西门庆,花子虚含恨而死。她就好像红楼梦中的尤二姐,在遇到贾琏之前,顶着伤风败俗的罪名,遇到贾琏之后恪守妻妾之道,对于王熙凤一直忍让直到死在她手里。

李瓶儿进了西门府之后也是性情大变,异常温顺,把西门庆当作她的天,和潘金莲的进攻相比,李瓶儿成了受气的羊羔,在痛失爱子,病痛缠身之后,李瓶儿再也活不下去了,李瓶儿的死,周围的人各有表现,除了西门庆哭,别的人都很平淡,李瓶儿前尘往事的诸多错都在她死时因果轮回。只是她死也死得不干净,在污秽中死亡。尽管她后来温良,尽管西门庆给了她一个豪华的葬礼,但是人都没了,又能怎样?不能不说李瓶儿也是一个反面的警示。

庞春梅是买来的丫头,开始在吴月娘房中,给了潘金莲之后,就被西门庆收了房。书中说她“善应对,生得几分颜色”,反应快,嘴巴厉害,虽然是个丫头,但是地位比有的主子还得宠。在西门府和西门大姐的女婿陈经济不清楚,被吴月娘卖出去,属于净身出户。她义无反顾地走了,被卖到了守备府,因为善于应变,深受守备喜欢,生了儿子后,被扶为了正室。

按说从丫头到守备夫人,春梅的人生到了高光时刻,但是春梅还是不安分守着当她的夫人,非要偷偷和陈经济混在一起。陈经济死后,又和老家人的儿子周义鬼混,最终死在周义身上。

吴月娘是正妻,她出身千户之家,是西门庆明媒正娶的妻子,一生恪守三从四德,“脸若银盆,眼如水杏”这长相就像红楼梦中的薛宝钗,一样是用封建礼教自觉约束自己的角色。吴月娘是来主持家事的,对西门庆的胡乱行为她会挑时机来规劝,她会在月夜为西门庆祈祷,西门庆对吴月娘的定位是“到底是正经夫妻”,这里说的就是吴月娘到底是正经人。

李瓶儿生了儿子后,她亲力亲为,一心为他们母子二人着想,为西门家的香火着想。西门庆死后,其他的人都走了,只有她守着西门府,把儿子抚养成人。

和潘金莲和李瓶儿庞春梅相比,吴月娘是正面形象。如果世人都像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一样一直沉迷于情色当中,那么最终会“金散,瓶碎,梅枯”。和西门庆一样,他们都年纪轻轻就葬送了性命。

她们存在的意义就是警诫世人,所以以她们三个人的名字命名。词话本金瓶梅中序中也说得很明白,她们都死得很难看“奉劝世人,勿为之后车可也”。并且在序中说到“休爱绿髯美朱颜,少贪红粉翠花钿,损身害命多娇态,倾国倾城色更鲜,莫恋此,养丹田,人能寡欲寿长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