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评丨要注意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大面积宣传后的负面反应
随着各地各部门宣传贯彻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重要指示精神的一系列专项措施跟进,势必会引发社会针对性热议,伴随产生线上线下连锁反应。分析认为,受“餐饮浪费触目惊心”“节俭节约社会期待迫切”“一致反感大胃吃播畸形价值导向”等客观因素决定,认同、支持等正面声音将持续占据网上观点主流,但不排除因个别地方过于强调形式、过分追求个性的不当宣传而产生一些有意的讽刺和刻意的调侃。
另外,还要特别警惕一些不良商家、营销群体趁机设计节俭营销,从中牟利、碰瓷营销,可能带歪社会对国家下决心坚决“制止餐饮浪费”真实意图的理解,人为制造出思想矛盾。
今天,此文仅针对接下来可能产生的负面舆论声音做一简要分析和预测,希望能帮助各地各部门更加全面地审视好社会民意,及时调整宣传贯彻落实工作方式,营造好“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社会餐饮舆论氛围,真正将党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工作部署落到实处。
一是要警惕过度追求量化考核节俭易诱发话题争论风险。观察发现,已有商网官媒开始密集报道一些地方先行先试推行类似“N-1”“N-2”等节约点餐模式,想通过这些带有强烈量化考核色彩的标准模式,来引导社会形成“节约就餐、杜绝浪费”的餐饮氛围。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贯彻落实节约的社会引导方式太过于追求形式,太过于注重量化评价,很容易被一些挑刺媒体标题有意强化渲染后,误导公众产生对相关部门“只重形式,不讲效果”的负面联想,造成话题争论。比如,网上已经出现的“难道2个人去餐馆只能点一个菜”“饭馆多点一个菜,离寻衅滋事罪不远了”等等偏激抬杠观点。我认为,网上之所以会出现较多类似曲解声音,除了有媒体标题刻意误导原因外,很大一部分是源于公众对近年来一些地方贯彻落实工作习惯于流于形式、注重噱头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风有所抬头的痛恨。
二是要尽量避免传统媒体重语态惩戒性宣传姿态惯性反向触及社会反感。一直以来,许多地方媒体撰写这类正面宣传报道太过于讲究“个性”,会较多使用“严厉打击”“超量惩戒”“浪费黑名单”等带有强烈惩戒暗示的重语态词汇,极易导致公众滋生大量忧心、忧虑等消极情绪,进而产生心理反感和情绪抵触,反而不利于“政府倡导、社会参与、企业自律”的良好社会氛围形成。分析认为,从社会心理学上讲,在倡导这类“节约就餐、杜绝浪费”社会氛围时,不能过分强调惩戒惩罚等兜底手段,毕竟我们的目的是要引导公众自觉杜绝浪费、做到节俭就餐的良好习惯,而不是为了“惩罚多少人”。因此,建议各地接下来刊发类似正面宣传报道时,姿势、视角、语气要做好转化文章,要更加注重以理服人、以理化人、以理感人,尽量避免重语态词汇堆积后给人造成压迫观感,诱发负面舆论。
三是要高度关注个别人群搭车热点裹挟牟利制造社会矛盾。每逢热点,碰瓷必现。结合以往类似舆情预测认为,随着后续热议节约就餐氛围日益浓烈,势必会有一些不良商家、营销账号借机关联营销,比如以节俭名义设计出“节俭套餐”“节俭餐量”等噱头名义,有意降低菜量,提高单位餐价,进而从中营销牟利。可以肯定的是,在遇到消费者质疑质问菜量为何下降表达不满时,这些不良商家会通过各种说辞辩词将原因强加于国家规定,刻意转嫁矛盾,最终造成普通消费者与国家倡导政策间的人为矛盾。建议各地各部门在贯彻落实时,要密切关注这类行为动向,及时约谈警示,防止矛盾滋生蔓延破坏主流社会舆论氛围。
餐饮浪费触目惊心,制止浪费势在必行。愿我的每一位读者都能参与其中,除了自己做好外,能通过力所能及的方式,将节俭就餐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位亲戚、同事和好友。