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胶东半岛十七个州县只有三个要缺,福山、胶州和潍县 2024-06-20 02:33:33 冲繁疲难,是清代中期之后在地方区划中采用的一种“等级评定”制度。即根据州县的实际情况,从“冲、繁、疲、难”四个字当中选取相应的评定,有的四字均沾,有的一字也无,有的三字、两字、一字不等。不同的字数评定,对应的是州县主官的不同“缺级”。《清实录乾隆朝实录》载: “查各省道、府、同知、通判、州、县、等缺,有冲、繁、疲、难四项、三项、二项、一项者,因分为最要缺、要缺、中缺、简缺。” 以上虽然分为四等,但通俗一点来理解,就相当于重要岗位、中等岗位和普通岗位之间的区别。也就是说,从表面上看,大家都是知县或者知州,品级差不多,但岗位的重要性并不相同。重要岗位可以优先提拔,而中等岗位和普通岗位一般只能先到重要岗位上过渡之后,才有升迁的机会。如果参考现在的情形,可以理解为强县、中等县、弱县的关系。强和弱,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清代中期,钱粮、人口是主要指标。而到了清末,因为对外通商的关系,“洋务”又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胶东半岛(登莱二府,加上清末的胶州直隶州)地处海隅,境内丘陵较多,耕地、人口与山东内陆相比并无优势,因此在清代中期之前不属于重地,“要缺”很少。不过,后来随着烟台、青岛的开埠,这里逐渐成为对外通商之重地,“要缺”也相应增多。到了宣统年间,胶东半岛“要缺”的数量基本固定,为三个,即:福山县、潍县和胶州。 其中,福山县和胶州的地位之所以重要,主要因为靠近烟台和青岛的缘故。福山县本非要缺,烟台开埠之后,同治五年清廷才下令将福山县知县升为“要缺”。而胶州位于半岛西部,临海傍河、地广人多,本来的评级就是“冲、繁、难”,属于莱州府治下的要缺。青岛开埠之后,胶州更进一步,由山东巡抚周馥建议:“胶州为沿海要缺,冲繁倍于往昔,请改为直隶州。”也就是说,到了清末那几年,胶州的级别已经升为了“直隶州”,不再归莱州府管辖。潍县当时的评级为“繁、疲、难”三字,因此知县也定为“要缺”。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潍县属莱州府,府城掖县的知县也只是“中缺”而已,后者的评级为“疲、难”,与潍县相比,少了一个“繁”字(政务纷纭者为繁)。 不过,以上评级引用的是宣统版《山东通志》的记载,与民国时期编撰的《清史稿》有所出入。在《清史稿》中,潍县的评级为“冲、繁、难”;而掖县的评级为“冲、繁、倚”(倚字代表附郭县)。《山东通志》和《清史稿》在修撰时,都有官方档案为参考,可能因为引用资料年代的不同而有所出入,但不太影响对州县重要性的理解。清代中期之后,登州府管辖一州九县,莱州府管辖两州五县,合起来共十七个州县,后来胶州虽然升级为直隶州,但州县总数没有改变。 按照宣统版《山东通志》的记载,这十七个州县当中,除了福山县、潍县和胶州这三个要缺之外,还有七个中缺和七个简缺。中缺分别是:蓬莱县、莱阳县、宁海州、文登县、掖县、昌邑县、即墨县。简缺分别是:黄县、栖霞县、招远县、荣成县、海阳县、平度州、高密县。当然,这都是一百年之前的评定标准了。百年之间,胶东县域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以黄县为例,百年之前为“简缺”,如今堪称“要职”了,荣成亦是如此。 赞 (0) 相关推荐 卷一百三十八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莱州府图>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莱州府图>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莱州府表> <史部, ... 北宋时期胶东半岛的概念雏形:“登莱潍密”四个沿海州 "胶东"的范围有多大?边界在哪里?长期以来,这都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有人认为是"胶莱河以东",有人认为是明清时期的"登莱二府",有人认为 ... 民国初年胶东半岛不少县都拟设立“县佐”,驻地多是重镇 在胶东半岛的县市区当中,有不少都存在"区域次中心"的现象. 所谓"次中心",通俗来说,就是县城(市区)以外的中心乡镇,现在也有"重点镇"的叫 ... 1963年10月6日夜,在胶东半岛海阳县... 1963年10月6日夜,在胶东半岛海阳县大辛家村,19岁民兵辛泽同忽然发现,在离岸不远的地方有两只小船,正在一起向岸边缓缓靠拢,并随即齐头向岸边驶来. 小船越来越近,眼看就要碰上鱼网了,辛泽同喊了一声 ... 胶东半岛在清初还能看到老虎,栖霞和黄县均有官方记载 老虎是林中之王,对领地环境(生存空间)有极高的要求.在历史上,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老虎的领地也逐渐缩小,很多地方都已经难觅老虎的踪迹. 山东是人口稠密的省份,野外早已不见有老虎生存.实际上,不仅是 ... 以这个名字命名的州县,曾遍布全国6个省区,为何统治者喜欢此名 永宁两个字在<现代汉语辞典>中的意思是永久安宁.而在古代典籍里,也有这样的表述,比如:<逸周书·五权解>:"呜呼,敬之哉!汝慎和,称五权,维中是以,以长小子于位,实维 ... 百余年前刺槐引入胶东半岛,如今刺槐花大包子已是乡土名吃 今日立夏.在胶东半岛,这一节气的到来,也意味着楸树和刺槐的花期将至. 楸树和刺槐如今虽然都很常见,但就渊源来说,它们却是两个不同的树种.前者是本土良木,古代就受到木匠们的青睐:而后者与苹果.大樱桃相似 ... 胶东半岛环游速记之四:威海成山头 胶东半岛环游速记之四:威海成山头 宋朝为什么要在州县之上设置“路”这级管理机构 中国古代地方政府,由周朝之国.野制,在春秋战国时开始裂变,即从国.野制向秦汉郡国.县制转变.春秋时期,诸侯为兼并小国弱国,征战不休,诸侯强国如秦.晋.楚等,将新兼并之疆土,不再作卿.大夫的封邑,在国都 ... 民国十七年大同县商会壹圆、叁圆纸币各一枚 民国十七年大同县商会壹圆.叁圆纸币各一枚,其中壹圆打孔,叁圆为未完成票,全新
冲繁疲难,是清代中期之后在地方区划中采用的一种“等级评定”制度。即根据州县的实际情况,从“冲、繁、疲、难”四个字当中选取相应的评定,有的四字均沾,有的一字也无,有的三字、两字、一字不等。不同的字数评定,对应的是州县主官的不同“缺级”。《清实录乾隆朝实录》载: “查各省道、府、同知、通判、州、县、等缺,有冲、繁、疲、难四项、三项、二项、一项者,因分为最要缺、要缺、中缺、简缺。” 以上虽然分为四等,但通俗一点来理解,就相当于重要岗位、中等岗位和普通岗位之间的区别。也就是说,从表面上看,大家都是知县或者知州,品级差不多,但岗位的重要性并不相同。重要岗位可以优先提拔,而中等岗位和普通岗位一般只能先到重要岗位上过渡之后,才有升迁的机会。如果参考现在的情形,可以理解为强县、中等县、弱县的关系。强和弱,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清代中期,钱粮、人口是主要指标。而到了清末,因为对外通商的关系,“洋务”又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胶东半岛(登莱二府,加上清末的胶州直隶州)地处海隅,境内丘陵较多,耕地、人口与山东内陆相比并无优势,因此在清代中期之前不属于重地,“要缺”很少。不过,后来随着烟台、青岛的开埠,这里逐渐成为对外通商之重地,“要缺”也相应增多。到了宣统年间,胶东半岛“要缺”的数量基本固定,为三个,即:福山县、潍县和胶州。 其中,福山县和胶州的地位之所以重要,主要因为靠近烟台和青岛的缘故。福山县本非要缺,烟台开埠之后,同治五年清廷才下令将福山县知县升为“要缺”。而胶州位于半岛西部,临海傍河、地广人多,本来的评级就是“冲、繁、难”,属于莱州府治下的要缺。青岛开埠之后,胶州更进一步,由山东巡抚周馥建议:“胶州为沿海要缺,冲繁倍于往昔,请改为直隶州。”也就是说,到了清末那几年,胶州的级别已经升为了“直隶州”,不再归莱州府管辖。潍县当时的评级为“繁、疲、难”三字,因此知县也定为“要缺”。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潍县属莱州府,府城掖县的知县也只是“中缺”而已,后者的评级为“疲、难”,与潍县相比,少了一个“繁”字(政务纷纭者为繁)。 不过,以上评级引用的是宣统版《山东通志》的记载,与民国时期编撰的《清史稿》有所出入。在《清史稿》中,潍县的评级为“冲、繁、难”;而掖县的评级为“冲、繁、倚”(倚字代表附郭县)。《山东通志》和《清史稿》在修撰时,都有官方档案为参考,可能因为引用资料年代的不同而有所出入,但不太影响对州县重要性的理解。清代中期之后,登州府管辖一州九县,莱州府管辖两州五县,合起来共十七个州县,后来胶州虽然升级为直隶州,但州县总数没有改变。 按照宣统版《山东通志》的记载,这十七个州县当中,除了福山县、潍县和胶州这三个要缺之外,还有七个中缺和七个简缺。中缺分别是:蓬莱县、莱阳县、宁海州、文登县、掖县、昌邑县、即墨县。简缺分别是:黄县、栖霞县、招远县、荣成县、海阳县、平度州、高密县。当然,这都是一百年之前的评定标准了。百年之间,胶东县域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以黄县为例,百年之前为“简缺”,如今堪称“要职”了,荣成亦是如此。
冲繁疲难,是清代中期之后在地方区划中采用的一种“等级评定”制度。即根据州县的实际情况,从“冲、繁、疲、难”四个字当中选取相应的评定,有的四字均沾,有的一字也无,有的三字、两字、一字不等。不同的字数评定,对应的是州县主官的不同“缺级”。《清实录乾隆朝实录》载: “查各省道、府、同知、通判、州、县、等缺,有冲、繁、疲、难四项、三项、二项、一项者,因分为最要缺、要缺、中缺、简缺。” 以上虽然分为四等,但通俗一点来理解,就相当于重要岗位、中等岗位和普通岗位之间的区别。也就是说,从表面上看,大家都是知县或者知州,品级差不多,但岗位的重要性并不相同。重要岗位可以优先提拔,而中等岗位和普通岗位一般只能先到重要岗位上过渡之后,才有升迁的机会。如果参考现在的情形,可以理解为强县、中等县、弱县的关系。强和弱,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清代中期,钱粮、人口是主要指标。而到了清末,因为对外通商的关系,“洋务”又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胶东半岛(登莱二府,加上清末的胶州直隶州)地处海隅,境内丘陵较多,耕地、人口与山东内陆相比并无优势,因此在清代中期之前不属于重地,“要缺”很少。不过,后来随着烟台、青岛的开埠,这里逐渐成为对外通商之重地,“要缺”也相应增多。到了宣统年间,胶东半岛“要缺”的数量基本固定,为三个,即:福山县、潍县和胶州。 其中,福山县和胶州的地位之所以重要,主要因为靠近烟台和青岛的缘故。福山县本非要缺,烟台开埠之后,同治五年清廷才下令将福山县知县升为“要缺”。而胶州位于半岛西部,临海傍河、地广人多,本来的评级就是“冲、繁、难”,属于莱州府治下的要缺。青岛开埠之后,胶州更进一步,由山东巡抚周馥建议:“胶州为沿海要缺,冲繁倍于往昔,请改为直隶州。”也就是说,到了清末那几年,胶州的级别已经升为了“直隶州”,不再归莱州府管辖。潍县当时的评级为“繁、疲、难”三字,因此知县也定为“要缺”。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潍县属莱州府,府城掖县的知县也只是“中缺”而已,后者的评级为“疲、难”,与潍县相比,少了一个“繁”字(政务纷纭者为繁)。 不过,以上评级引用的是宣统版《山东通志》的记载,与民国时期编撰的《清史稿》有所出入。在《清史稿》中,潍县的评级为“冲、繁、难”;而掖县的评级为“冲、繁、倚”(倚字代表附郭县)。《山东通志》和《清史稿》在修撰时,都有官方档案为参考,可能因为引用资料年代的不同而有所出入,但不太影响对州县重要性的理解。清代中期之后,登州府管辖一州九县,莱州府管辖两州五县,合起来共十七个州县,后来胶州虽然升级为直隶州,但州县总数没有改变。 按照宣统版《山东通志》的记载,这十七个州县当中,除了福山县、潍县和胶州这三个要缺之外,还有七个中缺和七个简缺。中缺分别是:蓬莱县、莱阳县、宁海州、文登县、掖县、昌邑县、即墨县。简缺分别是:黄县、栖霞县、招远县、荣成县、海阳县、平度州、高密县。当然,这都是一百年之前的评定标准了。百年之间,胶东县域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以黄县为例,百年之前为“简缺”,如今堪称“要职”了,荣成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