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悟则感|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梗”,不懂没关系

再不看许知远老师在《吐槽大会》上的视频,都说不过去了。这些天来各大平台都是这个视频和相关解读,不看,仿佛会被时代抛下一大截。

看了,的确很好,妙语连珠。一时间,仿佛长期不被待见的知识分子又重新被赋予了某种光环——最起码在怼人这件事上,知识分子还有那么点用处。一句题外话,昨天和某高校的一位老师去看设计现场,老师问:舒放,你是学什么专业的?

——我是学中文的。

——那怎么现在做平面设计?

——中文这个专业,是全世界所有专业里唯一可以说“学这个专业没用”的专业。

说完,我们都笑了起来。至于为什么转行,跨界,说来话长,就不说了。

不光看了视频,还看了各种文字版的解读。其中有几个解读的文章说,在应该会心一笑或者捧腹的地方,在座的观众里响应者寥寥无几,不知所云。看来“这届观众不行”,素质有待提高。

这话有失偏颇。

任何一种“梗”都具有时效性,也都要有相适应的语境。离开语境,语言什么都不是。别说在如今海量信息时代,就是在互联网时代之前,一个人再怎么努力学习,用心读书,也是不可能掌握所有的具有内涵的俏皮话,也就是现在所说的“get到你的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经典,用是否读过这些经典来评判一个人或“一届观众”“一届读者”是否具有相当的人文素质,在我看来,最起码不全面。

同样是鲁迅的文章,现在就很少有人说“窃书不算偷,读书人的事情,你们知道什么”了。就算有人说起,了解典出何处的人多半也不会笑,太陈旧。这就像最近有人发帖说最好不要用谐音梗,原因很简单,再过一两年,我们看现在充满时效性的谐音,就会像现在看“886”“美眉”等早些年的网络流行语一样。

许知远老师说:“我估计鲁迅听完,就想说两句话,一句是脏话,另一句也是脏话。”这个梗,很明显脱胎于“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这个梗非常妙,非常好。不过真的有很多年轻人不知道出处,甚至有专门的帖子来分析许知远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说,帖子洋洋洒洒,除了跟鲁迅原文无关之外,什么样的理由都想到了。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还不仅限于此)。但对于先生的作品,我们这一代人(包括我们的父辈和祖父辈)和现在年轻的一、两代,了解掌握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不管是任何一个“必读经典”所以推荐的数目,对于任何一个时代的读书人,乃至处于最顶端的那些人,我想也不可能完全都能读完,熟烂于心。所谓必读,这个也不是一加一等于二,你的必读有可能是我的必弃。

不光是书,包括其他艺术门类的作品,都是如此。

《大话西游》首映的时候,我25岁,当年在西宁,看了首场。当我津津乐道这部影片有多好看,鼓动很多朋友去看了之后,那些看了影片的同龄人都说上了我的当,这部片子根本不值得一看。但那些小一辈的八零后,当年十五六岁的甚至更小一些的孩子却喜欢的不得了。

那年我家孩子的大表姐(母系方面的)在西宁最为著名的重点高中(之一)西宁五中读高一,有一天她问我是否看了《大话西游》?我连忙说看了,有点奇怪作为高中阶段的孩子,难道也有空看电影?小姑娘说她的班主任推荐去看的,还专门给他们分析讲解了这部影片。听到这段话后,我几乎泪下——她的班主任,年纪再小也应该和我同辈吧,我算是遇到了一个同龄人中也喜欢《大话西游》的人。后来得知,她的班主任比我小三、四岁。时至今日,我仍将这位从未见过面的老师视为知己。

据说周星驰在本世纪初到清华大学演讲,刚进校门,一位女生大喊“星仔!”周星驰下意识地回复:“谁在喊我?”结果在场所有女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我是紫霞啊!”这些女孩子,正是当年看《大话西游》的那拨小观众。对于年长于她们的上一辈人,除我这样打破“年龄界限”的人之外,绝大多数恐怕难于理解这一声“我是紫霞”所蕴含的诸多心情:那里面不光是对爱情的憧憬和向往。

同样的《大话西游》,时至今日“我是紫霞”还有着余温,而“曾经有一段爱情……我希望是一万年”如果说出来,基本就是出土文物了。可见就是同一部经典也各有取舍。

“降维打击”现在几乎用在各行各业,尤其在貌似最不沾边的金融业亦被频频使用,甚至成了主场。另外,在劝一个人不要和垃圾人较真的时候,也会说对方首先会对你进行降维打击,把你拉到和他一样的水平,然后用他所擅长的手段来对付一脸懵的你。“降维打击”用在这个地方,所有人都能明白是什么意思,但我想应该还是有不少人不知道这个典故出自科幻小说《三体》,如果不用“降维打击”而是来一句“给我一块二向箔”,就会有很多人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没看过《三体》的人,不代表阅读面窄,读过《三体》也不意味着能用二向箔将所有的“梗”都进行降维处理。

当视频中许知远老师说:苏格拉底走近亚里士多德的房间,说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时——很多人会以为接下来的问题是他们将如何讨论(在这里,暂且不管两者之间究竟的师生关系)这句话,结果许知远老师话锋一转,问:请问房间里有多少个人?

又有解读的文章说这是许知远老师在说嘉宾不配谈论哲学,所以才话锋一转。吐槽大会也好,其他类似的节目也好,调侃、挖苦是被允许的,甚至说是节目的点睛之笔。许知远老师是否有这样的表述,仁者见仁。但以我们这个年龄来看,许老师的话锋一转,也是我们那个时代很著名的一个“梗”。

有一位心算大师,百万数字内的加减乘除,根本不用思考,马上给出答案。有一个挑战者现场挑战,他站起来说:有一列车进站,上来了781位旅客,457位旅客下车;然后到了下一站又有486位旅客下车,178位旅客上车……他越说越快,心算大师不无同情地对他说:您说完了吗?

这位挑战者说完最后一站上下车的旅客人数,然后看着心算大师说:我的问题是,这趟列车一共停靠了多少站?

心算大师彻底愣在那里了。

我想,许知远老师的“梗”脱胎于此。

在说出“一句是脏话,另一句还是脏话”之前,许知远老师说那位吐槽对象如果对鲁迅先生进行采访,一定会问:故居是买的还是租的?没错,鲁迅先生在上海一共有三处故居,有买有租,这是一种暗合,正好用来攻破调侃对象一贯使用的“房子是买的,还是租的”这句提问。

至于鲁迅先生在上海的故居共有三处,有买有租对于我们普通人,知道或不知道同样不是评判知识面宽窄的标准。

很多“梗”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甚至出现意思完全相反的情况。比如“以梦为马”“春风十里”等等,这是语言的特征之一,即受限于本身。

我们是否有必要挖掘出所有背后的“真相”?完全没必要,再说这也是一件不可能办到的事情。就像有的专家沉溺于所谓的研究,对《诗经》中“求之不得,辗转发侧”考证出这位失恋的男子在床上转了一圈半,这本身就是一个好笑至极的“梗”了。

当然,知耻而后勇,如果在别人会心一笑,而自己不知所云的地方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查询到有关背景,完全掌握笑点在什么地方,对于好学的人而言,这也是一种小确幸的事情。

岁月有梗
消磨时间

……………………………………………………………

关于作者:舒放,力求避免油腻的中年男子。流浪各地,但定型于高大陆青海。写诗多年,一直坚持着,哪怕诗歌从大众变成小众乃至现在的旁门,喜欢不减,且欢喜有加。
世界薄寡,请允许我用诗歌撩你。

 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我 

本人近年作品集

所以,get到你的梗

(0)

相关推荐

  • 这才是真正的大话西游

    这才是真正的大话西游

  • 一顶级交易员珍藏20年的文章:平生不悟投资感,纵破万卷也枉然!

    一直想给股市里的中小投资者写点什么,也一直犹豫要不要写.犹豫的原因在于,不知道好意会不会被认可,还有一个很现实的原因,在资本市场的大熔炉里,有时候即使喊出真理,很多人也会默然觉得这是哗众取宠的自我张扬 ...

  • 存在感很强的新时代辅助英雄

    存在感很强的新时代辅助英雄推荐新赛季给大家推荐两个好上分的辅助英雄. 第一位辅助张良,他前期会有一点弱,但是胜率很高,因为现在峡谷中有位移的英雄越来越多,而且现在大家都越来越喜欢带线落单,不跟团,有张 ...

  • 有悟则感|你能看到多少,取决于慈悲

    佛家有句话是说"你看到的,只是因果让你看到的部分".对于凡夫而言,我们能看到的永远只是世界极小的一部分,甚至由于因果的限制,我们的想象力也无法抵达至事物真相边缘.但我们却经常从所见 ...

  • 有悟则感|内心充实,才会有“对的”那个人出现

    时下,有两句很流行的话. 一句是:钱买不来快乐是假的,你的那点钱买不来快乐才是真的. 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如果,你的快乐就是吃一顿顿美食,这句话似乎是正确的.若你的快乐是今晚七点准时和恋人约会,六点半 ...

  • 有悟则感|“莫以善小而不为”背后的深刻原因

    从本质而言,善没有大小,但我们常常以分别心来衡量善行的大小.如果换个角度,我们就会明白自己认为的一件小小善行,在对方而言,有可能大于山,甚至是一场生死. 弘一法师每次要坐下的时候,都会先轻轻摇晃一下椅 ...

  • 有悟则感|利他就是自利,敬畏就是慈悲

    利他就是自利 利他,就是有利于别人,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替别人着想.通俗一点来说,利他就是在"得"与"舍"之间,选择"舍". 在特定范围里,想明 ...

  • 有悟则感|敬畏心,很难吗?

    和大家分享几张照片. 其中捧着一碗米饭的这张,来自金刚师兄,摄影家古亚东先生,其他的为本人作品. 之所以想到分享这几张照片,源于昨天看到的一则消息和一篇文字.文字是十二罗生门的<爱吃肉的我,是如 ...

  • 有悟则感|它们的生存,有我们理想中未能实现的部分

    一篇百家号的征文.其实关于这个主题写过很多文字了,再转一次吧,希望有作用. 看过几张朋友在阿里高原拍摄的野生动物照片. 看着它们在天地间驰骋,仿佛觉得它们的生存状态里,包含着我们未能实现的一部分理想: ...

  • 有悟则感|快乐,就是给心扩大容量

    很多年前,一位经常跑长途的司机朋友,给我讲述了在路上的"奇遇",用现在的话说来就是碰瓷.他说有时候赶夜路,在村庄附近总会被很多人拦住,说他的车撞死或撞伤了一头羊(猪.牛),要求赔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