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深恶痛绝的庆王奕劻,在清朝结束后依旧左右逢源
清朝的铁帽子王是指世袭罔替的王爵,它源于清朝的封爵制度,铁帽子王比一般的亲王享有更优厚的待遇和特权。清朝共有12位承袭爵位无需降等的"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时还享有配飨太庙的殊荣。另外四位属于恩封,他们是因在清朝中后期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奕劻,是乾隆十七子永璘的嫡孙,是清朝最后一位被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也是最受争议的晚清重要人物。为了讨慈禧喜欢,他把麻将牌引入宫中,手把手地将搓麻技艺推广到人,从宫女到太监,无不乐此不疲。末代逊帝溥仪给奕劻的评语广为人知:“庆王奕劻就是以办理卖国外交和卖官鬻爵而出名的。”
1911年(宣统三年)十月武昌起义,"皇族内阁"总理大臣奕劻主张起用被罢黜的袁世凯,并让位与袁世凯。1912年一月,清廷御前会议,奕劻主张自行退位,宣布共和。五年后,1917年1月29日七十九岁的奕劻在天津租界撒手人寰。
《清史稿》对其只有模糊的一句:“十二月,诏逊位,奕劻避居天津。后七年薨,谥曰密。”关于其谥号,内务府大臣初拟谥"哲",按谥号解,知人曰哲。溥仪坚决不同意,亲选"谬、丑、幽、厉"四字让内务府选择。溥仪的父亲载沣闻此,终觉同为宗室,有所不忍,劝溥仪网开一面。溥仪仍不肯。后在亲贵力争之下,才赐谥"密"字, 密者,"追悔前过"之意。
清朝灭亡后,避居天津的奕劻貌似不问世事,闲暇靠打麻将消磨时光,但作为历经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的元老,依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1912年孙中山进京的接待,1913年隆裕太后去世后的丧礼,背后依然活跃着奕劻的身影。
1912年8月,孙中山应袁世凯之邀北上进京。9月11日,逊清皇室曾在那家花园举行盛大晚宴,招待孙中山、黄兴一行。此举意味着,孙中山等由清廷的通缉犯变成了座上宾。此时尽管奕劻远在天津,却是此次招待活动的真正导演。
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46岁。3月17日,绍英奉醇亲王载沣之名前往天津,请奕劻回京主持隆裕丧礼。奕劻计划3月30日回京,3月27日,当光绪的瑾妃召见醇亲王载沣和总管内务府大臣景丰、绍英,商量隆裕丧礼应准备事项时,载沣就明确表示等奕劻回京后再作商议。奕劻返京当日,载沣即令绍英前往庆王府,向奕劻介绍宫内近日情形。其对奕劻的倚重,可见一斑。
幕后主导孙中山的接待、参与隆裕太后丧礼等都表明:避居天津时的奕劻,远非传闻所说的不问世事,其依旧左右逢源于逊清皇室与民国之间。
奕劻之墓位于昌平五峰山脚的白羊城(今北京昌平区流村镇五峰山庄)庆王陵。庆王陵由第一代庆亲王永璘选定,坐落在五峰山前,有大小园寝 8 处,埋葬着四代共 27人。进入民国之后,军阀混战,曾有多批军队和土匪觊觎庆王坟,所幸看墓人保护得力,未被盗掘。“七七事变”后,终遭国民抗日军参谋长包旭堂等炸开,把庆王府四世22座陵墓的殉葬珍宝全部掠走。后历经多次破坏,至1966年,庆王坟残存建筑被拆毁。奕劻葬地东宫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时盖起小学校(2006年改为饭馆)。
奕劻有五个儿子,除两个早死外,长子载振曾任农工商部尚书,后因杨翠喜案被迫上折请辞,之后再没有踏入政坛,第三子载搏封镇国将军,第五子载抡无爵位。
京津两地先后有三座庆王府:第一座庆王府即原来的和珅府,由第一代庆亲王也就是嘉庆皇帝同母弟兄永璘居住。永璘死后,儿孙频频因罪降爵,到奕劻时已经降为辅国将军,不能再在王府居住,咸丰元年被内务府收回,转赐给恭亲王奕䜣。奕劻一家则迁到定府大街原琦善宅,后经奕劻不断扩建,扩至“房屋分五个大院落,大小楼房约近千间,占地2.5万平方米,成为第二座庆王府。1917年奕劻去世后,民国总统黎元洪下令由载振袭封庆亲王,也因此,载振从小德张手中购买的大楼被称为第三座“庆王府”。
清帝逊位后,兄弟三人先后迁居天津,位于北京定阜大街的庆王府只留下一部分老用人看房。1928年,时任国民党第四军团总指挥的方振武将司令部设于庆王府内,占据年余,走时将所有家具物品搬运一空。为了王府不再被他人强占,载振让一些亲戚好友住进府内。1940年左右,载振将王府“售与伪华北行政委员会,售价伪币约四十五万元,三房平分”。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收了庆王府,将其作为教育部编审会和空军北平地区司令部的办公机构。1949年2月,解放军进入北平,在庆王府设立华北军区司令部,聂荣臻元帅就曾在这里指挥过进攻华北的战斗。从1950年代初至今,庆王府一直为北京卫戍区所在地。庆王府以西有一所朝南的三合院,原为庆王府的马圈,人民政府重新修建后拨给梅兰芳居住,现为梅兰芳纪念馆。
奕劻究竟有多少财产,时至今日,已难查清。但有一点确凿无疑:奕劻的三个儿子,除载振外,载搏和载抡最后都是金尽囊空、债台高筑,落魄而死。据《满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载搏的次子金溥铭,从小娇生惯养,长大后只会吸烟、赌博,吃喝玩乐。在走投无路时,被迫变卖家里的破烂维持生活,后来自己就成为捡破烂儿的。有时捡不到东西卖钱,一日一餐也无法维持。昔日的王府阿哥,竟沦落为捡破烂儿者。
据说,奕劻曾以“四留”为家训,其词云:“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遗百姓,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书以遗子孙。”奕劻的孙子溥铨就直言:“从他(奕劻)几十年的官场经历和实际生活来看,恰恰都是这句话的反面。”至于载搏、载抡、金溥铭等人的落魄表明,儿孙们也从来没有真正遵循奕劻的这一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