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中的艺术:情绪感染

我们都认识这样的人,他们似乎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谈话或电话,会一直滔滔不绝地讲,意识不到别人想说“再见”的暗示,也无视别人转移话题的试探,有时会让周围的人感觉到不舒服。

心理学家用“非言语信息障碍”来描述这个现象,即不能正常理解别人表达的潜在意思,从而与别人的协调性较差,沟通的效率低。

在有效的沟通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无意识地模仿别人所表现的情绪,比如模仿对方的面部表情、姿势、声调以及其他非言语的情绪形式,比如看到别人笑我们也会笑。

这种情绪的同步性决定了你对人际互动感到舒服或者是不适,互动的同步性高,意味着人们互相喜欢;互动同步性低的话,就表明一方对另一方不是很感兴趣。

比如一方发表观点,一方点头,说明两人在进行有效的沟通;若是一人发表观点,一人环手于胸并且东张西望,估计是想早点结束。

不能意识到这两种区别的人,往往缺乏社交竞争力。

社交竞争力是指一个人能否被别人重视的能力,其中的一个关键就是人们表达自身能力的大小,知道在什么时候表达恰当的情绪。

第一种是情绪表达最小化。比如别人是好心帮忙,但是因为一些原因最后变成帮了倒忙,因为要顾及到他人的感受,最好是将这个不满的情绪藏在心里,不然就可能会伤害到他人。

第二种是情绪替换。即使对方帮了倒忙,有时我们还要以开心掩饰不满,并对其表示感谢,这并不是虚伪,而是一种尊重他人的做法。事后可以回想一下导致别人帮倒忙的原因,吸取经验,下次避免就好。

第三种是放大情绪表达。即使对方帮了倒忙,但是人家确实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这时可能有的人就会选择不光掩饰不满的情绪,而且还夸大表示感谢。

当然这就显得稍微有些虚伪,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假设你付出精力帮别人后,你更希望别人冷眼相待还是刮目相看。

社交竞争力还体现在以下四种单独的能力上

一、有同理心和联系他人的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人很容易与别人打成一片,容易识别和恰当回应别人的感受和关怀。

二、能够体察和领悟他人的感受、动机和关怀。了解他人感受的本领可以使人很容易地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或者融洽感。

三、协调能力。可以防止冲突发生或者解决突发的危机。

四、组织能力。擅长发动并协调群体开展工作,也是领导者的基本技能。

总的来说,这些技能是人际关系润滑油,非凡魅力的添加剂,也是成为成功人士的基本要素。

他们很容易和别人打交道,善于领会他人的反应和感受,善于领导和组织团队以及解决人际活动中突然爆发的争端。

他们受到人们的欢迎,因为它们总能使人保持高昂的情绪——他们会让大家感到心情愉快,并且可以得到这样的评价:“和这种人相处真是太愉快了”。

但是若无法在社交技能和忠于自己之间取得平衡,这些能力只会导致空洞的“成功”。

若是做什么事都把别人的看法放到第一位,不惜牺牲个体真实的满足感为代价也要成为别人喜欢的人,这样固然可以赢得别人的爱慕或者好感,但那个人还是自己么?

我们运用社交的润滑剂更多是为了忠于自己的真实感受,用莎士比亚的话说就是“对自己忠实”,即不管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后果,行动与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和价值观都要保持一致。

能随机应变而又忠实于自我内心的感受,运用印象管理使别人知道自己的真实感受并且尊重自己的感受,才是真的高人。

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