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建昆:吴敬梓晚年所寄(《儒林外史》新读之六)

《儒林外史》有位天长县秀才,姓杜名仪字少卿。个性豪爽,喜欢救人急难。父亲生前的管家娄焕文年老病垂,他接在家里亲奉汤药,为了顾及娄老先生的天伦之情,连儿孙也请来。

娄老先生过意不去,赶孙子回家,杜少卿私下给了百两做生意的本钱,还不让娄老先生知道。

连环画《杜少卿平居豪举》封面

杜家的裁缝杨师父制作了衣服,领了工钱。因为母死无葬,前来求助。杜少卿一时没钱,就把整箱新衣服拿出来,让杨师父典当使用。戏园主人鲍廷玺借钱另组新班,杜少卿卖田济助。

地方县官贪赃枉法,被新官摘下纱帽,勒令搬出衙门,无处可栖。杜少卿本来避之犹恐不及,事发之后却准他住进后花园。连恶人有了窘困,他也伸手帮忙。

一个奔走学署买卖秀才资格的戚姓黄牛,不知是把贿款挪用,还是缴了上司?说项未成,当事人要来取回钱财,只好死皮赖脸的向杜少卿借钱。

行骗他乡因而化名躲匿天长县的张铁臂,孩子要进学读书,为了怕人检举冒籍考试,请求杜少卿拿出银两大肆打点。

邮票《杜少卿夫妇游山》

除此之外,堂兄杜慎卿嗾使旁人来“挖”他的钱,管家王胡子帮忙大量变卖田产,好从中克扣。像杜少卿这样的“好人”,只好坐吃山空了。

杜少卿家产荡尽后,举家迁往南京,还是不改前态。成日带着妻子家眷共同游山,缺少费用,连手上的金杯都进了当铺。

先祖的李姓门生,做到巡抚大人,特地荐举他,得个一官半职好餬口生活,没想到他却称病不出。有个高翰林,批评他是杜家第一个败类,混穿混吃,不到十年把六七万两银子弄个精光。

搬到南京城,携眷上酒馆,手拿个铜盏子,像个讨饭的。教后辈读书,都得告诫他们:“不可学天长杜仪”。

程十发绘吴敬梓

杜少卿的遭遇和种种情态,实在是作者吴敬梓个人的翻版。吴敬梓不事生产,善施舍又好挥霍,家产散尽,移家南京秦淮河畔,卖掉全椒的老屋,捐助泰伯祠的兴修。安徽巡抚赵国麟举荐他赴博学鸿词科,因病蹉跎而未往。

敬梓在自作的《减字木兰花》词中说:“田庐尽卖,乡里传为子弟戒;年少何人,肥马轻裘笑我贫。”扬州府教授金兆燕为他出版《儒林外史》时,在跋语中也指出:“书中杜少卿乃先生自况。”杜少卿是吴敬梓自己的影象,迨无疑问。

除了杜少卿之外,外史最末一回“添四客述往思来”,也可以明显的看出吴敬梓的身影。

先谈谈“四客”之一的季遐年。他自小无家无业,住在寺院里,学着和尚捧个钵,听传版上堂吃斋。他字写得很好,却不肯学古人的法帖,依自己创出的格调,由着笔顺去写。

吴敬梓书法扇面

有人请他写字,“他三日前,就要斋戒一日,第二日磨一天的墨,却又不许别人替磨。就是写十四字的对联,也要用墨半碗。用的笔,都是那人家用坏了不要的,他才用。”写字时,要人拂纸;拂不好的人,要挨他骂。得了笔润,他拿着买饭吃,剩下的钱送给不相识的穷人。这一切的一切,都要看他高兴,看他情愿。

你瞧,季遐年对于饱餐果腹之事,并不在意,他仿效和尚刻苦自励的生活形式。可是写起字来,名堂便多了。

斋戒和自己磨墨,是慎重其事。写几个字用去半碗墨,是不计血本;用坏笔,是人弃我取、敝帚自珍。要人拂纸,是要人依他的意,看他表演。吃饭学和尚,学字不学古;可见他“率性”、“情愿”之外,也是有守有为。

吴敬梓《文木山房集》

书中为了强化季遐年的德性,又写了两则故事。一是穿着涂满雪泥的草鞋去踩朋友的书房,非但拒绝了朋友“写字换鞋”的建议,还咒骂对方一阵。另一件事是强行使用施御史孙子施舍在庙中的香墨来写字,却恼怒施家派了个不识相的小厮来请他写字,跑去施家骂得主人狗血淋头。

试观“季遐年”三个字的寓意。季者,记事也,寄兴也。遐年,晚年也。吴敬梓晚年写儒林外史,对书中的人与事,加以无情的揶揄、抨击,实在是有感于人世间的是非黑白与荒谬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