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锋 | 姚荷生论色诊

前言

色诊是中医通过辨色来诊察病情的方法,由于“色为气血之所荣,面为气血之所凑,气血变幻,色即应之,色之最著,莫显于面”,加上面部诊察之方便,经验之丰富,故望面色在色诊上几乎取得了代表地位,成为临床诊察重点之一。然面部色诊古人论述虽多,但如何既提纲挚领地掌握而又切合实际地运用,却并非易事。我省中医泰斗姚荷生先生,生前曾从理论紧密结合实践的角度,对面部色诊的运用方法,提出过较为系统的见解。下面即是笔者在师从于先生之际,根据先师有关的文稿和作者随师所学,就其该方面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所作的初步总结。

察色须分色调、色泽与色位

大凡望面色,不仅要观察色调之青、红、黄、白、黑,尤须分辨色泽之明晦、泽夭、浮沉、聚散和色位之上下、内外等差异。因为别色调只能知其六气之偏性,五脏之偏亢,而察色泽与色位乃关乎病机之虚实、病所之浅深、病程之远近以及病势之进退。就一般方法而论,在色泽方面,分明晦可以辨轻重,分泽夭可以观胜败,分浮沉可以知深浅,分聚散可以测远近;在色位方面,分上下可以知病处,分左右可以别气血,分内外可以辨进退。至于色调方面,五色既有五脏之分,又有六气之辨。

1.1
色分明晦泽夭,病别轻重胜败 

色有光泽,光明无形,属阳主气,润泽有象,属阴主血。气分浅而血分深,阳易复而阴难填。因此,病色光明者,为阳气未困,色见润泽者,乃阴血未伤,此病必浅在阳分而气血均未受其太大妨碍,其势自然较轻;若色现晦暗,预示阳气被困,阴血受累,故病必重;若救治得当,正气尚有望调复,若再失润泽而现枯槁,则是阴血已耗,病必难复,此时邪胜正败,就已不只是病势轻重的问题,而更关乎生命之安危矣。所以临床事实上,光明者未有不兼润泽,此正能胜邪,病必较轻;而晦暗与枯槁则未必相兼,大致前者主邪实太盛,后者主正虚太深,皆候病重;而一旦晦枯相兼,是邪胜正败之机显露,则病易走向死亡转归。

1.2
色分浮沉聚散,病别浅深远近

色为气血之华,病则必随气血之出入利滞而有浮沉聚散的相关表现。浮沉者,乃就色在皮肤浅深而言。色浮为着色浅薄于肤上,是正气尚能与邪相抗,仍能照常运行外达之象,说明病邪表浅,尚未内扰气血;色沉为着色深厚于肤下,是正气不能抵抗,已难自求外达之象,说明病邪深入,气血出入已受影响。此色之浮沉与脉之浮沉实出一理尔。聚散者,乃就色在面部分布而言。远近者,是指病程之久暂。色散是色气弥漫布散,没有显著边际,常属初感病邪,尚在气分,邪入未稳而势必飘浮不定;色聚是色素团聚一处,隐有固定界限,常属抱病已久,渐及血分,得与有形之物相结,势必固着而有定处。因此,以其说可测病之久暂,毋宁说可鉴别病之有形无形与气血之流散滞结。

1.3
色为上下内外,病别高下中外 

色变于面,有泛于全部者,亦有偏着局部者,病之浅者,色变应无形之邪色,其色散漫无定,与分部关系不多。病之深者,色变应于有形之脏器,其色沉着抟聚,则有比较显著的分布关系。而色位的分属与寸口脉位的分部相似,即根据上竟上、下竟下、外亲外、内亲内的法则,与内脏躯体有大致如下的映射关系:“自额而下阙上厉首(面)、咽喉之部分,自阙中循鼻而下鼻端属肺心肝脾肾五脏之部分。自目内眦挟鼻而下至承浆属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部分,自牙车而斜下颐属股胫足之部分。”(《内经知要》)即大体形成上病候上、下病候下、脏候中央、腑候两侧、形骸候边缘的分属关系。另外,在面色还有左右分部,即临床确有左右浓淡偏胜,左右互相蔓延、互相转移的事实,此均可以左为血分,右为气分,由血及气、由气及血的规律加以运用,如女子内伤血分病多,肝经血热往往左颊偏红,男子外感气分病多,气分有热往往右颊偏赤。至于有病虽入某脏,其色不现于本部而现于他部者,此仍生克关攸,更须以分部加以分析。

五色须分五运六气

经以五脏应五运,而有五色皆现于面,即青为肝木,赤为心火,黄为脾土,白为肺金,黑为肾水;然六气太过为淫,也足以影响气血而色为之变。这两种主病意义,并非矛盾,实有浅深之别。所谓“经有常色,络变无常”,“经之常色……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是也,络之变色,“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淖泽,淖泽则黄、赤”。由于经深而络浅,五运之质内应五脏,病之深者循经脉而表现真色;六淫之气外犯气血,病之浅者随络脉而表现病色。因此,五色偏亢虽能分候五脏之病,但必是重病、久病,病势已深入到五脏本质的境地,才会出现“脏真”之象;如果外感初病,先犯络脉,内伤未深,先扰气血,病尚轻浅者,尽管出现的还是五色变化,但它反映的不是五脏本质而是六淫与气血了,此类现象临床十恒八九,不可不明。例如:外感之邪,寒色常滞,气血为之不扬也;湿色常黄,气血为之化浊也;热色常赤,气血熏蒸,灼而然也;风则视所挟之寒热不同而为淡为红;湿亦视其所挟之寒热不同而或明或暗。

五脏主色须分平病生死

五胜应主五色,始于生理,非独病理。不过平人五脏调和、五色调匀则会显平人淡黄隐红之色。然常人也有脏气禀赋之偏,而成五形(注:《灵枢》有金木水火土“五形之人”)偏色之象,病人五脏失调,轻重不同,而有病色生死之异。因此,五色偏胜之。平病生死,其差异之大,不能不别。

五脏平色者,正如经曰:生于心则如缟裹朱,生于肝则如缟裹绀,生于脾则如缟裹括蒌实,生于肺则如缟裹红,生于肾则如缟裹紫。所谓缟,素帛白绸之类也,如裹者,朦胧光泽,合而不露之象。此乃五脏安和、气血无乖,所生之色能为胃气之黄色、皮肤之白色所掩护也。

五脏病色者,不仅五色有偏,而且必因病变影响胃气之冲和,不能包裹内含而彰然暴露于肤上。正如经曰:色青如翠羽,或赤如鸡冠,或黄如蟹腹,或白如猪膏,或黑如乌羽。又如经日:色青如草兹,或赤如(坏)血,或黄如枳实,或白如枯骨,或黑如煤烟者,皆呈独亢不疲之病色。然前五色,虽暴露而有光明润泽之象,说明病虽重而气血俱存,故为病中主生之色;后五色,不仅暴露无遗,且皆已沉晦枯槁,即气失其光明、血失其润泽,两者俱亡,谓之真脏色见,故为病中主死之象。总之,含蓄明润为平人之正色,暴露明润为病中之生色,暴露枯晦为病中死色,此以色泽为鉴,可谓简便精当。

察色须知动态进退

观察面色,即要知其一定之征象,还要究其变动之趋势,由此乃能察病于机先,把握其进退。

如色之由显而晦或自浊而清,则知邪有由外入内或自里达表之机。又如察色之上下内外,以其反映具体病位之所在,不如显示病变动态之趋势,临床意义更为突出而可靠。尤其对湿邪为病,色现沉浊晦滯者,可以根据色素之上下内外的移动趋向,测定它的发展情况究竟是“病益甚”还是“病欲已”,即色素从外向内为病邪自外入里,由轻而重,从内走外为自里达表、由重而轻。因为人身上清下浊,清灵之区,不易容邪,如果面部色素逐渐下行,好象云雾降散,说明病邪退却,故可以预测它的好转;反之,表现自下上行,乃病邪从浊阴地带逐渐上冲,自然不是良好征象。

察色须能综合变通

色调、色泽、色位虽各有特征而各候其病,但彼此之间本是统一而互有关联的,因此,言虽当分,用则当合,这样才能互相启发,由常而达变。

仅就五色而言,每因六淫相兼而有混杂之象。如风挟寒则淡青,风挟热则隐红,湿挟寒则淡黄暗滞,湿挟热则黄赤垢腻,凉燥则薄而枯滞,温燥则隐红急薄。

再就色泽色位而言,常因病机病位以类相似而有一定关系。如病之浅者,色多浮薄,薄多清明,清多弥散,散漫不定则分部不确;病之深者,色多厚沉沉多暗滞,滞多团聚,聚有界限而分部较显。

色调、色泽与色位三者之间,候病虽有侧重,但因病理的整体关系,会彼此互有变通。如颜色侧重病因,但又有淡微主虚,浓甚主实之常例;色泽侧重病机,但又有明亮多关乎风、热阳邪,暗滞多关乎寒、湿阴邪,湿热熏蒸而黄明如桔子色,寒湿沉着而黄晦如烟熏色等大致倾向;色位侧重病位,但又有满面充斥主邪盛正实(阳明实热面合色赤),局部暴露主正虚邪贼(肺肾虚热两额潮红)等一般趋势。

再者,病有常变,症有真假,而色诊亦然。如寒邪外来而郁阳挟热,其面赤缘缘而怫郁不彻;阴盛格阳,其面赤足冷;热深厥深,其面青唇红,此皆色中之变也。又如古人以“有色无气(光泽),不病命倾,有气无色,虽困不凶”之论,强调光泽之重要,但又有暴感寒湿、郁遏太甚而初病即见晦滞之色者,有久病神散而反现浮光之象者,还有虚劳瘦削临近死亡而现锡光者,有阴虚火旺之肺疾,其阴被逼外泄而油光满面者,皆为反常之假象。此又当色症合参,细致观察,则能发现其变中仍有常理贯通,其假象仍有真迹流露。

另外,前人指出:“新病脉夺,其色不夺;久病色夺,其脉不夺;色脉不夺,新病易已;色脉俱夺,久病难治;善色不病,于义诚当,恶色不病,必主凶殃;正病正色,为病多顺;病色交错,为病多过。”(《医宗金鉴》)此皆有据之言。临床若能冷静耐心地加以观察验证,自能发现其中道理。如有不少内在痼疾(癌瘤、心血管疾病之类),有长期潜伏或潜在发展的前期过程,此时临床并无显著痛苦病症,但很早确会出现不良的病色或病脉,然往往不会引起足够重视,待到病症暴露或体检发现,多属中、晚期而疾重难返。因此,临床应用色诊,如同脉诊一样,不能急功近利地只求一时之验,而应注意客观纪实、多方求证,否则不能真正领会《内经》强调“能合色脉,可以万全”之意,乃是就平病生死重大界限或长远预后而言,甚至不免陷入“脉是假的”、“色不可靠”的观念误区。

作者

刘英锋教授简介

江西南昌人,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博士、博士生导师,江西岐黄国医书院副院长,省级名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分会、名医研究分会常委,国家科技部专家库中医专家组成员。先后师从江西中医泰斗姚荷生、经方名家陈瑞春,注重经典理论与名家经验的挖掘运用,从事中医杂病临床,坚守以辨证论治特色诊治疑难杂症,发挥独到疗效,弥补现代医学之不足。

(0)

相关推荐

  • 五色诊

    ​五色诊: 名词术语 成果转化 规范推广 五色诊 是望诊的 诊断方法 之一 运用中医五行学说 根据机体所表现的 青.赤.黄.白.黑 不同颜色的变化 进行疾病诊断 五色诊 在面部 望诊中 应用最多 所以 ...

  • 色诊

    色诊:辨色诊察 色为气血之所荣 面为气血之所凑 气血变幻,色即应之 色之最著,莫显于面 面部 诊察方便,经验丰富 故望面色,在色诊上 几乎取得,代表地位 成为临床,诊察重点 面部色诊 论述虽多 提纲挚 ...

  • 刘英锋 | 姚荷生从三焦论水饮

    痰饮为津液异常的一大类病变,即津液游溢体内,遇阴气则凝聚而成水饮,得阳气煎熬而为痰浊.故痰浊稠粘,水饮清稀,大致有别.具体于临床辨证,痰证多从六气立论,有风.寒.热.燥.火诸痰之分,比较切合实用:饮证 ...

  • 刘英锋 | 症候鉴别诊断经典示范—姚荷生之“发热恶寒”精析

    刘英锋教授 编者说明:今年是江西中医学院已故的名誉院长姚荷生先生诞辰100周年,于此之际,回想起恩师唯真理而是求的态度和为中医事业而诲人不倦的情景,总禁不住想将先生独具慧眼的学术见地,更多地介绍给中医 ...

  • 刘英锋 | 舌诊经验拾遗,再不学就晚了

    摘要: "前贤四诊以望为先,而望以辨舌为要,以其根于至深,发于最著,内外相应,转变甚速,最显而最可凭也"(江西清末名医姚国美语).故中医精详于舌而理验俱丰,虽至今日,仍有不少独到之 ...

  • 辨证论治要领系列谈之《辨证的过程步骤(一)·诊》--刘英锋

    辨证的过程步骤(一)·诊 导读 前面几讲我们讲解了辨证的核心目标与辨证的分类框架,这两个议题当然很重要.如何进行辨证?首先就是要明确辨证的核心目标:如何去追寻这个目标?便要建立一定的分类框架,而实现这 ...

  • 刘英锋 | 从中焦湿热论治慢性疲劳综合征

    导读 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简称慢疲征)为西医病名,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现代医学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办法.中医学从劳损.湿郁等角度探讨慢疲征的有效治疗方法,并显示了极大的潜 ...

  • 刘英锋教授讲授古今柴胡类方活用摘录

    ●柴胡类方的界定:小柴胡汤母方:经典柴胡类方:后世柴胡类方. ●柴胡类方的系统解读:主治病证关联:配伍功效之衍化-形成系列化的辩证选方思路. ●柴胡类方的临床活用:异病同治-推广应用:同中有异-花裁应 ...

  • 刘英锋:宣痹汤治疗上焦湿热的灵活运用

    黄希.胡任飞 陈潮祖医学论坛 2021-07-02 上焦宣痹汤出自清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故称上焦宣痹汤),由枇杷叶(刷去毛)10g郁金10g射干6g白通草3g香豆豉6g五味药组成, ...

  • 【刘英锋:厥阴主风病机与乌梅类方活用】

    厥阴主风病机与乌梅类方活用 江西中医药大学   刘英锋 感谢各位给我这个机会来与大家共同交流经典理论与经方学习与应用的体会.那么厥阴病这部分是比较复杂的,我担心讲不好,怕说不透,但是又怕理论说多了,对 ...

  • 中传院刘英锋教授讲伤寒论第一期

    大医精诚,养浩然之正气,极天地之大观. 中传院刘英锋教授讲伤寒论第一期 刘英锋教授第一期讲座 题目 经典辨证规正之门 刘英锋教授于中医传承研究微信群系列公益讲座,刘教授将陆续推出几十年节,刘教授对中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