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评丨孙文斌及亲属要付出的代价

12月24日民航总医院杨文医生被害的事情让全网震惊和愤怒到现在,我相信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并且形成的这种愤怒共识还将影响到用信任建构起来的社会人际关系,即便是在孙文斌最后以故意杀人罪被处以死刑的情况下,也很难完全弥合。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极端恶性案件或许只会在网上热一时,但对社会关系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会持续一世。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做的事承担后果,而不仅仅停留在法律层面。从“孙文斌持刀扎向杨文医生颈部”“患者家属没有任何愧疚道歉”“家属骚扰杨文医生老母亲逼其签谅解书”等等后续大量被曝出的细节情况来看,这甚至已经不能简单地称之为恶性案件,而是彻底挑战拷问人类道德、良知底线的“恶魔”行径。
这点已经从央视新闻、央广网、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权威央媒齐声谴责介入后,大量网民集中发出“恶魔在人间”“必须死刑”等愤怒声音可以得到进一步印证。
孙文斌不仅要接受法律最严厉的审判,而且其直系子女、旁系亲属,甚至于目前还在朝阳医院接受治疗的95岁母亲,也将深受连累,面对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指指点点和舆论谴责,这种精神上的加倍惩戒或许才有可能会令孙文斌产生那么一点点悔意,因为从他选择持刀行凶的那一刻起,死刑对他来讲应该已经失去了该有的震慑意义。
事件发酵后,关于孙文斌本人及老太其他家属被人肉、被扒皮、被指指点点的消息,我一点都不感到意外,因为仅凭现实法条上故意杀人罪的刑事惩罚,已经远远不能弥补社会道德在这起事件的创伤,这是核心和关键。
事实上,公共舆论会根据具体事情释放出对线下情况的“补偿”,即以舆论惩罚、精神惩戒的方式反馈给我们应有的道德底线和良知界线,进而让我们时刻提醒自己“公道自在人心”。
这种“补偿”存在一定的自由度和随意性,在实际操作中很容易受到失真信息的误导和偏激观点的带偏,比如这次事件中有人传出的“杀害杨文医生的凶手母亲,已被转到朝阳医院重症监护室,并接受免费医疗”等谣言信息就具有典型性和迷惑性;还比如有营销账号都在碰瓷热点发出类似“为什么地铁有安检,医院没有安检”“发生医闹事件,派出所和医院一把手应当立即免职”等逻辑混乱、情绪极端的有害评论。
对于普通网民来讲,确实难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第一时间作出准确的反应和客观的判断,容易使事件的舆论动向在一个短时间内呈现出一个过性的偏向倾向。
这个时候,只要后续及时采取辟谣、评论等方式进行纠偏纠正,舆论还是会反馈性回归理性讨论轨道,这点倒是不需要特别担心,也就是说,当觉察到舆论讨论开始出现负面倾向的时候,只要辟谣澄清及时、信息传递到位、评论引导适度,舆论的最终定性还是会向解决问题、凝聚共识上靠。
以此事件为例,从目前总体情况看,对暴力伤医弑医行为的零容忍,已在社会层面得到了大幅度强化和加深,这是基于广泛民意上的基本共识。但个别细节引出的对比性话题还是存在潜在争议,需要重视化解和有效引导,比如当央视新闻、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权威官微联合辟谣未对杀医者家属免费治疗时,底下跟评就出现了大量“北京三甲全中国最牛的呼吸内科之一朝阳医院能打个999就有空床位,我打死都不信”等类似跟评,反映出公众对当前医疗领域迫于各种压力出现“按闹分配”等怪现象的强烈不满。在我看来,这可以算得上是另一个层面的“友军”,事实上只要引导得当,是有利于社会形成公平公正医疗秩序,不要想当然地误伤。
要保障白衣天使的生命安全,不能仅仅依靠法条的刑罚震慑,还要利用好社会氛围的舆论力量,两者要相互配合、缺一不可。因此,让孙文斌及其亲属付出比死刑更重的代价,也是维护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一杯咖啡   一堂舆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