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戒》 | 一念浅喜 一念悲哀
1953年,张爱玲开始构思一部小说,从最开始的框架直到1978年发表在《中国时报》的副刊上,前后耗时25年。缘何一篇短篇小说耗费如此长时间,《色戒》被指向于1939年郑苹如沪上刺杀汪伪特工重要头目丁默邨的真实故事,也有人认为是张爱玲的恋人讲述于张爱玲的。无论怎样猜测,30年后,李安把这段悲戚的爱情故事搬上了大银幕。
没有琼瑶式的“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的情痴,也没有王子公主终于在一起的童话般的美满,有的大抵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人性的复杂。抛开爱国情怀、民族大义,有的只是一个天真纯洁的女大学生爱国的情绪与朦胧的情愫。蒋勋说:“我真的觉得革命并不理性,是一种激情”。人有情生活人生才不失真实。原著里王佳芝放走了易先生,因为她爱他,误以为他也爱她,乱世里的一丝真情,带来了稍许的喜悦,一念之间王佳芝因为爱情失去了生命,她随了内心的选择,没有后悔。王佳芝用色诱易先生,竟动了真爱,易先生用“鸽子蛋”套住了王佳芝的爱,一念悲哀、一念浅喜。
道德至上的民族是可怕的,而一旦道德无限扩大,人的命运定是悲哀的。明朝是中国道德的高峰,皇帝子民都讲道德,给国家、个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以邝裕民为代表的一群手无寸铁的青年爱国学生,谈理想、谈救国,这些爱国青年是可爱的,但当王佳芝委身于易先生后,爱国青年的道德至上原则缺少了人情味,便显得冷酷了,异样的眼神,或许还有一点鄙视,佳芝暗许芳心的邝裕民也不过如此罢了,倒是易先生让王佳芝感受到了一丝真情,她竟在乎房间里的香水味了。人有情人生才有意义,左边是阳光的笑脸,右边是沧桑一片,或许导演是要观众看看这一丝情感的浅喜,即便在白色怖笼罩的年代,因着有情在,我们才看到黎明前的曙光,窥见人性的闪光点,世上本无纯粹的好人或坏人。道德的悲哀,真性情的浅喜。
人生本来就没有什么极大的悲哀与喜悦,仅仅是一念而已,不管是王佳芝、邝裕民这样的热血青年,还是易先生之类的汉奸特务,每个人都有不得已的苦衷,悲哀、喜悦大都是身不由己的内心真实感受的流露。为虎作伥惶惶不可终日的汉奸易先生说:“我信任你,我已经很久没有相信别人了。”既是对王佳芝说的,也是对自己说的。黑暗终需要阳光,色易防,情难戒。
李安导演使张爱玲的小小说《色戒》幻化成了“人形”,紧紧拽住了观众的心。影片中王佳芝说:“你们都已经商量好了”邝裕民也是默许了的,此刻的悲哀恐是彻骨了一点,易先生多疑、冷血独独没有虚伪,真实的人性是可爱的。影片最后挑选“鸽子蛋”时,王佳芝对易先生真情流露。王佳芝内心是坦然的,易先生心中是浅喜的。空旷漆黑的荒野,一声枪响,结束了一群鲜活的生命,无论是邝裕民怨恨的眼神,还是王佳芝悲哀的人生,怎样的凄惨都已结束,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在这荒凉的乱世,老易竟遇到了与之惺惺相惜的王佳芝,是老易的浅喜罢。一时糊涂的痴情,一以贯之的无情,女人虚幻的爱情,男人的绝情结果干脆利落杀人,一个不留。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浅喜中永痕的悲哀,悲哀中繁星点点的浅喜。
不管是原著还是影片,总有一种若隐若现的爱、信任、怀疑、纯真、挣扎等等无形的却又可以感受的东西贯穿其中,而李安导演恰到好处的将革命与人性展示在观众面前。悲哀没有宿命的颤音,浅喜也没有世俗的圆满,如此无形见有形的短篇被搬上荧幕,是李安导演给予时代的浅喜。汤唯在的《色戒》之后喜忧参半,旁人看来是有点哀伤的,然而之于汤唯全心的投入应是可以与费雯丽当年拍《乱世佳人》相媲美的吧!
悲哀也罢,浅喜也好,只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而已,关乎己心,尽心尽力便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