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篇横绝的《春江花月夜》到底绝在哪里?终于有答案了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张若虚这篇《春江花月夜》,千百年来倍受文人学士的赞美,“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蒋勋称它为唐诗的开幕式,这首诗不仅展示出张若虚个人的才华,更完美地诠释了初唐时期文人士子的自信和海阔天空的宇宙观。《春江花月夜》至今拥有叩人心弦的伟大力量,她是有血有肉的时代的产物,觉悟着生命的真谛,思考着宇宙的奥境;她超凡入圣,晶莹剔透,独立于万象之表;她是一阵轻风,吹皱一池春水,如羚羊挂角般空灵禅定。
美学家宗白化先生说:‘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美,一是自然美“。朱光潜先生也说,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美“是创造出来的,不是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它都是抒情的表现。是的,诗贵在表现自我,以情动人,而这情感并非诗人自己的情感,而是人类情感,是人类生命的共同表现。美本身极为柔弱,但却不可征服。《春江花月夜》中的美,值得我们不断地欣赏和探索。
我们不用惧怕诗太难懂,因为诗所表现的正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每一首诗都会和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人生代代无穷已”,生命生生不息,人类的想象和情感生生不息,诗的生命同样生生不息,所以《春江花月夜》才历久弥新。海明威说,一切伟大的作品都有他的神秘之处。此时春江水暖、花好月圆,春天如约而至,我们再来欣赏唐诗的序章——《春江花月夜》。
本诗共三十六句,四句换一韵。从韵律、节奏、意境、哲思等几方面完美配合,创造了一个相当饱满的宇宙。全诗有充实的现实元素,也有空灵的哲学结构,由大到小,由近至远,实与空相互交叉转换,引人入胜,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开篇便勾画出一副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温雅细腻,格调非凡。春江潮水连接着千里之外的大海,此处的“平”,是空间上的延展,“一江春水向东流”,气势宏伟开阔;“生”字是点睛之笔,呼应句中的“共”,即明月与潮水共生,使这里的明月更生动形象(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的“生”也同理)。春夜芬芳,月色氤氲,一切那么温柔可爱,朦胧迷离,飘渺梦幻。紧接着再向四方延伸,流波万里到四海之内的所有春江之上,明月无处不在,“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可谓“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再从宏观到微观,诗人通过嗅觉和视觉的角度写春江婉然,明月清扬的动态美,我们不得不佩服诗人观察入微艺术修为。“江流”、“芳甸”、“月照”、“花林”——都仪态盈盈、含情脉脉,一切景物都成了有灵性之物。正如《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如“望美人兮天一方”。接着,全诗画面进入了一种空灵的境界,“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是本诗极具艺术造诣的名句,那些实实在在存在的事物,在此“不觉”也“不见”了。这种误同和幻觉是诗人对生命意识的上下求索,蒋勋老师从佛学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苏东坡先生也说“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诗法不相妨”。宗华白在《美学散步》里这样写道:“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存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这里,诗人展示一个虚静与空明的抽象境界。
所以,一轮皎皎明月高悬于这空明的镜像上,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所以周济说:“空则灵气往来”。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此时,诗人开始神游遐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里,像屈原的《天问》,向天问、向地问、向明月问、向自己问——追求真理、探索生命和宇宙的奥秘,以获得深远的人生智慧、宇宙观念。是诗人对悠悠往古、姗姗今时的洞悉。有别于六朝诗人感叹生命短暂的苦闷,诗人标新立异,出了自己的回答,“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是多么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从侧面也可以看出初唐文人对生命的追求与热爱。
希腊哲人有“抽足急流,再插足已非前水”的妙喻,诗从来不告诉我们冷暖,只是请我们去饮水然后自知冷暖。是啊,千百年来,一代代,无数人欣赏着同一轮明月,各有怀抱,想着各自的心事,总有那一刻会和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那么,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孤月横江,又在等待着谁呢?“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一句承上启下的转折句,从空灵的思绪中,从浪漫主义的笔锋里,回转到眼前的现实中来,简直是一场与江月的热恋。周济论词要空灵后还主张:“求实,实则精力弥满。精力弥满则能赋情独深……”“充实之谓美”孟子如是说。那么,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现实,同样给我们无尽的感动和无垠的美感。白云悠悠,带来无尽的思愁。下篇游子与思妇出现在了诗人的脑海里,“何处”是一种博爱,更是慈悲!飘浮不定的“扁舟子”游子和相思明月楼的思妇,是唐诗乃至宋词中永恒的写实话题——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也是此境。“徘徊”二字非常形象生动,用拟人的手法写尽了月光对楼上思妇的爱怜之情,好像月光此刻拥有了同理心。无奈,人们只能把相思寄托与月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两地相隔的有情人,共同望着明月但不能长相厮守,他们多么希望能追随月光一起照在对方的身上,这是千百年来情人之间共同的愁苦和诉求。这句与同时期诗人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同工同曲!
明月竟如此圣洁博爱,能照进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相比之下,以往寄托人们相思的鸿雁和传递音讯的鱼龙已经力不从心,鸿雁长飞也超越不了月光,鱼潜龙跃也只能泛起波纹,此句旨在烘托月光的悠远开阔,让我们不禁想到周星驰的《月光宝盒》,月光能穿越时空,它的无限可能性,弥补了人世间的缺陷!后期的唐朝诗人李绅有诗云:“鱼跃岂通清远峡,雁飞难渡漳江东”。蒋勋老师则认为这句与前文“不觉飞”、“看不见”同是一种空的佛家境界。
天边的月,犹似她昨夜的残梦。尼采说艺术的构成需要两种精神:一是“梦”,梦的境界是无数的形象。此时明月开始西斜缓落,游子梦里盼望回家, “落花”、“春半”时节还未回家。空潭泻春,时光飞逝,但生命生生不息、周而复始地循环着……而回家的路又无限多,“沉沉”、“藏”烘托出游人焦急的心思,这时又有多少幸运的人能乘月归宿!
结束句“落月摇情满江树”画面饱满,意境圆满。随着月光徐徐落下,诗人把包括月光、思妇、游人、自己在内所有连绵的情思愁苦都化作月光,满满洒落在江树上。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切诗人都相信:谁静卧草地或幽谷,侧耳倾听,必能领悟天地间万物的奥秘。倘若柔情袭来,诗人必以为自然在与他们恋爱:她悄悄俯身他们耳畔,秘授天机,软语温存……”张若虚正是在这样幽静开阔、空灵莹洁的月夜里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春江花月夜》,今天细细读来,仍然情韵袅袅,空明悠远,令人心旷神怡。
《春江花月夜》似实又虚,恍惚迷离,激荡着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带着顽强的生命力,永远是一首谜一样的诗,遗响无穷,耐人寻味。
[诗人资料]:
张若虚,约公元660年到720年,扬州人(今属江苏),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李显神龙年间与贺知章等人都以吴越名士,扬名京都。并与贺知章、张旭和包融齐名,号称“吴中四士”。张若虚在唐中宗时以“文词俊秀”闻名长安。可惜张若虚仅有两首诗传世,这首《春江花月夜》独具特色,有“以孤篇压全唐”之美誉。
[初唐文风]:
自隋起到初唐,科举制度大力推行,文人士子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逐渐走上读书及第、以文从政、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等更为广阔的人生道路。张若虚等人所处在的初唐,正是唐代三百年的开创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政治人物有文治武功都超越古今的唐太宗,还有精明干练唯才是举的武则天,逐步形成了开元、天宝年间“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文化风气。正是这样自信开放的社会环境,为民族诗歌的萌芽提供了沃土。来自庶族地主阶级的文人,如“初唐四杰”、陈子昂、张若虚等人初唐的文人,一扫六朝文人萎靡狭小的风气,开始志存高远,把握现实生活;文风上,他们开辟新天地,抒发伟大报复,谱写壮美诗篇。所以,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初唐文人作品中的气象万千,雄浑博大、气度恢宏、豪迈奔腾。举例如下:
初唐诗人,首推陈子昂(601~702),他的名篇《登幽州台歌》可谓千古绝唱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高远望,视野辽阔,天地宽广,宇宙无限,意境雄浑开阔,具有先驱之功。
再看看“初唐四杰”之一的少年才俊王勃(649~679)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友情绵长,突破了时空的限制,积极豁达,境界开阔。
张九龄(673~740)《望月怀远》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以及王昌龄(698~757)《送柴侍御》诗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样具有很强的空间感,情意连绵,跨越万水千山。
再看看边塞诗人王之涣(约688~742)《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华中师范大学戴建业老师评这首诗用了一个字:“狂“;即使丢了官,王之涣也要把盛唐唱地熠熠生辉!
以上足见初唐文人的自信和狂放。张若虚就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创作了他的孤篇《春江花月夜》。
[题目曲子]: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题目,在张若虚之前,原有人写过,最初是曲名,而且这个曲子是陈后主(叔宝)所创艳曲,主要表现男女之情(易中天点评),因此题目并非指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而是填词。同名的曲子隋炀帝杨广就曾写过,下面列举出来:
春江花月夜 隋代·杨广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公元601年杨文初立为太子时,志得意满,便借题发挥,谱写了此诗,故有“春花满正开” 的意气风发之句。此诗一扫艳媚之气,把春夜潮生,流波摇曳之意境表现地非常饱满。此诗中的“满”、“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等妙笔意象也启发了张若虚创作《春江花月夜》诗的开阔宏大。
[参考资料]:
《全唐诗精华分类鉴赏集成》,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
《春江花月夜的沉思》,何永康
《唐宋诗词论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
《美学散步》,宗白华,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
《厚积落叶听雨声》,朱光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年9月第·1版
《逝川集》,冯其庸,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5月第1版
《腾讯视频:品味唐诗之<春江花月夜>(晴耕雨读)》主讲:蒋勋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