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诗歌●精品荐读 】2021年第38期(总第八十八期)

那些被春天选中的人

文/李传英

走到这儿脚步软下来

风也藏起刀子,跟着软下来

还没有人说起桃花

桃花是很久之后才拾起来的话题

误入池塘的云朵交出一面镜子

再三斟酌的词汇还在纸上

修修改改总结着过去一年经历的是是非非

被春天选中的人长上翅膀

赞美着天空的蓝和即将相逢的艳遇

我不得不修筑城池

囤积粮食

把困在镜子里的过去

一寸寸挪出

【诗歌鉴赏】从冬到春,万物复苏,心情也随之温暖。经历了冬的冷酷,风如刀割,而春的莅临,让天气渐渐暖和,这美丽而柔和的景象,构筑着初春的“软”。诗作借景抒情,柔软的心境与春同步,清新脱俗,而又韵味十足!

诗作首段:“走到这儿脚步软下来/风也藏起刀子,跟着软下来/还没有人说起桃花/桃花是很久之后才拾起来的话题”,桃花未开的初春,已让人感受到春的动静。而“误入池塘的云朵交出一面镜子/再三斟酌的词汇还在纸上”的诗写,勾勒出解冻后的澄明如镜的春水图画,被春天选中,必有春的情怀,正如“把困在镜子里的过去/一寸寸挪出”,让心境如春!(文/陈怀)

第一枚落叶

文/王祖新

疲倦的绿,黄了又黄

掏空肉质的感觉,让欲望走向静虚

一枚叶想换个活法,它神仙般地飘

飘成了我偶遇的第一

告别了摆设,一只轻柔的草狗

成为我的意念

意念偶尔飘忽,偶尔俯冲

像一位刀客

斩断充盈的绿意,斩断稀疏的鸟鸣

斩断成两截不同的生命

越接地气越轻盈

受之于自然的精华启迪自然

那是一种沉淀

无论是过往,还是现在的肉体

都沉淀在将来

【诗歌鉴赏】当第一枚叶子落下来,一叶知秋的意义不言而喻,而这落叶也无疑是一种生命的诠释,让人感悟与哲思!诗作的空灵,使人沉浸在其意念世界,寻觅着生命的启迪。

诗作以色彩的变化作为诗写的切入点,首句的“疲倦的绿,黄了又黄/掏空肉质的感觉,让欲望走向静虚”,融入了人之情感的叶,注定会引人入胜,引领读者意会从绿到黄的生命过程,从表面的简单至内藏的玄妙,有了“告别了摆设”的哲语。

第一枚落叶,以“越接地气越轻盈/受之于自然的精华启迪自然”的处世哲学,诠释着“将来”的思考,沉淀的本质!(文/陈怀)

白露

文/伊朵

白露酒隐匿于江湖。乌衣巷不过是一只樽

沽酒人的脚步,被一个酒嗝

绊得再难入世

老茶者更钟爱过火的味道。

剔除明前的稚嫩,盛夏的干涩之后

茶盏里的汤色

才收敛大开大合之势,回甘绵长

过开封,走蓬莱的日子远了

江山和美人亦遁入空门

禹王年年回转

采清露,剥龙眼

奉上十样白的,总不是同一个人

【诗歌鉴赏】白露时节,寒生露凝。如许的诗语里,纷纷寻觅着白露时的秋景,秋之萧瑟之意!而这首诗作,另辟蹊径,令人耳目一新!茶酒文化里,让秋自然地增添了诗意,酒罢又烹茶,这个秋天与白露为霜的诗情,也在作者独特的目光中随着诗写的推进而纷呈。

首句“白露酒隐匿于江湖。乌衣巷不过是一只樽”的诗写,避开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大众化的惯性思维模式,“白露酒”的出现,很自然地让人从盛酒的“一只樽”上,去意会乌衣巷之意,这巧妙的比喻,也让人沉醉于诗酒之韵,感受“沽酒客来风亦醉”的酒意。

诗作最后的 “采清露,剥龙眼/奉上十样白的,总不是同一个人”的诗写,恰到好处的留白,让人在数出清露与龙眼肉之白后,展开联想,去寻觅白露时节的另几“白”,徜徉于诗意之中。(文/陈怀)

致一名山村教师

文/墨磨人

他用一根指头

从田间挪到黑板,再直指

天空,就有许多雏鸟

把梦幻种进纯蓝方向

他集纳生字、函数和几何

架设一绺又一绺云朵

润物无声地催生稚嫩的翅膀

以“为天地立心”为训导

向鸟儿们打开

辽阔的明天以及未来

大把日子,旋即飘过

那些白发倒伏成一尊浮雕

连同岁月里发苦的句点

【诗歌鉴赏】山村教师,离不开与土地打交道,也离不开教学的事业。为生机而要在土地上种植,为事业而要在黑板前严谨治学,谆谆教导!“安贫乐道”似乎是对山村教师生活的写照。这首为特定人物诗写的颂歌,想念与敬仰之意,随着情感的推进流淌而出。

诗作的开首:“他用一根指头/从田间挪到黑板,再直指/天空,就有许多雏鸟/把梦幻种进纯蓝方向”,那根指头,让我们感受到另一种“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气魄,感受他的世界里梦想与实践!最后的“那些白发倒伏成一尊浮雕/连同岁月里发苦的句点”诗写,是一种对岁月的总结,人生的喟叹!(文/陈怀)

与秋天一起变老

文/涧之燕

走到这个节点

雨都变成了软绵绵

午后的太阳和爬过山顶的路

迈的是一个步

树叶给秋长脸

棉花口吐白沫是给力的表现

爬坡过坎努红脸的苹果

想送秋一程恐怕也难

头发白了高处不胜寒

法令纹藏着岁月的留恋

里里外外做点减法

把自己活成秋的模样

【诗歌鉴赏】诗人在每一首诗的酝酿中都有自己的表达观点和对生活的感悟,这首《与秋天一起变老》,是在季节即将凋零的秋天诗人自我的一种感悟,在大自然中每一个静物在自己的眼中都会呈现不同的形象,或多棱角度,而映入诗人元素眼帘的却是“留恋”,这份忧伤是无法向人诉说,也无法向人倾吐的,有来自于自身的感悟,也有来自于季节的多愁善感。诗作“树叶给秋长脸/棉花口吐白沫是给力的表现”,一步步凸显人生认知和感悟,以景带入情感,让读者产生同感。诗作结尾“头发白了高处不胜寒/法令纹藏着岁月的留恋/里里外外做点减法/把自己活成秋的模样”,升华主旨,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文/晓渡)

与子书

文/来全明

你是一只雏鹰

从我的心头起飞

飞向蔚蓝色的苍穹

小小的翅膀  每扇动一下

我的心就跟着颤抖一次

每盘旋上升一寸

我握紧的拳头

就会跟着举高一尺

遇到逆风时

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

顺风时  更要有

迎接逆风的防备心理

相信自己  终有一天

你定会成为一只目光如炬的雄鹰

在理想的长空

纵情高歌  搏击未来

我会把长长的牵挂

默默藏在日渐苍老的目光里

在每一个想你的黑夜里

就让仰望生长成明亮的灯塔

从此  伴你走天涯

【诗歌鉴赏】亲情,是人类永远需要探讨的话题,亲子关系,更是一代又一代人不停的思索。这首诗以父亲与儿子的亲情为暗线,写出了一个中年人面对儿子的成长,提出了殷切期望。诗语“你是一只雏鹰/从我的心头起飞/飞向蔚蓝色的苍穹”,写出了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情感真挚。诗语“小小的翅膀  每扇动一下/我的心就跟着颤抖一次/每盘旋上升一寸/我握紧的拳头/就会跟着举高一尺”,透露出父母对子女无法割舍的爱,而这种爱又是无言的。诗作结尾“在每一个想你的黑夜里/就让仰望生长成明亮的灯塔/从此  伴你走天涯”,一步步诗写,情感随之升华,父母对子女的爱随之流淌而出。(文/晓渡)

文/幸福的味道

色彩斑斓,瓜果飘香的秋

像端庄稳重的母亲

一粒粒金黄的稻谷,是母亲

勤劳的语言

满山的枫叶,是母亲

对生活的吻

挂满红灯笼的柿子树

挺立在大地上

那是母亲与土地生命的链接

【诗歌鉴赏】诗人就是在创造,创造出悲悯的、向上的、挚爱的情感结晶。同时也是回归,人性的回归,诗意的回归,在自身与物质的关系中,解决缠绕心灵的困局。《秋》这首诗接地气,也接天气,不高蹈,不空虚,实实在在,用情感打动人,用字里行间弥漫的真情感染人。诗作开头“色彩斑斓,瓜果飘香的秋/像端庄稳重的母亲”,从“瓜果飘香”自然联系到“母亲”,过渡紧密,自然流露出对母亲的思念。诗语“一粒粒金黄的稻谷,是母亲/勤劳的语言/满山的枫叶,是母亲/对生活的吻”,把“稻谷”“枫叶”比喻成母亲,贴贴感人,这是最动人的比喻,与读者产生共鸣。(文/晓渡)

每一片落叶都感恩太阳

文/菲馨春子

落下与情愿与否无关

不如坦然,勇敢

大地情深的默认,安顿

如果想飞,取决于自己的风

寒冷夜晚需要照明,取暖

那些叶脉,凸起的河流

青筋暴起,涨潮

我在叶之上漫游

只想着返回熟悉的原处

像一只只蝴蝶,火了

我的舞姿是多么的相似

秋风外冷内热,架起一座桥

划过季节的边缘

落叶已在赶来的路上

太阳依然认得原来的相貌

【诗歌鉴赏】诗人咬紧牙关不愿吐露真实的内心,借一枚落叶送走那个落寞和惆怅的自己,其实在写这时诗人已经是满眼热泪,那落寞里的寒凉让她的热泪砸疼自己,这是诗歌的一种表达技巧,留白,给读者留下更多的猜测,饱满的情感和技巧在诗的第一节一字一句阐述出来。诗作开头“落下与情愿与否无关/不如坦然,勇敢/大地情深的默认,安顿”,透露的情感隐秘,作者没有悲伤,而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来“坦然面对”生活的调零。诗语“我在叶之上漫游/只想着返回熟悉的原处/像一只只蝴蝶,火了/我的舞姿是多么的相似”,继续写出作者并没有悲秋,而是乐观的去面对,凸显人生认知和感悟。(文/晓渡)

村庄旧址

文/田源

这片山水,十分地面熟

又不敢相认

苍松翠柏举起鲜嫩的春叶,一身蓬勃朝气

青春的容颜里藏着村庄旧址

在乡下,没有人能喊出我的乳名

没人能提到瓦罐里那只活蹦乱跳的蟋蟀

晨露凝重,倒塌的土墙下还掩映着些许童贞的石块

横生蒿子和苦菜

是否已认出当初的那个少年

一棵杏树与我同龄

守候在村口。我不说话

轻轻地摘下一片叶儿,放在嘴里吹

仿佛回到了牛背上,为出生之地奏上一支安魂曲

【诗歌鉴赏】村庄旧址里盛满了我们的亲人,有的还活着,有的已经逝去与村庄脚下的土地融为一体。村庄旧址,盛下的是一个游子对故乡无法割舍的爱。诗作开头“这片山水,十分地面熟/又不敢相认/苍松翠柏举起鲜嫩的春叶,一身蓬勃朝气/青春的容颜里藏着村庄旧址”,情感炽热的火苗一下被点燃,犹如埋藏在灰烬里的火星,即使埋藏得再深,也足以灼痛我们的情感。诗语“一棵杏树与我同龄/守候在村口。我不说话/轻轻地摘下一片叶儿,放在嘴里吹/仿佛回到了牛背上,为出生之地奏上一支安魂曲”,对久远的逝去的童年生活记忆的怀念,在读者心中不亚于十级地震,这正是诗歌动人心魄的魅力之所在。(文/晓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