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菊犹存 | “我心中的陶渊明”佳作合集(一)

命题人:王英英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掸拭去历史长卷的尘灰,在一个称为魏晋的年代,于纷繁俗世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卓然独立、高标逸志的文人墨客——陶渊明。为了气节,文人的铮铮傲骨,陶渊明一挥袖,不为五斗米折腰,高吟归去来兮。他穿越田园,或棹孤舟,或命巾车,指话桑麻,躬耕西畴;他含觞赋诗,琴瑟乐心,或倚南窗以眄庭柯,或流休憩以矫首,好一个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逸诗人!

请结合已学过的《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等作品,以“我心中的陶渊明”为副标题,自拟标题,谈谈陶渊明在你心目中的形象,也可谈谈你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那远在田园诗里的老孩童

——我心中的陶渊明

高二一班  韩玙冰

辅导老师 王英英

其实我一直不明白陶潜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淡泊名利因何而起,亦不知晓他归隐田园的决心因何而定。他像一个老孩童一般,做事没有权衡利弊,放下他曾经的兼济天下,不免有些随性任意。

直到那天我做了一个梦,梦里我回到那个纷繁叨扰的魏晋年代,我看到了他。

我看见他站在轻飘的小舟上吟诵着“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和风微微吹起,掠过那如镜般的湖面,也撩起他已然泛黄的白衣角。他闭上眼睛,嘴角不由地牵动着,像是一个正在做甜梦的孩子一样,说不尽的满足。睁眼看到我,他似乎并不惊讶,只是深深凝望着湖那头的草房冒起的炊烟,眉头稍稍颤动。“你真的决心离开吗?”我问他。“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才是我所追求的。”他没有犹豫。

我看见他飞奔着跑向僮仆稚子,抱起自己的儿子一遍又一遍地抚摸着。我跟着他进过前门,到了院子,他突然扭头指着那石路对我说“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你看,我离开家前种的黄菊长得还好呢!”熹微下,我仿佛看到他瞳孔里映出的光,颇是得意,像个孩子做了好事等着大人夸赞一样。我微微一笑,点了点头。进了屋,里面不是很大,甚至有些破败,他让僮仆给我搬了个矮椅,招呼着我留下吃晚饭。

我看见他在不大的房子里外来回走着,细细地看着,还时不时向我炫耀一番。他拿起酒杯,一饮而尽,又坐在庭院中央,端详着周围的一草一木。“审容膝之易安。”他突然冒出一句,间而缓缓地说道:“以前住的地方虽大,却从未有过这般感觉。”“什么感觉?”我问他。他没有立刻回我,站起,喝了杯酒,深吸一口气,悠悠回答“舒适,自在,好不快活。”夜深,我陪着他在院里走着,不知是否是天凉,我听到他细细地抽泣声,他抚着倚靠的孤松,像个孩子在跟朋友倾诉心声一样,自顾自地说着:“原来我们也一样,不愿同流合污,就注定孤独。罢了罢了,这又何尝不是我所希望的呢。”

我看见他与亲人畅聊闲事,又跟着他们去西边耕田植桑,一路上,欢声笑语,或命巾车,或棹孤舟,绿水青山,郁郁葱葱,溪流清澈,花香鸟语。他托着脸,左看右看,又说道“哎,万物得时,可我却要走到尽头喽。”农耕时,他挑起锄头,娴熟地锄起地来,像个孩子在遇到自己喜欢干的事一样,斗志满满,还手把手的教起我来。后来我们登上东皋,吟咏长啸,散步溪边,临岸赋诗。他大笑一声:“乐夫安命复奚疑啊!”我抬头看着他,也跟着笑起来。

梦醒了,我懂了。

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愿意追求自己所热爱的,有才学的人而已。他是想兼济天下,但那个时代不给他机会,那便不如独善其身,去寻找那田园里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这不仅不是任性,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懂得自己的内心,敢于放下,追求自我。他像个老孩童一般,自得其乐,无拘无束,随心而为。他是一个幸福的人,是我想成为的人。

这,便是我心中的陶渊明。

猛志固常在,气节存心中

——我心中的陶渊明

高二二班 陈怡馨

辅导老师 王英英

鲁迅先生曾评论陶渊明在"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间,尚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则更真实。不同的人对于这位五柳先生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无一不变的,是他隐士的身份。我认为,他隐居田园,饮酒作诗的背后是作为“侠客“的豁达与释然。

他是个隐士,这一点是人尽皆知且毋庸置疑的。究他的《归去来兮辞》,我们看到万物生机,领悟到田园乐趣;研他的《归园田居》,我们看到农家之乐,闲适淡然;悟他的《饮酒》,也能从酒的余韵中品出风拂过留下的泥土的芬芳。身居山林,无忧无虑,品山涧清泉,赏林木竹菊。这一草一木,凸显了他隐士的本质,却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现世的偏离与规避。

他固然是隐士,但使他成为隐士的,是侠客那般的豁达。试问谁年少时没有志向?陶渊明年少时也曾想要仗剑走天涯、治国平天下。只是生不逢时,一腔热血无地挥洒,却也未曾遗忘。在经历了断断续续十载官宦生活后,他豁达辞官。倒不是他被逼无奈走投无路,更像是他看透了这官场不是他想要的官场。“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风吹走了几十年官场不顺,却并未拂去家国情怀与年少志向。他只是豁达地看开了这不属于自己的,荒诞奢败的地方,转而去追求自己的那片东篱下的菊花罢了。

他不仅拥有侠客般豁达的精神,他还拥有释然的心态。“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是他对生活诸多不顺的释然与开解。久居官场的飞鸟飞回了园林,带着对官、对现世的存异飞回属于自己的天地。“逃避”并不是对他的合适诠释,他只是有着那片侠客的释然之心。

气节在心中,最终返璞归真,他奋斗过,经历过。曾不为五斗米折腰,曾辞官回乡,但那不过是追求理想的方式,在他飞回昔日的小宅,看到草木、听到鸟鸣、望到南山。他又回到了最初的理想,正如那侠客走遍天涯,尝遍人生百态,最终在一角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地方。

追求精神 享受生活

高二三班 曹小莹

辅导老师 王颍锦

我仰慕他,深深地被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性格所震撼;也深深地羡慕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闲;更深深地被他的“衣沾不足惜,但使愿不讳”所折服。

他是五柳先生——陶渊明

陶渊明从小喜欢读书,不想求官,家里穷得常常揭不开锅,但他还是照样读书作诗,自得其乐。他的家门前有五株杨柳树,于是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五柳先生。“无怀氏与民欤?葛天氏之与民欤?”出自《五柳先生传》。这两句设问充分表达了陶渊明对上古社会淳朴风尚的向往之情,且又说明了他是有着美好现想的隐士。

他是回归田园的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辞官回归田园,“乃瞻衡宇,载心载奔”是他激动的表现。在他眼中,田园生活是丰富多彩,充满乐趣的,“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田园生活是自由自在的,可以“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那一句“乐夫天命复奚疑 ” 直吐他参透人生后的喜悦,这喜悦穿透云霄,向天宇飘去,飘去……

他是适得自然,寄情山水的高人——陶渊明

酒,是他的忠爱;诗,是他的精神;菊,是他品质的化身 。离开复杂的官场,不与汲汲各利的官员、士大夫为伍,不为五斗米折腰,过着隐逸简朴的生活。虽然生活也曾有断粮无炊的苦境,却让他在这里的生活感受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境,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心态,久久保留。

他的归隐不是无奈于世事,而是内心的趋势,是真正的归隐。

我仰慕他归隐追求精神的高度,但也深知生活是现实的,每个人都不能离开社会而生活,所以笑看风云,顺其自然,享受生活,品味幸福。

君子如菊,吾慕其心

——我心中的陶渊明

高二(4)班赵薇

辅导老师:王颍锦

城市的喧嚣让我忘记了阳光的味道,它是如此的甘甜,沁人心脾。我渴望扑向大自然的怀抱在秋风来时跟随陶渊明的脚步,一同饮酒采菊,在纷繁俗世之中,与他一同沉醉。

我羡慕沉醉自然,洁身自好的陶渊明。他在当官后看到了自己与世俗格格不入,于是“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他脱离了世俗,扑向心爱的自由。他坐在小船上随着水流而晃动,徐徐清风吹动着他的一身轻衣,他如释重负地奔向故居,像一只自由自在的鸟儿,饮壶觞,眄庭柯,或命巾车,或棹孤舟,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看到春天的万物恰得其时,不禁感慨道“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我羡慕隐居山林,清高孤傲的陶渊明。他自言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年少时便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性热爱自然。他无心融入世俗,逢迎朝廷,在看破官场的黑暗后执意离开,他归隐了田园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伴着鸡鸣狗吠之声,悠闲自在的居住在静室内。

我羡慕东篱采菊,悠然自得的陶渊明。“心远地自偏”是他回应世人自己如此选择的原因,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的环境僻静了。他在东篱之下漫步着,偶尔俯下身子去采朵菊花,走走停停,用心去感悟自然,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便映入眼帘。陶渊明所求不多,只是渴望寻找内心的那份宁静,说他不像世人那般世俗,倒不如说他已经超然物外。可他即使领悟到了生命的价值,却也不知如何来表达,或许只能通过自己去体会吧。

我羡慕意气洒脱,志趣高洁的陶渊明。他以写文章为乐趣,喜爱读书却不求甚解,时常废寝忘食,他生活贫苦却内心富足。他不愿趋炎附势,一挥衣袖长叹一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令人敬佩,更令人为之动容。

陶渊明的隐居避世,并不是消极颓废的思想,而是对人生的追求,他忠于自我,不畏权威。我时常会思考自己活着的意义,在看到陶渊明后我终于意识到了,我想要的只是实现自我不被世俗而世俗化,我渴望追随陶渊明的脚步踏上从未想过的征途。

我站在江边向远方眺望,隔着一层薄雾,隐隐约约,我看见一位意气风发的诗人在菊丛中漫步,放声吟诗。

论隐士之悲喜

——我心中的陶渊明

高二五班 张雪妍

辅导老师:张倩

拂去厚重的尘土,踏入历史的长河。于世俗纷扰中,有人着一朴素粗衣走入山寺;有人抛下俗事凡韵走进田野;有人提一壶清酒笑入山林。

隐士,土黄色的长卷上,记录着他们的名字,而隐士之悲喜又何如?

隐士之悲,悲于钱财虽乃身外之物,但又处处不可少。陶潜四次为官,又隐于田园。做官即使再让他不满,可他依旧要以此谋生。家贫势微,自小于外祖家生活,钱财自然是他不可缺之物。若家中妻儿突病无钱可医,又何来夫妇同隐之佳话。于田园生活,他的幻想美好,留下了《桃花源记》引得寻找。

隐士之悲,悲于虽有“猛志逸四海”之念,却只是归园田居。陶渊明多次出仕入仕的经历无不是他赤子心的表现,可惜魏晋动乱政堂腐败,他不过一个人又怎能改变当时的社会。他曾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最终也只能“少日自解归”,“守拙归田园”。

但隐士的悲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喜,不是前线的快乐,而是从于本心的达适。

隐者之喜,喜于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文人中不乏有弃气节于不顾者,但陶潜却不为五斗米折腰,高吟归去来兮。都说墨香铜臭,固然士农工商中商为底,但不受意外之财而忠于志才是墨香。他曾拒绝桓玄而不同流,拒官名而隐于田,酌酒赋清诗,琴瑟会远友。他以心为指标,十几载在官场与田园交织,最后还是忠于本心,隐于田园。

隐者之喜,喜于抗朝廷腐朽,厌阶层黑暗。有人认为隐士是避世而居的怯懦之人,因而世人对陶潜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也许这才是他的真,他避世消极也显示出隐士高洁。铮铮文人骨,未染尘世垢。少有猛志,老未失心。他写《桃花源记》,虚构一处于社会不同的清净之地,意图唤醒人性的真,反抗统治阶层的黑暗。他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走入田间,弯腰开垦。

鲁迅先生曾有言: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我们不能去解读我们心中的归隐而套在陶潜身上,他的悲亦是喜,喜亦是悲。他对后世文人的影响不可湮灭,他的诗不仅书写了田园,也写出了他在田园与仕途的挣扎。不论后人如何论述,他自悠然向南山。

守一片宁静,守一片天空

——我心中的陶渊明

高二七班  高彩云

辅导老师  张星星

“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这是李白曾对他的赞美,他视功名利禄为尘土,不为世俗所染,他守得一方桃源,远离污浊的世界,守心中一片宁静,还心灵一片蓝天。他就是我心中的陶渊明。

陶渊明是博学多才的。他博学善属文,他的智慧如灿烂耀眼的阳光,沐浴在诗歌的花蕊上,为其增添风采。“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是他对自己过去错误的选择虽不可挽回,但未来还可补救的总结。正是他的才华横溢,引领着晋朝文人攀登文学的高峰。

陶渊明是铁骨铮铮的。作为卓然独立,高标逸志的文人墨客,为了气节,文人的铮铮铁骨,陶渊明一挥袖,不为五斗米折腰,归去时吟出“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可见其归田途中的喜悦与轻松。但他也有满腹志向,“大志济于苍生”便是他的夙愿。他满心热情,却被现实击碎。他宁愿放弃志向,辞官归田,也不愿苟存于官场。他不慕名利,所以当他的志向受到侮辱时,他便毅然辞官。“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如一株寒梅,傲立于霜雪之上,守一片宁静,守一片天空。

陶渊明是悠然自得的。看淡了官场的争名夺利,厌恶了尘世的勾心斗角,他的胸襟变得更为豁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是他生活的写照。在辞官归隐后,他寻得了自己的“桃花源”,守着一片天地,守着心中的一片宁静。在落英缤纷的桃源中吟唱,在落日的余晖下采菊赋诗。“乐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无不透着闲适的氛围。从此,回归田园的五柳先生成为世间最悠闲自得的人。陶渊明在他的“桃花源”中,守住心中的一片宁静,守住心灵的一片蓝天。

我心中的陶渊明没有任何的点缀,着一身布衣,在“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一壶老酒伴的思绪饮一下,看着天边的大雁,愁绪随之而去,终身的愿望在现实的打击下早已摇摇欲坠。田园悠然自得的生活中,透出一丝凄凉,也许表面的风轻云淡是为了掩饰内心的不甘。但愿你守一片宁静,守一片天空。

温酒暖理想 劲笔绘宏图

——我心中的陶渊明

高二八班  陈语澍

辅导老师  张星星

木心曾在《素履之往》中谈到:“有时,人生真不如一句陶渊明。看似无厘头的话,实则是现代人对安稳宁静生活的向往。陶渊明,从主观上看他独守隐居的平静淡定,从客观上看他为人文气节而陷入贫困生活,可是人生的价值评价是无常的。

自在隐居,独享快乐。不知是第几次有了隐居的念头,五柳先生终决辞官归去,奔赴山海,奔赴理想。“你们的理想与热情,是你航行的精神的舵和帆。”陶渊明用行动证明了罗曼罗兰这话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他实现自己精神的自由,实现自己理想的生活,实现自己一直以来未完成的梦。他的九村这话在采这话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他实现自己精神的自由,实现自己理想的生活,实现自己一直以来未完成的梦。他的酒尊重不再是酒,而是对明天生活的期待。

闲居非志,只身赴国。将历史的齿轮向后转动几圈,便看到一个“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的曹植,他和他的父亲一样,心怀天下,为了自己的国家的发展,而奋斗努力。看近代,如梁启超、李大钊等青年不甘国家的落后,只身解封人民的思想。与陶渊明相比,他们将对悠然自得自在生活的向往藏于心中,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但也正是因为人人生来不同,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才是这个世界因不同而精彩。

理想生活,自我做主。无论是田园隐居的陶渊明,还是只身报国的曹植,他们都为自己的理想而生活。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是一个人懂得做自己的主人。生在太平年代,我不用为国家的存亡而过多忧虑,可我更应该为历史的发展与社会进步而努力,手握星辉,执笔如剑,挥墨写下自己的理想人生。也许将来的生活会繁忙、会焦虑、会紧张,但想起陶渊明,内心的安宁与平静如甘泉般涓涓涌上心头,让我重回专注,这才是理想生活。

温酒暖的是理想,劲笔绘的是宏图,在奋斗和悠然中平衡,便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升华。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我心中的陶渊明

高二(11)班  王义丹

辅导老师  秦婉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东晋诗人陶渊明是也。

先生一生起起落落,最终辞任彭泽,归隐田园。尽管草盛豆苗稀,仍然煮酒看花,有着“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豁达心态;尽管弱年逢家贫,仍然保持“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积极向上心态 ;成年以后多次进入仕途又归隐,反复徘徊于世俗和幽径,终秉承“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的积极人生观,保持宠辱不惊的处事风格。

先生挥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古之士人多追名达利,心寄九天之上。陶渊明曾就任彭泽县令,不足百天却毅然辞官。时人多为之诧异,可于陶渊明而言,千万人奔赴的官场也不比乡郊野外的一亩三分地。他在《归去来兮辞》中“觉今是而昨非”,他也曾向往未知的远方,可唯有真正踏足那片土地,才看清了迷雾遮掩后是棘藤,是枷锁——束缚他自由远阔的灵魂。颜延之曾赠与他两万钱,他却将钱全部送至酒家,以便随时饮酒。钱财声望乃身外之物,陶渊明所追求的,从来都是“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自在洒脱。

先生自陈“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浑浊的官场犹如一张大网,困住了陶渊明的豪情壮志。数十年来的周旋委蛇,尔虞我诈早已磨灭了年少的轻狂气盛。他最终窥见,内心的净土仍在田园留守。如笼中鸟眷恋旧日山林一般,像池中鱼向往从前深渊一般,陶渊明回到了田园,回到了他精神的领土。他爱鸡鸣狗吠的喧嚣,爱深巷桑树的宁静,爱村舍炊烟的生活姿态。即使“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那又何妨?“但使愿无违”,也乐在其中。于心之所向,他开创了田园诗的先河,也为中华诗坛开辟了新天地。

先生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流传千古,陶渊明始终持有清高超然的风骨。住居闹市仍心如止水,华灯烟火未曾迷乱他透彻的目光。面对两条南辕北辙的人生之路,他选择行走在山川河流,田间阡陌,赏飞鸟还巢,日升月落。红尘俗世纵然万千繁华,不过“心远地自偏”。他观夕阳西下感悟真意,看寒暑代谢,寄情东窗。他是大隐隐于市的真正的隐者。

先生幻想“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陶渊明并不只局限自身的际遇,寄住人间过百,黎民疾苦入眼,他看到了浮于表面的平和下,百姓在社会的深渊苟延残喘。封建的天空是无法粉饰的浓黑,他也无法在现实寻得安乐之所。陶渊明唯有将美好祈愿付诸纸笔,在虚幻的桃花源中,创造一个仙境,似在人间非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真假虚幻中,暂求片刻永恒。“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是他的社会理想,是他将无穷的人们,无数的远方都存放心间。

先生在《五柳先生传》中自言“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我说,先生,他属于远方和远方之中的自由,属于烟火和烟火以外的人间,属于诗词和诗词背后的宇宙。

这,便是我心目中的陶渊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