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陵墓为什么寸草不生?顶尖的建筑工艺,防不住孙殿英的贪婪

与清代其他任何一座皇陵相比,埋葬着慈禧太后的菩陀峪定东陵都显得特别另类。和裕陵、孝陵青草郁郁的景象不同,整座定东陵上面一株野草都没有,看起来极为诡异。

不了解情况的人可能觉得,难道是老天爷也不看不上祸国殃民的慈禧,这才让她的坟墓一直寸草不生么?

但答案恰恰相反,定东陵之所以寸草不生,正是慈禧刻意追求的结果。

诗人王稚登曾写道“秋风乍起黄花塞,明月初生青草坟。”可见,在古人看来,坟头长草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一些人甚至认为,如果坟山根本不长草,反倒是大凶之兆,这种不长草的坟还被称为是不吉利的“光头坟”。

人嘴两张皮,这些迷信和忌讳,本来就没有个固定的标准,都是说啥是啥。就拿慈禧来说,她就不知道怎么琢磨出一个“落草为寇”的说法,觉得自己陵寝上面如果长了草,就意味着自己下辈子就成了“贼”了。

这可得了,于是在得知自己陵墓上杂草丛生后,慈禧下了严令要当时负责定东陵修建工作的醇亲王和荣禄,一定要把这野草的问题处理好。这种不按套路出牌的要求,可愁坏了醇亲王和荣禄。但没办法,老佛爷的旨意下来了,怎么着也要完成啊。

其实古代对于这些荒草并不是没有办法,秦朝人修建长城时为了避免杂草生长导致墙体开裂,会在筑墙前先将夯土的黄泥炒熟。修建佛塔时,人们也会对建造塔基的泥土进行类似的处理。

但可惜的是,这种方式只能坚持很短的一段时间,根本不能满足慈禧的要求。为了处理这些杂草,醇亲王四处找人求教,就差在北京城里贴张求贤令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位风水先生站出来,给醇亲王支了个招。

在风水先生的指引下,醇亲王先令人支起几百口大锅,用传统的炒土法来制备陵寝上用的封土,另一边又大量搜集北京城内的硫磺、石灰,把硫磺和石灰混进制备好的封土中。这种被特殊处理后的封土,彻底失去了土壤肥力。

后来,整个定东陵顶部都被这种灰黑色的封土覆盖,这样一来定东陵还真的变得寸草不生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加料版的封土,还起到了一个特殊的作用。

由于没有植物生长,顶部防水层没有被破坏,所以定东陵一直没有漏水问题。而像乾隆的裕陵就惨了,防水排水措施就很不到位,1975年发掘裕陵时人们发现,由于顶部漏水,整个地宫积水达2米深,就连乾隆这位十全老人的棺椁都一直泡在水里。

当然了,大哥别笑话二哥,清代帝陵被盗掘的情况多不胜数,相比之下,什么漏水啊、倒塌啊,都只能算是小场面了。

总结清朝皇陵屡屡遭遇盗掘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皇陵内的陪葬品实在是太贵重了。财帛动人心,虽然盗窃皇陵宝物在哪朝哪代都是杀头的死罪,但为了这些宝贝,盗墓贼们仍不惜冒着杀头的大罪进入皇陵盗墓。

在这一点上,慈禧的定东陵是妥妥的重灾区。想想看,连自己坟头草都安排得明明白白,慈禧在装修自己死后住所上有多上心,也就可想而知了。

按常理来讲,慈禧太后毕竟不是真正的皇帝,因此她陵寝的规格本不应该高过她的丈夫咸丰皇帝,但没办法,谁让慈禧太后活得久,掌权也久呢。

在咸丰死后,她推倒了咸丰原本慈安、慈禧两后一陵的安排,花费6年时间,500万两银子修建了两座规模、大小完全一样的太后陵寝。慈安陵名为普祥峪定东陵,慈禧陵名则是菩陀峪定东陵。

常理说,500万两银子砸下去,慈禧总该消停了吧?但没成想,从光绪二十一年开始,她又以年久失修为借口,开始重新“修缮”菩陀峪定东陵。

虽然名义上是修缮,但慈禧太后真正的意思有谁不懂,负责修建工作的醇亲王几乎将原先的一切建筑推倒重来,什么方城、明楼、东西配殿,统统用最高规格的材料来建造。

什么,你说违制?皇帝都没说话你们嚼什么舌根子。没办法,就在清朝朝廷财源枯竭,日渐衰落的时候,慈禧陵的“修缮”又再次被提上日程。

这次大修,花费的时间甚至比原来建造两太后陵的时间还长,直到慈禧死前的几天,菩陀峪定东陵才宣布竣工,此时距离它开始重建已经过去了13年。

在一开始,慈禧陵的修缮预算为150万两,但实际上这笔钱对于这座清代最高规格的后陵来说几乎是杯水车薪,真正的花费如何,由于各种支出记录混杂不堪,至今也没有个定数。不过,从一些当事人的记载中,我们也能略微了解一下这种花费的规模。

根据慈禧心腹太监李莲英和他侄子所著的《爱月轩笔记》记载,慈禧下葬时头上戴的凤冠中,光是一颗大如鸡卵的东珠就价值千万两白银,而她身边放着的种种珍宝更是不计其数,就连为了好看而最后倒入的填棺宝石,就足足有2200块。

讽刺的是,正是这些难以计数的珍宝,让慈禧对于自己安眠之所的所有设计毁于一旦。1928年7月,军阀孙殿英率领军队,以炸药开路将慈禧陵洗劫一空。

可以说,正是慈禧对于自己身后事的种种执念,才让自己在死后又遭遇一次奇耻大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